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傳統文化在城鎮化進程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城鎮化中,城鎮文化無法割裂與傳統文化的聯系,相反應該脫胎于當地的傳統文化,并吸收新鮮的文化因子,對舊時代的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改造,從而形成當今城鎮居民都愿意并自覺接受的嶄新城鎮文化。這個過程,就是傳統文化在城鎮化進程的揚棄和涅槃。
關鍵詞:文化的城鎮化;思想的城鎮化;揚棄;修正
眾所周知,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文明的血脈,文化的形成不是孤立孑然的、天降的、照搬照抄的,而是“取決于時代精神和周圍的風俗”。因此,在新時期城鎮化中,城鎮文化無法割裂與傳統文化的聯系,相反應該脫胎于當地的傳統文化,并吸收新鮮的文化因子,對舊時代的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改造,從而形成當今城鎮居民都愿意并自覺接受的嶄新城鎮文化。這個過程,就是傳統文化在城鎮化進程的揚棄和涅槃。
一、環境的變化帶來文化的沖擊
當前,我國大量的農村人口流向城市,城鎮化建設大有排山倒海之勢。以吳江為例,常住人口80萬人,近年來,來自全國各地的務工人員以不低于80萬的人口數量大量涌入,這就迫使吳江這樣一個縣級區加快了城鎮化的腳步,城鎮人口的迅速膨脹,帶來了城鎮資源使用的大量問題,同時對吳江原有的文化習慣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原有的社會習俗被打破,安靜的生活節奏被擁擠、嘈雜或意想不到的方式打亂,熟悉的語言和思維反生了難以逆轉的變化。人們不得不重新尋找、重新架構社會倫理的平衡,重新規范行為準則,忍痛放棄原有的習慣,不得不接納新的規范,并在新舊之間尋找平衡點。傳統文化也正遭遇著這樣的尷尬。一方面,傳統文化輕易不被大量涌入的新駐民喜愛和接受,原先占主要地位的文化習俗可能或正在被冷落;另一方面,隨外來人口一并涌入的外來文化正迅速在本地站穩腳跟,逐步成為主流。比如,20年前的吳江,吳方言是生活最主要的交流用語,而現在,淪為被拯救被保護的境地。再如餐飲文化,20年前,蘇幫菜受到廣東菜的影響較大,而現在南北兼容,辣行其道。評彈藝術曾經是就是江南文化的典型代表,“深刻影響著江南人的性格、社會風尚、價值倫理”“是江南民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今的評彈,卻是聽眾寥寥,變為“老年人的藝術”,市場發展舉步維艱。而新興的歌星演唱會、電影、電視、體育活動、音樂會等把將江南人從茶館、從窗前繡花帶到了更為廣闊更為炫目的天地。這種外源性的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撕裂和重組,迫切需要我們對傳統文化在城鎮化進程的地位和作用進行思考。
二、城鎮文化與農村文化的區別文化的定義
紛繁復雜,莫一是衷。英國人類學家E•B•泰勒最早對文化進行了解釋,他認為:“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講,是一復合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目前,通行的“文化”定義為指人類活動的模式以及給予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號化結構。大致上指一個民族或者一個社會階層或者一定空間范圍內居民的生活形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的共同約定,同時又世代相傳。各地文化的形成受制于當地的地理環境、物質生活條件。因此,城鎮文化與農村文化建立的地理生環境、物質生活基礎不同,呈現的特征也不相同。城鎮文化是一個城鎮所創造和擁有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總和。城鎮經濟、城鎮建設與管理、城鎮文化是城鎮發展的三大要素,他們相互作用,推動者城鎮化進程。它是建立在城鎮社會經濟基礎上的對人的綜合規范,與現代城鎮的意識形態相融合。它更多地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倫理規范、倫理契約的基礎之上,呈現出平等、寬容、多元的特質。農村文化建立在農村生產、生活方式、倫理規范的基礎上。以宗族血親為紐帶的社會運行模式,以家族集團為背景進行農業生產,相對封閉的村落生活決定了農村文化很容易流露出長官意志、唯我獨尊、自私自利、保守實用、狹隘落后等的弊端,與工業化的現代社會顯得格格不入,甚至阻礙了人們之間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農民”“農村”成為城市文化譏笑和鄙視的對象。可以說,城鎮化進程是當今社會的自然選擇,是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的生存選擇。農村人口的流動,將各地的文化不自覺地進行了大規模的交流和融合,豐富了當地文化的內容,但是其中良莠不齊的文化習俗、文化觀念往往使城鎮居民在突然打開的思路面前困惑,無所適從。
三、文化的城鎮化是思想的城鎮化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區的氣候、環境早就當地的物產,造就當地人們的生活習俗。比如,大漠孤煙的北方,人們性情豪邁、坦蕩直爽,手執鐵板高唱大江東去。杏花春雨的江南,四季分明,江南文化因而多精致、溫婉,以粉墻黛瓦表達生活的絢爛之極。文化最外在的體現是建筑以及城鎮的硬件建設。這種外在的文化很容易很迅速地被豎立起來,然而這種被物異化的所謂文化是沒有內涵的,是空洞的,因而是死的。文化是人的,是生活在一起的人所密切關注的。歸根結底,人最關注的還是自身的生存、民生情趣與訴求,聚焦的是城鎮化進程中的民生之變以及人倫中的良心之守。城鎮化進程中的文化建設不在于修一個公園、造一座大廈;人的城鎮化更不應該是戶口的城鎮化。城鎮化文化建設的靈魂應該是人的建設,是以現代文明社會的規則、理念“化”人,并在與人的磨合中,再以人為本,以人“化”社會準則,是新的城鎮適合人居住。這是一個相當長期的系統工程。文化的城鎮化首先是人們思想的城鎮化,人們心理的城鎮化。滿腦子小農意識的人是無法與講究平等、寬容的現代城鎮文化相兼容的。只有人的思想城鎮化,文化才能真正城鎮化。
四、傳統文化在現代城鎮進程中的自我修正
對中國而言,傳統文化打著深深農村文化的烙印,而城鎮文化是新興的,隨著國門打開、資本主義進入、新興城市建立而產生,受到來自西方的、現代城市的觀念的影響。而任何文化不是斷層的、突然降臨的,是以往文化的延續、繼承及不斷修正。例如西方的古代城市文化,源自古希臘羅馬時代,而現代城市文化又“發軔于文藝復興運動和啟蒙運動,伴隨著西方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確立而逐步實現的。”是古希臘羅馬文化融合了基督教、人文主義的結晶。又如新加坡這個華人居多的國家,其城市文化的成功經驗表明,“就是把東方價值觀,主要是儒家思想作為國家意識,確定為行為準則和道德信條”與現代西方城市生活觀念緊密結合、又不斷融合。農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后沉淀地,這里大量保存著傳統的生活習俗、思維方式。在與現代城鎮化建設的碰撞中,它逐漸在失去以往的光輝。但是,農村文化和城鎮文化不是截然對立的兩個不同源文化。它們同源——都在同一片土地上產生和演變,但它們的性質又有所不同。一個小農時代的產物,一個是工業文明的靈魂。它們相互影響、發酵、裂變。它們同宗同源,無法割裂。城鎮文化不應以排斥農村文化為前提和終極目標,在吸收借鑒外來優秀文化的同時,也有應理性地分析、保留傳統文化的優點,徹底拋棄傳統文化就是割斷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文明之根。同時,傳統文化在接收現在城鎮文明的輻射時,也應自覺擯棄那些阻礙現在人適合新時代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主動與現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接軌。這個過程就是“揚棄”的過程。
傳統文化有著鮮明的地域烙印,因而長期以來形成了個性迥異的豐富多彩的各地文化。工業化的弊端則是打破地域的割裂,大規模集約化統一的生產模式,造成了當今許多新興城市或者改造過的城市呈現出千篇一律、似曾相識的面貌。而傳統文化正好可以彌補這一不足,通過繼承,拉大城鎮間文化的差異性,凸顯各地文化的不同特色,從而形成千姿百態的城市群落,把人們從單一、重復的環境中解救出來。同時加強文化的分享均等性,讓更多的享受到更豐富更寬容的文化。傳統文化的自我修正以及與現代城鎮化的有機融合,也許正是人們尋找的“詩意棲居地”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法國]丹納,傅雷譯.藝術哲學[M].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2]周巍.記憶與性別——晚清以來江南女彈詞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
[3]王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要高度重視文化建設》.鄭州日報,2013年6月4日.
作者:楊筱東 單位:吳江區公共文化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