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小學傳統文化學習活動概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精華”自不必說,俯拾皆是,可是“糟粕”在哪里?找不到,找不到就不放心,不放心就再到處找,總是一副找到了“糟粕”才能安心去學習傳統文化的心態。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我們只要知道哪些是“精華”,安心去學就好。我們面對傳統文化,特別面對傳統文化的核心、源頭——“經典”應當拿出的是學習者的心態,不是批判者的心態,這些經典流傳千年不失其華,歷經百世不塞其義,不是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或者“初學者”輕易就可以論其短長的,找傳統文化中的所謂“糟粕”是那些“專家學者”們考慮的事情,對傳統文化缺乏認知的情況下,還是不要妄談“精華”與“糟粕”的問題為宜。
二、中小學開展傳承傳統文化活動要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文化是什么?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很多專家學者試著表述,但都不是很成功,所以至今尚無一個統一的、令人滿意的答案。本著大道至簡的原則,我們選擇劉明武先生在《黃帝文化到皇帝文化——清源濁流》一書中使用的說法:文化,即化人之道。借助這一表述,很容易理解文化其實就是那些把我們從茹毛飲血教化為知禮義廉恥的“道”與“器”,是“教化”我們由蒙昧走向文明,讓我們每一個人之所以是人的東西;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讓我們彼此相互認同,而成其為中國人的東西,由此可鑒,文化的根本任務是育人,中小學開展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承活動必須牢牢掌握住這一方向。部分中小學在這個層面上的理解有偏差,以為背背古詩詞,給古詩詞譜上曲子再編成舞蹈就是弘揚“國學”,雖然這對提高師生的文學藝術修養很有幫助,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許多中小學并沒有時間和精力從簡單的詩詞中挖掘育人資源,并加以整理,形成系統的、明確的有指示功能的育人方法和目標,在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方面借不上力,這些活動成為了“花拳繡腿”。建議中小學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經典讀誦上面,如:《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禮記》、《道德經》等。這些經典具有極高的思想價值,熟悉和了解這些經典才有可能把握傳統文化的脈絡,才能感知傳統文化真正的魅力,體悟到明理修身如何著手,從那里下功夫。可以說只有讓廣大師生了解、熟悉經典,才算找準了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方向。
三、學習傳統文化要尊重學習內容與學習方法相統一的規律
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有兩個最基本的方法介紹給大家:第一種方法是“熟讀成誦”,就是對經典原文要熟悉,達到流利背誦的程度。這是中國幾千年教育流傳下來的方法,看起來古老而簡單,但非常有效,是最適合學習經典的學習方法。這種方法有兩個顯而易見的好處,一是利用兒童記憶能力很突出的這段身心發展期,通過背誦來開發、訓練、提高這一能力,讓兒童更多地識記經典名篇,有利兒童記憶力的發展;二是只有熟記才能在頭腦中隨時隨地再現經典的內容,為今后在實踐中加以理解和參悟提供可能。這種學習模式的主體是沐浴中華文明傳統文化而成長的人,客體是承載中華文明重要思想的經典,學習的主體、客體通過這種最具東方特色的學習方法達到和諧統一,使其相得益彰。運用西方學習“科學”慣用的線性的、重邏輯的思維來學習東方文化不合適,一如用“誦讀”的方式來學習物理和數學也一樣不合適。推薦給大家的這兩種學習方法是相互關聯的,“熟讀成誦”為“學用結合”提供可能。第二種方法是“學用相長”,就是用經典中的智慧指導我們的言行,努力達到知行合一。例如:《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絕四:勿意、勿固、勿必、勿我”,從字面上看八個字而已,很簡單,這句話提醒我們要認識到自己現有的知識和能力有限,我們對自身和客觀事物的認知都存在局限性,但是在現實中去落實,卻極為不易。當我們與別人爭論時,有多少人能放下“成見”傾聽對方的意見呢?當我們面對批評時,有多少人能放下抵觸情緒在自己身上查找問題的根源,做到“聞過而喜”呢?另外,我們注意到孔門弟子問“孝”、“仁”,孔子的回答不盡相同,當然,這種不同的回答突顯了孔子“因材施教”的高超技藝,同時也讓我們清醒地看到儒家對“行”的指導從不離開情境空談,人不可無知,知而不行無異于“說食不飽”,可見,知行結合才能真正理解傳統文化中博大深邃的思想。筆者雖然接觸傳統文化時間不長,一些理解和體會比較膚淺,但是對傳統文化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充滿信心,希望有更多的中小學關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禮記•學記》中有一句話:“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希望能與更多的師生共同學習,切磋心得。
作者:王磊單位:延邊州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