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傳統文化元素的古裝宮廷劇陳設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伴隨著古裝宮廷劇的大量播出,對于劇中傳統文化元素的研究熱度也在與日俱增。以《甄嬛傳》《延禧攻略》為代表的古裝宮廷劇從美學角度入手,通過意境空間的構筑渲染故事情節及場景,增強了故事的觀賞性,也引發了人們對美學領域的再思考。站在電視劇的角度重新審視傳統美學對當代影視劇發展的影響,無疑也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本文從古裝宮廷劇中傳統的家具、圖案、工藝、色彩以及傳統建筑構件等角度展開,欣賞精彩劇情的同時,重新審視傳統文化元素對當代社會的滲透力與影響力,積極架構當代社會下的傳統文化元素設計與表達,在構筑民族復興偉大中國夢的今天,影視劇等藝術作品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仍是當下研究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傳統文化;意境;元素
近兩年來,清宮劇在各大媒體相繼播出,創造著無數個收視神話,由此也拉開了新一輪清宮劇的收視熱潮。這些電視劇除了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之外,劇中所再現的明清時期宮廷家具布局也頗為考究。弘揚傳統文化與民族風格的正劇在當前播出的影視作品中占主流位置。劇中各種裝飾、道具的精心設置以及清宮劇的多種傳統文化元素與陳設設計的融合,為我們研究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元素的傳承提供了好的借鑒,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需要我們繼續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的力量,利用好影視劇這一平臺,宣傳新時代的價值觀,從學術的角度而言,也值得我們對劇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做進一步的分析與思考。
1傳統文化元素之意境
宗白華先生作為我國現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他所闡述的“意境”理論,汲取中國古典美學的精髓,化實景為虛境,拓寬了意境所在的層面。傳統文化元素作為意境營造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了整個空間的意境氛圍。《延禧攻略》作為一部年代巨制劇,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較之以往古裝宮廷劇更為考究,室內環境布局在尊重當時社會形制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整體空間氛圍意境的烘托,在此基礎上,《延禧攻略》的每一幀都有著極強的形式美感。該劇的看點之一是在整體色調上對莫蘭迪色的運用。莫蘭迪色是以意大利畫家喬治•莫蘭迪命名的色系(圖01),它打破了以往大紅大綠的純色表述,在色彩關系上利用純色與灰色的結合,二者共同打造出高級灰的色調,帶給人自在、平靜、舒適的觀感。在色彩表達上整個劇就有極強的代入感,劇情之外的“意境”也在此背景下得以很好地表達,時間與空間的轉換中,與主人公一起同呼吸、共命運。其中,色彩的不飽和性為空間意境的營造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唐人張璪有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說,藝術創作源于師法自然,在自然美的基礎上也需要藝術家的構思和再創造。“外師造化”在人的主觀能動性下推動“境”的意境產生。除此之外,影視作品中藝術化意境理論的建構,既需要我們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化景物為情思”,也需要在藝術創作之初的場景設計及造型方面下足功夫。“情”與“境”的交融是相互依托和影響的,《延禧攻略》之所以能夠在諸多古裝宮廷劇中脫穎而出,“境”的渲染和創造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序幕篇女主角穿越層層拱門的出場方式,以及置身船中采蓮的鏡頭,整個場景的渲染充斥著藝術的美感,斑駁的荷葉上凝聚著的露珠、水面上漂浮的綠萍,映襯著荷花透出的淡淡粉紅,錯落有致的荷葉佇立在河面,襯托著略帶歲月痕跡的小船,所有的鏡頭共同鑄就了開場篇的“意境”(圖02)。在此之中,“境”的渲染是和多種創作手法結合使用的,在影視劇的構圖方面,斐波那契螺旋構圖、對稱、三分、框架等多種構圖法的運用,增加了劇情畫面的形式美感,每一幀的處理都極具美感。總之,這是一部“外師造化”下的精彩好劇。虛實相生、虛實結合,也是意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繪畫作品中,虛實的表達是考驗畫家水平的存在。“實”指的是畫面中重點描述的部分,需要畫家具體表現出來;反之,“虛”則是指畫面中留白或者少著筆墨的地方。影片中的虛實相生是通過拍攝鏡頭的虛化設計來實現的,處于場景中的次要組成部分,但是它絕對不是“不重要”的存在,在整個影片的畫面中,被虛化的鏡頭更能體現作品的用心及質感,在虛化的鏡頭中體現“實”的內涵。在古裝宮廷劇中,一些經典橋段的畫面取景也常常沿用此方法。《延禧攻略》序幕篇虛實相生的畫面感空靈,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透過這個序幕,激發人們觀影的熱情。因此,這種虛實相生的敘述方法給整個影片起到了加分的作用(圖03)。在長春宮、儲秀宮等宮殿的內景陳設中,整個空間依據清代宮治布局的前提下,大多使用了虛實結合的方法,空間的轉換較為自然,對主要場景及人物的表現比較到位。
2古裝宮廷劇之傳統元素分析
2.1傳統圖案與傳統家具分析
家具作為傳統文化元素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宮廷劇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一部好的作品,除了劇情本身,劇情相關環境的渲染和表達也必不可缺,通過劇情本身,展示給人們的不僅僅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價值觀和主旋律,更重要的是對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承。《甄嬛傳》的整個故事發生在清朝雍正年間,劇中對清代家具陳設布局的還原較為嚴謹。明清時期的家具,特別是清代家具,在做法上繼承了明代家具構造,家具結構與造型也趨于復雜,整體風格較為華麗厚重,家具雕飾工藝更為煩瑣多樣,宮廷家具中出現了雕漆、描金、雕填的漆藝家具。(這句話后面有,重復)裝飾特點求多與滿,多種材料并用,多種工藝相結合,諸如木石結合、嵌雕結合等,家具通常多采用通體裝飾,具有極強的時代印記。傳統圖案元素作為當時社會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極強的研究價值,裝飾題材多樣,多以西番蓮、纏枝蓮、飛禽走獸、如意、云紋、夔紋等圖案,也有獸面紋、青龍紋、龍鳳紋、冰裂紋等多種傳統圖案的穿插組合。《甄嬛傳》中碎玉軒的陳設設計中就有諸多冰裂紋的窗扇裝飾,拱門處則多寶瓶形狀(圖04)。在中國古代家具史上,自宋代高足椅的使用并流行,發展至明代,室內陳設布局基本形成。家具是傳統文化的瑰寶,特別是明清時期的家具。而清代家具更是品種齊全、造型優美,具有獨特風格。從家具的實用性方面來講,清代家具劃分更為細致,清式家具分為椅凳、桌案、床榻、櫥柜、屏架等品種,清式家具整體以框架式為主要形式,體現了科學性和藝術性于一體的美學特征。《甄嬛傳》中對于皇帝及嬪妃居所在家具及室內陳設上有不同程度的刻畫。床榻在清宮劇中所占分量較重,很多場景的拍攝都是在床榻上面完成的。清代床榻的造型較之明代變化不大,但在床榻的圖案裝飾上卻有不同。清代的羅漢床四周雕刻“蝠壽雙全”“蝠在眼前”“五蝠捧壽”等圖案,雕工精美,寓意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柜的樣式分為書柜式多寶格、四件柜、方角柜,配以煩冗的雕飾,北京故宮博物院內現存的四件柜就是這一時期的經典之作。清代家具中的桌子造型各異,比較常見的方桌、半桌、炕桌、條桌、琴桌等,桌子周圍布滿云紋等各種吉祥圖案(圖05)。清代的椅子造型更能體現清代家具的特點,較之明代出現了更多的類型,比如太師椅、云石太師椅、官帽椅、屏背椅等。屏背椅根據裝飾手法的不同,又可分為大理石鑲嵌的鑲大理石屏背椅和鑲什錦瓷片屏背椅。清代家具中的凳和墩造型各異,有圓形、方形、梅花形等。裝飾手法和這一時期的經典裝飾相一致,大多采用雕、嵌、鏤等方法。海棠形墩、鼓形墩、條紋方凳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在清代的家具陳設中,與桌椅相呼應的當然少不了“案”,這一時期案也存在多種形式,常見的有條案、炕案、卷書案。桌、椅、案的搭配是清代會客空間常用的形制,案上東面放置花瓶西面放置鏡子,寓意“東平西靜”。《甄嬛傳》碎玉軒整個空間的陳設設計即涵蓋了以上諸多元素。除此之外,還有屏風、幾、架等家具小件。立地屏風是蘇作家具的代表,屏風四周雕飾飾面,和當時整個家具風格相呼應。在清代近300年的發展過程中,家具的設計制作在材料、工藝、形制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繼而形成“四大幫派”,即“京作”“蘇作”“廣作”以及山西木工幫。“京作”以制作宮廷家具而著稱,家具特點造型渾厚、雄偉氣派,符合皇家審美要求。在裝飾手法上雕飾飾面,彰顯皇室的威嚴。同時,家具風格也借鑒并吸收外來文化,一度達到我國家具發展史上的巔峰。縱觀我國整個家具發展史,古裝宮廷陳設設計中的家具元素,特別是明清時期的家具,無疑是我國傳統文化發展史上的寶貴財富,而今我國的新中式家具風格也正是在明清家具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發展史上的瑰寶,明清家具在我國家具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2傳統工藝、色彩、傳統建筑構件
傳統工藝是千百年來中華文明的精華所在,比較常見的有年畫、泥塑、織錦、蠟染、皮影、剪紙等,我國現行設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旨在保護和傳承傳統工藝文化,在古裝宮廷劇中,也多有涉及傳統工藝元素的展示。如《延禧攻略》中就介紹了絨花制作、刺繡工藝手法以及“打樹花”這一民間絕技,而在《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還有點茶、插花、焚香與馬球的技藝展示。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中提到“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不宜累家”,在瑣碎的日常中體味藝術,畢竟藝術是來源于生活的。《甄嬛傳》中很多的服裝造型都極具特色、美不勝收。通過古裝宮廷劇,讓我們進一步了解了傳統工藝的發展史,在文化的長河中,傳統工藝貫穿古今,泱泱中華大國文明屹立于世界。色彩是我國傳統文化元素的代表之一,紅色與黃色作為皇家建筑群的主要色系一直影響至今,在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傳統建筑中,色彩也是封建等級制度的體現方式之一。《中國古建筑二十講》提到的紫禁城:“北京紫禁城的天空是碧藍色的,天空下是琉璃瓦屋頂,金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屋頂的下方是青色和綠色的彩繪圖案,再往下看就是紅色的門窗立柱和白色的臺基,臺下是深灰色的鋪磚地面。”(圖06)由此看來,中國傳統建筑注重色彩的藝術,北方的皇家建筑,紅柱、紅墻、黃瓦、青綠梁枋、白色欄桿,金碧輝煌,都是我國傳統文化元素的代表,故宮建筑的色彩及特點已成為皇家建筑的符號。橫店影視城的故宮建筑群就是根據故宮博物院原形一比一復制的,在這里制作完成了大部分的宮廷劇。古裝宮廷劇里的場景設計也是在尊重原有的建筑形制和色彩的基礎上拍攝完成的,大部分實現了對原有宮廷建筑形制的還原。現有的古裝宮廷劇中對于皇家建筑的渲染一般都以故宮為背景展開,在某種意義上而言,故宮是我國古代建筑及藝術集大成者,包括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的建筑,正是在建筑形制及色彩上汲取了中國宮廷建筑的靈感而設計完成的。傳統建筑構件諸如隔扇、窗、罩等元素是我國古代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建筑構件以多種形式存在,在基本形制、特征、制造工藝等方面各有不同,也蘊含著不同的藝術特征與精神內涵(圖07)。比較常見的是我國古代傳統木制建筑中起支撐作用的斗栱,起連接作用的榫卯。斗栱主要承擔了承重的功能,托起屋檐,同時增加了整個建筑的藝術性。古裝宮廷劇以古建筑為背景,在描述故事情節的同時,對傳統建筑構件的渲染及局部特寫也貫穿始終;敘述故事的同時,注重對場景的刻畫,更成為一部好劇的重要組成部分。宮廷劇本身也是宣傳傳統文化的一個手段和有效途徑,《甄嬛傳》中大量的鏡頭都是在皇宮內部取景完成的,對于清代傳統室內陳設的還原性較高,劇中不乏對建筑及家具細部的特寫鏡頭,以及服飾、珠釵、擺設等小物件的刻畫,器物精致的做工無不令人稱贊,對于建筑、室內布局的成功渲染是其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所在。
3結語
基于傳統文化元素視域的宮廷劇陳設藝術研究,從陳設角度而言,古典宮廷劇中的陳設要忠于當時所處的朝代,綜合考量并厘清各個時期社會歷史環境、文化構成、建筑類型、營造技藝、室內陳設的具體特征以及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的影響。當前宮廷劇針對室內陳設的道具處理手法較為單一,針對同一歷史時期的不同時段,受社會歷史文化的影響及異域文化的沖擊,室內陳設的具體表現形式也應該隨之發生變化,從這一點而言,當前多數宮廷劇中在細節處理上還需要進一步推敲,諸如“京作”“蘇作”“廣作”作為清展演變出的3種不同風格的家具類型。宮廷劇中常以“京作”為主一概而論,而忽略了同時期在建筑造型與家具制作領域同樣負有盛名的“徽州幫”“蘇州幫”“山西幫”的特色,在室內陳設中并未有過多的細節呈現。因此,宮廷劇在室內陳設的研究領域還是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古典宮廷劇需在尊重歷史原型、重視古代的理制與風俗習慣的基礎上進行藝術的加工處理。當然,整體而言當今古裝宮廷劇在制作等各個方面也還是越來越考究,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的作用,在美學意境、傳統家具、傳統圖案、傳統工藝、色彩以及傳統建筑構件等各個角度較之以往的電視劇作都有質的提升。傳統文化的傳遞要經歷一個去粗取精的過程,經過時間的淘洗,希望能有更多更精良的影視作品以新的姿態走進大眾的生活。觀眾欣賞之余,也需要提升個人的藝術修養,秉承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關注;對于藝術工作者而言,未來影視劇的制作還需要我們共同努力,為民族文化的復興進一步積蓄力量。
參考文獻:
[1]恩斯特•格哈德•居澤,弗蘭茨•阿明•莫拉特.喬治•莫蘭迪[M].李笑楠,黃繼謙,譯.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
[2]彭一剛.建筑空間組合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8.
[3]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4]姜向陽,馬知遙.明代家具造物文化及審美特征探究[J].室內設計與裝修,2019(10):140-141.
[5]史蒂文•帕里西恩.室內設計演義[M].程璽,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
[6]萊斯利•皮娜.家具史[M].呂九芳,吳智慧,譯.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4.
[7]約翰•羅斯金.建筑的七盞明燈[M].谷意,譯.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
[8]樓慶西.中國古建筑二十講:插圖珍藏本[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作者:徐明明 單位:棗莊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