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全民閱讀與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前言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比較籠統的范疇,因為學術界對于它的概念界定,時限、評價原則以及內容都有值得繼續商榷之處,因此,總結以往學者的研究,本文將其界定為:“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前,那些經過了實踐檢驗、時間檢驗和社會擇優繼承檢驗而保留下來并能傳之久遠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代表,在封建社會中,歷來為封建統治者所推崇。在新文化運動的猛烈批判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遭受批判,而后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又被重新重視起來,正反映出“正反合”這一辯證歷史規律。這表明中國傳統文化始終是不能割舍的精神家園。中國正處于一個變革的時代,舊的文化觀念在被推倒,新的的文化觀念尚缺乏統召力,因此,文化建設上,必須吸收轉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現代的文化建設相輔助。傳承,是文化最基本的特征。只有在傳承中,文化才能得到發展。文化傳承離不開閱讀,而閱讀是文化傳承的主要途徑。人不學,不知道。閱讀,是人們學習和了解文化的主要方式,從小學教育到成人自學,無不是閱讀內容在廣度和深度上的延伸,可以說,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其個人的成長史。
從傳統閱讀到如今多元化的閱讀媒介,人們閱讀的內容和方式都發生了較大的改變。主要表現在:紙質媒介閱讀率逐漸呈下降趨勢,數字媒介的閱讀率不斷攀升。雖然全民綜合閱讀率在穩步上升,但是閱讀成效并不樂觀,一些問題較為突出:人文閱讀缺失,閱讀浮躁,深入閱讀成為難題;數字化網絡閱讀形成的“碎片化”閱讀,導致人們思維邏輯的混亂,認知失真;功利性閱讀只注重實用價值而忽略了對于精神世界的關注,弱化了閱讀的真正效用;圖書市場迎合部分大眾的低級趣味,圖書內容的娛樂化削弱了人們的求知欲。數字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中國傳統的讀書習慣,那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閱讀方式,已難合現代人的口味。互聯網打開了人們的眼界,豐富多彩的閱讀內容讓人應接不暇,但是在琳瑯滿目的閱讀資源背后,是人們對于閱讀的日益浮躁。多樣化的閱讀分散了閱讀的專一,在閱讀的選擇和狀態上都出現了盲目性。不知道看什么,看書無法專心,收獲感差是當代人看書的一些病癥。對于傳統文化經典等閱讀更因其深奧艱澀,而難以成為閱讀對象。網絡閱讀是現代人日益接受的閱讀方式,但是,閱讀內容的淺顯性,使閱讀呈現“碎片化”特點。就像一面破碎的的鏡子,折射出的也是面目全非的對象物,大眾在閱讀時就很難不會產生迷惘。如網絡上一些歷史評價,千人千評,對于一般閱讀者來說,沒有一定的閱讀積累和辨別能力,反而會造成其知識片面和思維的混亂。通過網絡了解傳統文化,有零碎之感,而缺乏一種整體的全面觀。功利性閱讀是當下人們閱讀的另一顯著特征。復旦大學做過一個調查,在大學生中,能夠閱讀本專業經典著作的學生只有15.2%,閱讀人文科學的是22.8%,閱讀外文文獻的僅有5.2%。而大學生普遍閱讀的書籍,則是在與找工作,謀出路有關的工具書,如英語四六級、考研、公務員、計算機等方面的圖書。為了應付考試而閱讀,就失去了閱讀本來的意義。即便有心去看一些人文社科類的圖書,也會因為其實用性不強,而選擇放棄,這樣就更加阻礙學生閱讀興趣的豐富,也會導致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了解匱乏。圖書市場由于新興媒介的沖擊,受到一定的影響。人們對于傳統的購書習慣,已經有所改變。購買價格不菲的讀書,與下載網上的免費電子書相比,更減少了人們的購書欲望。而市場化的運作就要求適應大眾口味以增加銷量,因而出現圖書市場上,以娛樂化為主的圖書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的狀況。而傳統文化經典圖書和精品圖書則更加不能引起大眾的購買欲。
(一)在教育上,切實鼓勵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經典著作的閱讀,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引導形成閱讀的穩定持久性
閱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是深入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最主要途徑。文化經典經過歲月的磨礪,依然能夠得以保存并流傳,本身就證明了其學說的系統性和邏輯性都較為嚴密完善。因而要了解傳統文化并形成系統性的閱讀知識,非閱讀經典著作不可。而其它原著延伸作品,如果讀者不在閱讀原著的前提下去閱讀,就會對于一些“本源”出處的認識更加失真,在認知上總是摸不著邊際,難以實現認識的深化。閱讀興趣的培養,至關重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更是習慣的支撐。沒有興趣,習慣就難以堅持。在學校教育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形成閱讀愛好,將具有積極影響的中國傳統經典書籍推薦給學生課外閱讀,并對學生進行指導,這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更能塑造其良好的中國文化觀。而在如何培養閱讀興趣的持久穩定上,則不僅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更需要對于閱讀方法的選擇和能力培養的關注,因為只有對的方法,才能形成良性循環,有利于閱讀的持久和深入。
(二)增強政府部門模范帶頭作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閱讀導向,積極開展傳統文化推廣和閱讀推薦等活動
政府部門應該在文化傳承上,切實做到模范帶頭作用。以身作則,通過自身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來帶動社會風氣,言傳而身教,達到上行下效之功。好的東西只有從自身做起,別人才會模仿并接受。在開展社會活動上,要求真務實,持之以恒。從實效出發,積極做好社會調查,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對策,才能有的放矢。如全民閱讀推薦書目的選取上,只有做好實地調查,搞清楚不同發展階段中人群的的關注點,才能選出真正適合廣大讀者閱讀的圖書。
(三)把數字化閱讀媒介與紙質媒介相結合,互補長短,實現優化組合
數字化閱讀是時展的潮流,雖然存在著“淺閱讀”的缺點,但是也有其信息廣、搜索快、使用便利等優勢。手機、電子設備的閱讀方式,也擺脫了現代人在閱讀上讀書攜帶不便的限制,可以利用零碎的時間進行閱讀。如在地鐵上出現的閱讀現象,人們可以在特定的空間時間里,進行閱讀。因此,合理正確利用數字化媒介閱讀,不失為對于傳統閱讀方式的一種有效補充。同時,讀者應該建立起一種慎重嚴謹的學習意識,不能只滿足于“碎片化”的閱讀體驗,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建立更為系統的知識體系,還是需要以專注的傳統閱讀為方法。根據自身知識結構層次,選擇兩者結合的最佳方式,來提高閱讀效率。
(四)加強公共圖書館建設和出版機構實力,實現民眾閱讀的普及和國民文化素養的提升
公共圖書館是國家公共文化設施,肩負著傳播文化的重要使命。只有切實履行自身職責,從大眾的閱讀需求和利益出發,積極拓展圖書館的服務內容和范圍,努力營造一個書香濃厚的閱讀氛圍,提高大眾對于圖書館閱讀的體驗,才能不斷吸引廣大讀者投入文化學習的海洋之中。在圖書館中,開展傳統文化圖書推薦等活動,更是傳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用武之地”。加強出版機構實力,提供優質內容服務是推動全民閱讀的核心要素。在任何時代,圖書出版都承載著重要的文化傳輸功能。在新的形勢下,出版機構更應該提高自身實力,著眼于圖書內容,因為無論讀者閱讀方式如何改變,圖書內容才是閱讀的靈魂。真正具有閱讀價值的圖書,任何讀書愛好者,都會產生閱讀的需求。因此,提高出版機構對于圖書內容質量的關注,不僅有利于圖書市場的健康發展,也會有益于社會大眾整體閱讀水準的提升。
四、結語
通過全民閱讀來提高民眾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是在當今知識時代進行文化建設的有效方法。加強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的閱讀,發揮政府文化部門對于社會傳統文化的引領作用,實現多元化閱讀方式的有效結合,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和出版機構的發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為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起到有益作用。
作者:黃永泓 單位:武漢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