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提升大學生傳統文化認知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文化是我們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新時代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存在認知缺失問題,在實踐的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度不高。本文先概述新時代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知概況,分析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知缺失的原因,進而提出提升新時代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知路徑。
關鍵詞:提升;新時代;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知
黨的以來,在領導推進新時代治國理政的實踐中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很多具有原創性、時代性和指導性的重大思想觀點,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黨的理論創新成果。《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收入了在2017年10月18日至2020年1月13日期間的報告、講話、談話、演講、批示、指示、賀信等92篇,分為十九個專題,其中第十一個專題專門講述了中華文化。
一、新時代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知概況
大學生處于人生價值觀逐漸形成階段,還帶有一種自認為成熟、自認為可以分辨對錯的稚氣,對于外界困難復雜的信息難免會有分辨不清的時候,特別是當今互聯網信息爆炸的時刻。從現實情況看,當代一些大學生缺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主要表現如下:一是對傳統文化毫不了解不愿接觸的。他們往往專注于“圣賢書”或者手中的電子游戲,而不愿接觸新鮮的事物,傳統文化對他們更是遙不可及,要想讓他們走出“舒適圈”尋找其他愛好也是比較困難的。二是受到不法分子的信息洗腦,從而導致自己喪失理智般的崇洋媚外。他們認為中華傳統文化與他們的現實生活已經脫節、過時了,毫無理由對中華文化存在偏見,認為西方的歌曲、影視、著作都比中國的要好,模仿西方的方方面面,乃至可笑的在網絡上叫囂全盤西化,認為“外國的月亮都比中國圓”。稍顯極端一些的還有前些年一名中國留美的學生,在美國某大學開學演講上大肆對美國的贊揚,認為“美國的空氣都是新鮮的。”所以對這些學生的問題的解決就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基礎學習技能的教育階段,更要保證他們的心理以及價值觀的培育。他們體會不到中華傳統文化對自身身心發展甚至人生規劃的積極影響,認識不到中國各種文化遺產的寶貴,也看不到優秀傳統文化的潛在價值,追求利益至上,更加使得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愈發浮躁功利。
二、新時代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知缺失原因
新時代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存在認知缺失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一些高校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不夠重視并且教育相對比較功利主義。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不能說此種方法不對,但往往會導致學生在思想內涵上發展不充分。二是思政課教學模式缺乏創新。目前一些高校思政課教師年紀較輕,教學經驗相對缺乏,自身也對傳統文化和理論課的學習不夠,極易陷入照本宣科和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難以對思政課的教學手段進行創新。而以照本宣科和灌輸式方式進行教學,課堂缺乏生機和活力,學生往往只是為了獲得學分好順利畢業而勉強上課,課堂效率不高,那么對中華傳統文化就更加無法很好的推廣,不能很好地發揮它應有的作用。三是受多元化價值觀念與市場經濟的沖擊。西方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沖擊,影響了一些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這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西方的優秀文化確實可以給我們當代大學生提供幫助,乃至為我們教師的教育方式提供啟發。但同時受市場優勝劣汰和就業至上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在選課程時只會選擇對自身就業有幫助的科目,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成了雞肋,乃至產生“食之無用,去之可惜”的看法。例如“紅樓夢人物性格解說”和“紅樓夢故事講解”的選修課,幾乎僅僅是學生最后無課可選而去選擇的課程。如果有時間從專業課中抽出身來去潛心閱讀一本中國優秀傳統名著修養身心也確實不錯,但這樣的選修課反而讓學生感覺這門課“無用”,這不得不讓人感到有點本末倒置的無奈。
三、提升新時代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知路徑
古話說得好:解鈴還須系鈴人。對于這些認知產生偏差的同學就更要讓他們了解傳統文化,熟悉傳統文化。他們體會不到中華傳統文化對自身身心發展甚至人生規劃的積極影響,認識不到中國各種文化遺產的寶貴,也就看不到優秀傳統文化的潛在價值,自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偏見。極端例子極端解決,不作過多討論。但普通的大學生要從一開始就要系好大學生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站在時展前沿和國家戰略高度,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等核心問題提出一系列重要論斷。強調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等等。具體而言,應把握如下幾個方面:一是不斷提高高校思政教師傳統文化素養。高校思政教師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和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高校教師要以身作則,堅守職業道德,做到道德自律,以良好的道德品質、生活方式潛移默化影響學生。思政課教師還要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大學生之間的時尚與年輕文化,與年輕人拉近距離,讓課堂氛圍更加活躍。二是改進教學方法,發揮思政課堂樹德育人主渠道作用。我們要去創新思政課,用傳統文化帶領大家走出教室又或者將傳統文化帶進教室;還有其他如增加傳統教育的宣傳,增加傳統文化的演出,乃至與傳統文化團隊進行長時間的深度的合作,這樣既對其團隊有利,學校有利,更對學生教育和傳統文化有極其深遠的影響。例如中國央視頻道在2018年開始出品的《經典詠流傳》欄目,不僅讓人感覺耳目一新,更讓古詩古韻煥發新的生機。我們高校教育當然也可借鑒此類做法,例如節選一些此類的文化視頻,將積極推廣傳統文化的網站發給學生,打破學生與傳統文化的距離。乃至曾有新聞說一名江西高校年輕的老師在課堂上用自己寫的說唱將傳統文化唱給學生,取得十分優秀的效果。說到底,就是要讓高校老師也要從心底里喜歡傳統文化,然后用自己的喜愛的方式傳遞給學生,這樣線上線下積極配合定能取得不錯的效果。通過開展國學經典誦讀、百家講壇、傳統文化藝術展覽、傳統文化知識競賽等實踐體驗活動等,如舉辦小型的詩詞大會,成語大會,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進來,讓每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喜歡傳統文化了解傳統文化內涵,讓大學生從中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所在,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就這樣讓學生不斷的接觸,不斷的了解使得學生自發喜歡傳統文化,推廣傳統文化。三是加強實踐教學環節,使學生親身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我們要更加積極推廣我們的傳統文化的教育,創新傳統教育課堂的教育方式。例如:透過網絡上的一些推廣優秀文化的視頻,普及某項優秀文化的重要性,或者帶領學生實地考察某項傳統文化的活動,傳統手藝的工作環境及其方式。一名中國木匠的制作流程的視頻曾傳到國外,一時間中國的榫卯工藝又一次火了起來,甚至不少中國年輕人也是第一次了解到原來傳說中的中國榫卯真的可以不用一根釘子而將物品緊密結合;又如中國“網紅”李子柒,她將中國的田園生活以及傳統服飾文化視頻傳到外網,讓中國的服飾文化成為世界年輕人逐漸追逐的時尚。我們大學教育當然可以借鑒一些他們的做法,將推廣和教學合二為一,落到實處。如此一傳十,十傳百,學生之間也會彼此影響,積極學習傳統文化的風氣就能逐漸盛行起來!可以說幾乎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發展的歷史或是專門的傳統文化的推廣場所,鼓勵學生積極嘗試,帶領學生品味其中樂趣,提高校內的傳統文化素養,這不能僅僅是一句空話,其中的過程還是要讓我們自己慢慢摸索。尋找出一套適合我們自己的推廣流程,讓傳統文化成為大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定能讓傳統文化逐漸走出書本,走向世界。例如帶領我們學生了我們河源的客家文化。對于了解客家文化,特別是我們每年的一次的新生“萬綠湖新生游”,這是一次非常好的文化實踐活動。現在學生生活在大城市中,區域文化相對缺失,新生剛到我們河源地區,是一次非常適合的推廣機會,可以讓學生們明白,河源不止是他們曾經學習的地方,更是我們曾游覽生活的地方,這些客家文化,那些客家美食都能成為學生的記憶。而這些東西是課本上很難學到的。但學生們走出校園,走向社會,他們每一個人都是我們河源客家文化的傳播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筆具有悠久歷史的巨大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支撐。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關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系列重要論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加速推進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努力引領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巨大作用,用優秀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帶來深遠持久的效果,幫他們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作者:何秋霞 單位:河源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