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圖書館閱讀行為與中華傳統文化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近幾年來,黨和國家對“全民閱讀”十分重視,上升到戰略高度,作為高校圖書館更應積極響應。文章淺談閱讀與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關系問題,并進一步闡述提高閱讀行為的一些舉措。
0引言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非常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出:“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高校圖書館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參與者、執行者、推動者。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與大學生圖書館閱讀存在必然聯系。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凝聚力、融合力和創造力,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偉大國家,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一份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黨的十八大提出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之中,既是對優秀文化的傳承更是對優秀文化的發揚和升華。依托中華傳統文化,深化對大學生社會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現實和深遠意義。圖書館作為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利用海量館藏資源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知識,構建良好的文化氛圍滿足閱讀者的文化需求的責任。[1]從圖書館學理論層面認為:“不論選取什么學科范疇,都應當從主觀與客觀及其二者的關系考慮。我們需要先確定主觀和客觀的因素,即讀者(或者稱為圖書館的利用者)與圖書館(具體為館藏)。在圖書館利用者與圖書館的關系中,這個交流的過程是由信息的接收者主動通過圖書館選擇閱讀獲得的。圖書館作為一個社會機構,為社會起到什么樣的作用才能夠成為這樣一個機構。其一為了建立并維持各種社會形態的特殊的社會精神。而只有圖書館才是向圖書館所歸屬的各個社會形態成員(圖書館的利用者)灌輸這種特殊社會精神的職能機構。而且,使這個問題成為可能是由于圖書館收藏著將特殊的社會精神加以客體的所謂圖書的原故。也就是說,它經常將特殊的社會精神重新在每個社會成員中進行再生產,通過這一活動本身對社會的延續做出貢獻”。[2]由此可見,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與圖書館閱讀者存在著必然連系。
1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共產黨政治上的遠見卓識
指出“,在優秀傳統文化中存在有”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這就是所說的“古今通理”。也就是說,古代思想家處的歷史條件雖然與現代社會有著跨時代區別,但古時所發生的事由和問題,可能會與這樣或那樣的不同形式重現于當今社會,而且許多可以成為現代社會人行為的規范性指導,如“治國、平天下”思想。孔子以“成人”為人生目標,孔子在《禮記.大學》中說:“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這是儒家尊祟的人生信仰。以自我完善為基礎,通過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這是幾千年來無數知識者追求的目標,“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在中國的歷史中經久不衰。在培養青年人的理想教育實踐中,樹立起“中華民族崛起的中國夢”的祟高理想和奮斗目標,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方向,尤其是一些規范性傳統的“古今通理”如“和合”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指的是和諧、和平、和睦、和善等;“合”指的是聚合、匯合、聯合、結合、融合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特別強調和諧的人際關系。儒家思想中祟尚的“仁愛”“、孝悌”、“忠恕”“、誠信”等準則,都是渴望人與人之間達到和睦、和諧的關系。孔子還特別強調“和”是君子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強調了和諧的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在當今時代,一些年青人自我意識不完善,很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往往因不善于處理各種人際關系而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此“,和合”思想有助于現時年青人認識人與人在生存發展中形成的關系是寬容、溝通和雙贏的,這對于年青人樹立“和諧人際觀”具有現實意義。[3]在這一意義上,今人應以古人為師,從而印證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2通過閱讀行為傳承中華文化經典
閱讀是個人增長知識與人類文明發展的途徑,通過閱讀可以傳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厚實整個社會和國家文化的基礎。可以說,一個國家閱讀力關系到國家軟實力,社會文明程度和創新能力高低的重要體現,多次回憶年輕時讀書的經歷和感受,發表對經典作品的見解,他說道:“讀書已成為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正氣”。我國古代的一些名人以各種閱讀方式求真知。在距今1800多年的諸葛亮,因軍事政治為目的,利用檢視式讀書法,采用了博覽群書以把握要義的方法,使他的各類知識大增,間接地促進了他智慧的提高。他采取閱讀書卷中重要知識要點,讀懂作者思想實質的閱讀方法,領會書籍中精粹的思想,達到閱讀效果事半功倍、融會貫通的學習效果。因此,諸葛亮的閱讀法,為后人稱道。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詩中稱,“孔明披書,每觀于大意”。就連他自己也借鑒此法,“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得以觀覽“千載百家之書”。由此可見,“務于精求”者是儒生式的“讀書”,而諸葛孔明所追求的乃是“觀書”。晉代詩人陶淵明也是善用“舉其大綱”讀書法的典范。他在“五柳先生傳”中自述:“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因為,被后人總結為陶式讀書法。[4]以上說的是“檢式閱讀”是四種重要讀書法之一,是提高閱讀效率的一種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
3閱讀行為是與他人交流思想分享知識的社會活動
當前閱讀受到國人的普遍關注是一件天大好事。閱讀本身就是與他人交流思想、分享知識、闡明觀點一種社會活動的重要形式。我們說圖書這種物質的使用價值在于其內容,并通過語言文字得以表現。語言文字本身就具有社會性這一屬性,以文字為主要內容的圖書當然具備了社會性。因此,通過閱讀行為可以超越時空、地點與古代名秀、現代哲人開展心靈上的溝通。這種形式除了閱讀是無法超越的。正如17世紀法國哲學家勒內•笛卡爾談到他本人學習體會時興致勃勃地說:“遍讀好書,有如走訪著名的古代前賢,同他們促膝談心,而且是一種精湛的交談,古人向我們談出的只是他們最精粹的思想”。“同古人交談有如旅生異域”。[5]所以通過讀書與古今中外的作者進行思想交流也就是閱讀受到熱捧的妙處所在。近年來,閱讀熱在各領域、各層面反映出的味道漸濃,各種閱讀行為的推介,閱讀行為活動創新、新書評選、好書推薦等活動傳播并教育了一批又一批人,釋放了社會正能量,令人欣喜。
4全民閱讀已成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
隨著經濟發展“全球化”社會競爭日益激烈,一個思想、文化落后的民族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不可能有競爭力。作為一個國民,讀書是為增強自身綜合能力,更是為國家培育在世界上有競爭力的勞動者的一種途徑。每位中國人都應有這樣的想法并附之于行動,使閱讀成為終生的事情。全民閱讀從世界層面上看:“自上世紀90年代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5年4月23日建立了“世界讀書日”活動,鼓勵世界各國民眾多讀書,讀好書,這些日子成為了世界性的閱讀活動的節日。由此,許多國家和地區將閱讀提升至法律層面,建立起適合本國、本地區的地方法規條例,演變成當前世界性閱讀活動。全民閱讀從國內層面上看:與“世界讀書日”同步,上世紀90年代末,全國組織實施“知識工程”通知的,這個通知由、文化部、教育部、新聞出版署、共青團中央、全國總工會等九部門聯合發出,倡議,動員國內各界人士,以倡導閱讀書籍、傳播知識、推動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為目的系統文化運動。而后文化部、中國圖書館學會和國家圖書館積極籌劃的“倡導全民閱讀、建設閱讀社會”為主要內容的大型宣傳活動的開展。從此,全國各地每年都大張旗鼓地舉行類似活動,并不斷推向高潮。全民閱讀從國內領導層面上看:“在2012年11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將“全民閱讀”寫入大會報告中,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次。2014年全國兩會,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將“全民閱讀推廣”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寫入報告中。尤其,在多個場合提到閱讀的感悟和重要性。據不完全統計,國內每年有上千個城市開展不同形式的讀書節、讀書月,讀書日活動。在鄉村甚至邊遠山區“農家書屋”遍地開花,閱讀逐漸成為人們的必需和習慣[6]。
5高校圖書館閱讀行為在河北大地上推廣在實踐中創新
高校圖書館是為教學、科研、學生學習服務的,目的是將數字技術、設備及各類信息資源融入大學生的學習中,使學生自主閱讀到自由選擇自己所需信息,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提供物質保障。然而在閱讀行為推廣實踐中創新,河北省高校做出了一些有益嘗試。例如:河北科技大學在校黨委書記提出的“每個人每個月讀一本書的倡導下,在校圖書館學生讀者委員會的大力配合下,為發展以“書香校園”為主題的“好書月月讀”活動一期又一期的開展。閱讀有感的同學以《我的大學》一書高爾基的童年之感,抒發了當代大學生的感情。閱讀有感的同學以《李嘉成才與智的哲學》一書,以李嘉成的成功哲學為用,傾注了大學生的自身感悟。受教育的大學生表示:高校圖書館是傳播人類文化的神圣殿堂,是各類優秀文化、先進文化、傳承和創新基地,繼承文化、傳播文化、創新文化是高校圖書館的使命和責任,使一切先進的文化在校園傳播、發展、壯大,一切有利于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在校園大力繁衍生息。就這樣,教育了一批又一批大學生。又如:河北師范大學圖書館利用目前多元化的閱讀文本,以影視圖像為載體的視覺文本對大學生進行經典閱讀推廣。因為現代影視文本具有傳播形式生動、內容豐富活潑、畫面動感性強等特點。極易激發起學生的閱讀感。所選文本都是名著、名作、專題紀錄片以及名家名人學術講座,文本作品內涵豐富、藝術性強,增強了學生的文化知識,提高學生閱讀、鑒別能力,使學生受益匪淺。
6結語
閱讀是向他人學習的重要方式,閱讀他人的著作也是獲取間接經驗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從他人那獲得自己未曾經歷的經驗,使用書籍向他人傳遞自己的得與失。人類就是依靠互教互學以及世代的積累才達到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閱讀就是達到目標的具體表現。在這里引用在年青時期的吶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可能也是時下為什么要閱讀,閱讀為什么的原由所在。
參考文獻:
[1]吳晞.無愧于全民閱讀的時代[J].圖書館,2015(6):7-8.
[2]賴雪梅.關于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創新研究[J].圖書館,2015(6):21-23.
[3]于殿利.閱讀是一種責任[J].新華文摘,2015(12):128-129.
[4]徐雁.觀其大略、但求會意、檢式閱讀[J].圖書館雜志,2015(4):23-26.
[5]張彥潔,李淑文,曹雪菲.新技術環境下的經典閱讀[J].圖書館雜志,2015(4):84-86.
[6]胡瑛,許軍林.高校圖書館轉型發展理論與策略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5(1):51-58.
作者:趙淑君 郝曉蔚 趙衛利 單位:河北科技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