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傳統文化元素在茶館設計中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傳統文化是建筑設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源泉。我國茶館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應當積極地將傳統文化元素納入設計過程之中,立足傳統、銳意創新,打造出既實用又合乎審美的現代茶館。本文介紹了茶館的形成與發展,并對我國傳統茶館的設計特征作了簡要概括,最后從文字、色彩、圖案、雕刻等四個方面探討了傳統文化元素在茶館設計中的運用。
關鍵詞:傳統文化;茶館;設計;運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顯著提升,人們對精神文明的期望也越來越高。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人們大都遵循著“兩點一線”的運動軌跡,生活壓力比較大,心情時常處于緊繃狀態,愈加渴望能夠找到一片寧靜開闊、親近自然的空間,為自己找回悠然恬淡的心境,享受到真正的身心舒暢之感。我國民間有云,“晨起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我國是茶葉的故鄉,茶葉種類繁多,產品豐富,自古以來便是世界茶產品生產與消費大國,飲茶早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習慣。飲茶的過程中,人們將其悠遠意境及清雅特質與我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又吸取了儒釋道三家學說的精粹,形成了博采眾長的茶文化,深入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并促生了各式各樣茶館的誕生。茶館在中國的地位就相當于西方的咖啡館,是我國文化理念、審美藝術、價值觀念、民俗民風的集中體現,因此對其設計的要求頗高。現代茶館在設計上應當將別具一格的中華古典韻味運用到空間布局之中,把傳統文化精髓與最新設計手法密切融合,以建筑內外的組合變化演繹出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賦予空間設計以靈魂和情感,實現動靜結合、內外交流、含蓄變化的空間構圖,從建筑構架到內部陳設再到裝飾圖案,都體現出國人對吉祥寓意的崇高追求,讓現代茶館設計延續我國傳統文化中效法自然、空靈脫俗、自由變幻、天人合一、神形兼備的悠遠意境之美,達到實用性與審美性的高度統一,實現情與理的相互交織。
1我國茶館發展概述
茶館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兩晉南北朝時期,當時出現了供人們飲茶住宿的茶寮,雖不是專業的飲茶場所,但為茶館的形成作了物質鋪墊。茶館正式形成于唐朝初期,唐玄宗天寶末年進士封演在《封氏聞見記》第六卷“飲茶”中有如下記載:“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文中所說的街道、集市上賣茶的商鋪,便是今日茶館的雛形了。唐朝盛行飲茶與佛教的流行密切相關,從“不問道俗”可以知道,僧人是最早的茶客,而后擴展為常常以茶會友的文人墨客,最后才推廣到普通大眾。另外,唐朝中期推行禁酒令,使得茶葉的社會地位愈加顯著,品茶賦詩已然成為一種社會風氣,茶館由此走上了從起步到飛躍發展的旅程。宋代,茶館發展進入鼎盛時期。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出,當時市井繁盛,萬商云集,百業興旺,無論大街小巷、城內城外均設有各類規模的茶館,此時的茶館講究經營管理,服務也從單純的飲茶擴大到戲曲表演、接洽聚會、商貿會談等,并且非常講究對飲茶氛圍的營造。明清之際,品茗之風更加流行,茶館已經成為人們社交娛樂的主要場所,集休閑、娛樂、飲食、商貿等多種功能于一體,不僅在數量上顯著增加,在設計方面還非常重視對傳統文化色彩和審美情趣的彰顯,成為茶文化乃至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以靜、醇、清、雅、真的古風古色為人們帶去祥和、安逸的品茗感受,幫助茶客修身養性,達到豁然開朗之境。
2傳統茶館設計分析
我國傳統茶館在選址時強調自然美與環境美,重視人氣與地氣的結合,在溪畔泉邊、山石松林間、清風鳥鳴旁、自然雨露中,或獨品香茗,或與三兩摯友共享,以天然為趣,寄情于山水,實現天地萬物的和美統一,可謂至高的飲茶境界。茶館在設計時通常側重于再現自然美景,營造出置身山水間、物我兩相忘的審美感受。內部空間設計上通常追求簡單齊整、安排靈活,自然而為,毫不刻意。家具陳設等多看重材質的自然紋理與色澤,茶具多古樸典雅、簡潔大方,堅固耐用而又不沖撞材質自生的美感。總體而言,我國傳統茶館在設計上主要遵循兩個原則。其一,自然而然,宜設而設,因地制宜,一切尚簡,力求自然。其二,刪繁去奢,繪事后素,大美無言,大象無形,樸素純真。然而,近年來我國的茶館在設計上傾向于以娛樂消費為宗旨,設計風格上多追求刻意的奢華,這與傳統茶文化背道而馳,不利于我國茶館的健康持續發展,也不利于我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延續。因此,在設計茶館的過程中,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以傳統文化為根基,用茶文化精神貫穿整個設計理念,結合科學的設計理念與裝修材質,打造出功能布局合理、文化積淀深厚、風格清新簡約、內涵深邃悠遠而又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現代茶館。
3傳統文化元素在茶館設計中的運用
3.1文字符號。
文字符號是最重要的傳統文化元素之一,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漢字歷史悠久,內涵深刻,是我國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令中華兒女無比驕傲與自豪的文化遺產。漢字形態多樣,極具美感,自古以來便經常被人們應用到裝飾設計中,成為極具代表性的抽象符號藝術。眾所周知,漢字是象形文字,本身就具有強烈的審美意味,古人以毛筆寫出的漢字剛柔并濟,變化萬千,本身就是一種藝術,不僅能夠帶給人畫作一般的審美感受,還能以其蘊含的深刻意義帶給人們悠遠的意境美,特別是對聯、書法、詩詞等,被運用到設計中的案例比比皆是,極大地增添了設計的文化底蘊。數字與文字相比,并不是以自身的形象來展現,而是以隱喻的方式進行意義傳達。在我國古代,數字有陰陽之分,奇數為陽,偶數為陰,陽數最大者“九”歷來被王侯將相視為最高等,現代人對數字的理解則大都基于其諧音字的意思,比如“九”意為長久,“八”有發達、發財之意,“六”與順利相通,等等。在茶館設計中,將文字符號融入到室內裝飾中,比如在墻上懸掛與茶葉相關的詩詞歌賦,在玄關處雕刻“茶”、“清、“凈”、“靜”等字樣,在茶桌上放置特定字樣的擺件,在茶館各處擺放以不同字樣書寫的“茶”字等,可以極大地提升茶館的文化底蘊,讓人們體味到茶文化的深刻內涵。
3.2傳統色彩。
色彩是最為顯著的視覺元素,能夠生動、直觀地傳達設計師的內心情感,對室內意境的構成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可以渲染設計主題,突顯設計特征,使室內空間更趨感性化。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黃色是五種基本色中居于正中的正統顏色,被認為是最為尊貴、最顯富麗的色彩,為歷代王室貴族所喜愛。紅色在中國是喜慶、宏大的象征,承載著希望與理想,也是皇家必不可少的色彩。古代宮殿多以黃色和紅色為主色調,輔以青色、紫色等,彰顯建筑的宏偉壯觀以及居住之人的優越地位與巨額財富。白色是象征清和的色彩,黑色和灰色則寓意莊重、低調,綠色彰顯活力與生命,紫色象征高貴典雅,等等。茶館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在色彩設計方面也應當借鑒古代建筑的大膽配色形式,既注重色彩構成的和諧統一,又關注材料本身的色彩與肌理,使之富于美感而又不顯做作。現代茶館可以根據周圍環境的色彩來選擇主旋律色彩,比如在以淡雅著稱的江南水鄉,茶館不宜使用紅色、黃色、黑色等與素雅的環境顯得突兀的色彩,而應當運用白色、灰色、米色等作為基準色調,突顯茶文化中清新、淡泊、雅致的內涵,內部可以輔以清麗的綠色植物和紅色花草,增添室內環境的生命感與層次性,將自然的蓬勃朝氣傳達給諸位茶客。在充滿現代感的建筑群體中,茶館則可以采用深色材質,配以游弋溫和的燈光,潔凈光亮的黑色玻璃,在充滿優雅貴族氣質的黑色墻壁上閃現迷人的紅色飾品,將黃色運用于包間之中,營造現代感與傳統感兼而有之的禪味茶館。
3.3傳統圖案。
傳統圖案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極富有濃郁的民族氣息,又能彰顯強烈的時代特征,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地理區域,圖案的內容及其處理形式也各不相同。我國傳統圖案紋樣豐富,承載著先人對自然的崇拜、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希望,內容可謂是包括萬象,涵蓋動物、植物、山水、花鳥、神獸等方方面面。在我國傳統審美理念的影響下,傳統圖案在造型設計和色彩運用上大都具有平衡與對稱的特點,造型上力求自然真實,色彩上也是淡雅質樸,處處流露出中華民族中庸、質樸的性格特征。傳統圖案中比較常見的有頗受翩翩君子推崇的梅蘭竹菊,與“福”“、祿”諧音的蝙蝠和麋鹿,與“年年有余”相關的魚,寓意夫妻恩愛和睦的鴛鴦,象征富貴吉祥的牡丹,代表健康長壽的松柏、仙鶴、仙桃等。在茶館設計中,可以將傳統圖案引入到內部裝飾上,輔以梅蘭竹菊的形象,擺設牡丹、松柏等盆栽,讓美好的寓意在茶館中擴散開來,給人們帶來身心的愉悅感受,增添茶館意欲傳達的和睦、和美、和諧的思想。
3.4傳統雕刻。
雕刻藝術是我國傳統建筑中運用最為廣泛的一種裝飾手法,在亭臺樓閣的梁柱、飛檐、欄桿、隔扇、屏風、窗格等物件上均有應用,為人們呈現出一種纖巧雋秀、玲瓏剔透、絢麗多姿、古樸優雅、巧奪天工的風格特質,對原有的建筑結構而言可以說是畫龍點睛,令整個建筑更顯典雅、清凈和樸拙,更具傳統文化的深厚意蘊。在現代茶館設計中,可以在屏風、窗扇、燈罩、梁柱等物件上添加傳統雕刻元素,比如將與茶相關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代表人物、典型詩詞等以雕刻的形式展現在屏風之上,或是以比擬、借喻、雙關、象征、諧音等手法,雕刻出花鳥魚蟲、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等自然元素,展現出人們對美好事物一如既往的熱愛與追求,令茶館彰顯出更為濃厚的文化氣息及更加典雅的審美藝術。
參考文獻
[1]唐黎標.園林藝術在茶館設計中的運用[J].廣東茶業,2004(3):16-16.
[2]尋勝蘭.淺論中國象征符號與傳統造型[J].裝飾,2000(1):59-60.
[3]高璟,王繼平,林育新.傳統室內裝飾風格與現代居室環境的交融[J].家具與室內裝飾,2004(4):54-56
[4]深圳市金版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中國公共空間設計———茶館[M].吉林美術出版社,2004.
[5]練娟.公共空間視角下的城市茶館功能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6]張建羽.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當代中式茶館空間設計中的運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2(16):69.
作者:孫晨霞 單位:山西大學商務學院藝術設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