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老舍作品幽默藝術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通過調整語言信息量制造幽默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傳遞社會信息的工具。從信息論的角度看,語言就是信息代碼。由于社會的約定俗成,處于語言體系中的信息代碼本身往往具有較確定的語義,能傳遞較固定的信息,這是其理性信息。當具體運用語言時,使用者常可使這些代碼在理性信息之外附有其他的補充信息,如多余信息、潛在信息、美學信息等,由此達到特殊的幽默效果,老舍作品中就常用這種手法。
(一)使用多余語言信息制造幽默
例如,趙子曰大聲地說:“你趕緊跑,到后門里貼戲報子的地方把那張有我的名字的報子揭下來!紅紙金字有我的名字,明白不明白?不要鼓樓前貼的那張,那張字少,別揭破了,帶著底下的紙揭就不至于撕破了!辦得了辦不了?”(《趙子曰》)這段話是小說中趙子曰“獻演成功”之后對旅館伙計李順的一番吩咐。從小說中我們知道,李順是個專門跑腿的小伙計,對旅館周圍的地形很熟悉,對于揭戲報子這么簡單的事根本不在話下。本來趙子曰只要明確告訴他:“到后門貼戲報子的地方把那張有我的名字的報子揭下來!”就足夠了,但卻叮囑了一些不必要的內容,都是多余信息。在這些多余信息中,蘊含著潛在信息:趙子曰陶醉在自己的“成功”里,得意忘形,飄飄然。讀者聯系全文,看到他身為大學生不學習,卻為演出成功而如此得意,會產生幽默的感覺。又如:趙瑞是他的姓名。他約有五十上下年紀,從結婚到如今他的夫人永遠比他大十來歲。(《老張的哲學》)這段話中的“從結婚到如今”“永遠”都是多余信息。一對夫妻從結婚到永遠,年齡差距當然都是一樣的,這是一般的常識。因此本來只要說“他夫人比他大十來歲”就可以了,作者卻故意加上了這些多余信息,表現出一種幽默詼諧的情調。
(二)故意減少語言信息量制造幽默
有意增加或特意減少語言信息量都能造成幽默效果。如:“回家把弟妹接來。她也許不是你理想中的人兒,可是她是你的夫人,一個真人,沒有您那些《聊齋志異》!”(《正紅旗下》)這段話是小說中的張大哥對同事李科員說的。老李在婚姻問題上感到不滿足,有一定追求,張大哥不贊成,但他和老李是同事,不便說得太明確。“沒有您那些《聊齋志異》”一句故意減少了信息量,但含有潛在信息,提醒老李注意。因為他們二人都懂得《聊齋志異》大多是講那些狐女花仙的故事,這樣就產生了幽默效果。在表現幽默的時候,信息量的增多與減少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為了隱含某種潛在信息,都要利用作者、讀者的背景知識和言語環境等去想象、推理、理解,因而二者是辯證統一的,可以出現在同一場合。老舍就往往將這兩方面揉合在一起,表現更強烈的幽默效果。例如:她(大姐婆婆)打扮起來的時候,總使大家都感到遺憾……據看見過閻王奶奶的人說,當閻王奶奶打扮起來的時候,就和盛裝的大姐婆婆相差無幾。(《正紅旗下》)“據看見過閻王奶奶的人說”這句話是多余信息。因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閻王奶奶”,誰能有本事見到“閻王奶奶”呢?但就是這個多余信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本身又是減少了的信息,集幽默、嘲諷于筆端:你們沒見過閻王奶奶嗎?那么只要看看大姐婆婆就行了!通過讀者的聯想、補充,大姐婆婆到底是什么貨色,難道還不清楚嗎?
二、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制造幽默
(一)運用歇后語
老舍善于運用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歇后語,使語言含蓄幽默、耐人尋味。如:我還得聽聽你入弦不入。光有嗓子,不入弦,還不是猴兒拿虱子,瞎掰?(《方珍珠》)咱們哪,砂鍋砸蒜——一錘子買賣,我永遠不再上這兒來。(《女店員》)這兩句中都運用歇后語表現出幽默詼諧:“猴兒拿虱子,瞎掰”極言不起作用,“砂鍋砸蒜——一錘子買賣”意思是好歹就這一次,以后不再干了。
(二)使用夸張手法
顧名思義,夸張就是把事物或其某一方面的特點夸大。但這種夸大并非荒誕無稽,作為幽默技巧,夸張是將客觀事物內的矛盾性,通過顯微鏡將它的狀態放大,給讀者以更鮮明的形象和情趣。夸張是老舍表現幽默的得心應手的藝術手法之一,老舍的夸張是一種“阿Q說自己祖先富貴”式的詼諧。夸張手法的運用在老舍小說中不乏其例,多用于否定反面現象。如:“十萬八千毛孔,個個象火車放汽似的,颼颼的往外射涼氣”(《趙子曰》)用夸張手法刻畫出趙子曰頹喪泄氣的狀態,不禁令人捧腹。又如:“不但嘴里出命令,干脆的說,她一身全是命令。她一睜眼,——兩只大黃眼睛,比他丈夫的至少大三倍”(《二馬》)用夸張手法把伊太太在家中的厲害勁表現得淋漓盡致,幽默詼諧。“嘴里只有一個牙,因為沒有什么陪襯,這一個牙看著又長又寬,頗有獨霸一方的勁兒。”(《二馬》)老舍所用的夸張從事理上看往往到了近乎荒誕的地步,在一片喜劇氣氛中使夸張對象得到極度變形的表現,而這樣又常常有違常理,有一種隱性的"自貶"意味,從而產生幽默。還有,《正紅旗下》中描寫大姐婆婆生氣是“鳴炮一百零八響!”諸如這般夸張手法的運用,突出了事物的矛盾性,增強了幽默效果。
(三)使用奇特的比喻
老舍曾說:“比喻是生活知識的精巧聯想。在生活中沒有仔細的觀察、廣泛的注意,這種聯想便無從得頭”。他善于從表面看來似乎毫無聯系的兩種事物中覓出內在相似點,然后以此喻彼、相映成趣。如:“象噴過火的火山掩映在紅云赤霞里似的”(《老張的哲學》)“橫豎差不多相等。整是一大塊四方墩肉,上面放著個白饅頭,非常的白,仿佛在石灰水里泡過三天,把眼皮鼻尖耳唇都燒紅了,眉毛和頭發燒剩下不多。”(《離婚》)他把趙姑父喝酒后醉意朦朧的笑臉比作噴過火的火山。把吳太太的身材相貌比作一大塊墩肉,極為形象生動幽默。又如:人家老孟自然,糊涂得象條駱駝,可是老那么魁梧壯實,一聲不出,能在沙漠里慢慢溜達一個星期!(《聽來的故事》)他一點不曉得大家為什么讓他作校長、可是他也不驕傲,他天生來的是個饅頭幌子——饅頭鋪門口放著的那個大饅頭,大,體面,木頭作的,上著白漆。(《聽來的故事》)把老孟的糊涂比作駱駝,把校長比作饅頭幌子,言有盡而意無窮,產生了耐人尋味的幽默效果。
(四)巧用比擬
老舍還善于運用比擬手法,把物比成人或將人比成物。物一旦賦予人的特點,或人賦予物的特點,便顯得滑稽可笑。如:一直到年底,他(王老師)和天賜成了很好的朋友,《三字經》走得很慢,可是天賜得到好多知識。(《牛天賜傳》)“《三字經》走得很慢”用擬人手法寫出王老師教《三字經》教得很慢。小說中的牛天賜是一個貪玩愛鬧、不愛讀書的孩子,王老師教他“人之初,性本善”,他怎么也學不會,王老師干脆不再教《三字經》,只給學生講些《隋唐演義》中的有趣之事來糊弄。這樣的學生、這樣的老師、這樣的教材、這樣的教學法,能有什么好結果呢?這樣的語境加上擬人手法,使讀者產生一系列的聯想和推理,進而感到幽默。“拿破倫(狗名)一掃興,跑到后花園對著幾株干玫瑰撅上嘴!它心里說:不知道這群可笑的人們為什么全撅上嘴!想不透!人和狗一樣,撅上嘴的時候更可笑!”(《二馬》)用擬人手法寫狗的心理,從狗的心理看人的可笑,充滿幽默、嘲諷。擬物如:“孫八是個好人,傻好人,唯獨他肯被老張騎著走”(《老張的哲學》)使孫八成為“被騎著走”的牲畜,便產生了諧趣。大量自如地變換運用各種修辭手法,釀造笑趣,既顯示了老舍的幽默才能,又為作品增添了新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