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傳統要素運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通過探討現代景觀設計中對傳統要素的運用,包括對傳統造園藝術文化內涵的理解,如“天人合一”“君子比德”與“道法自然”的傳統哲思,“詩情畫意”“景有盡而意無窮”的審美取向;對傳統造景藝術基本手法的借鑒,比如借景、對景、框景、漏景、障景等,以及對傳統文化內中國符號的擷取,以更好地完善中國現代園林景觀的設計理念,使其具有更加豐富的民族色彩和更加深厚的歷史內涵。
關鍵詞:傳統要素;現代園林設計;古典造園藝術
現代景觀規劃設計概念萌生于歐洲,1930年代中期以后被引入美國,最初受現代主義藝術的影響,注重對空間的追求,采用強烈、簡潔的幾何線條表達設計理念。1960年代后進入反思期,開始強調對人的尊重,主張設計要符合人的需求,是人對生態環境的再創作。1970年以后,景觀設計理念開始有意擺脫現代主義的簡潔、純粹,或從傳統園林中尋回設計語言,或采取多義、復雜、隱喻的方式來發掘景觀更深邃的內涵。中國的景觀設計概念雖然起步較晚,但是中國傳統的造園藝術為現代景觀園林設計的發展打下了雄厚的基礎。因此,應吸取歐美國家的先進經驗,充分利用好我國珍貴的傳統造園藝術成就。
1深刻理解傳統造園藝術的文化內涵
“天人合一”“君子比德”與“道法自然”的傳統哲思,為中國傳統園林設計定下了一個主要基調,即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1.1“天人合一”與“君子比德”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國的樸素宇宙觀,其中就包含著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理解和思考,即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這是園林景觀設計的基本立足點;“君子比德”是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它將人的道德與自然之美關聯起來,提出了“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著名論斷,這可以說是傳統園林掇山理水的主要依據和來源。在中國早期的造園活動中,主要就是利用真山真水進行創作,例如漢代的上林苑,就是在陜西西安到咸陽縱橫300多km2的地域建造起來的,其中僅水域就包含了渭、涇、灃、澇、橘子、滈、浐、灞8條河流。隨著造園思想和技術的成熟,除了具備雄厚財力、物力的皇家園林外,私家園林更注重對山水的模寫,即假山的堆砌和池塘的挖掘。中國古典園林設計中,幾乎離不開山水的利用和布局。大到皇家園林的真山真水,小到私家園囿的片山勺水,可以說,山水是傳統園林的結構和骨架,是必不可少的造園要素。同樣,君子比德的美學思想也會應用到園林的植物配置上,比如植物中的松柏,“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被賦予了耐歲寒的道德品格,常常被配置在高山之上,荷花以其“出淤泥而不染”的道德品格,栽植在水塘之中。另外,還有梅、蘭、竹、菊,以梅花的孤傲、幽蘭的淡雅、翠竹的勁挺、菊花的高潔,被比德君子,配置裝點在不同的庭院。根據這些植物不同的習性和內涵,配置在不同的園林區域,共同營造出傳統園林高雅的意韻。
1.2“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中國道家文化對人與萬物關系的思辨,它提供了人與自然相處的基本方式,這也成了中國傳統園林設計的主流方式,以至于后人逐漸將“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奉為傳統園林設計的最高境界。道法自然,首先是遵循自然形態的本真。在古代造園過程中,主要采取擬寫自然的創作手法,園林山水的掇理、植物的配置,甚至建筑材料的選擇,都要精心思考它在自然界中本來的狀態和面貌,進行概況、模擬和創作,所謂“移天縮地在君懷”,做到心中有山水、有花木、有屋舍,將自然山水提煉到心中,經過再創作模擬出來,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境界。所以在中國傳統園林設計中,基本不會出現西方古典園林中那些規整和對稱的山水植物設計,對建筑材料的選擇,也多以木材和土石為主。
1.3“詩情畫意”
“詩情畫意”“景有盡而意無窮”的審美取向,為中國傳統園林設計奠定了方向,那就是追求浪漫含蓄的意韻之美。1.3.1楹聯題刻。傳統園林中處處可見的楹聯題刻,本身就是一些點題的優美古詩,既能幫人理解景色的深層內涵,又能讓人感到濃濃的詩意和情懷。比如頤和園中幾處景點的題名就極富詩意:“云松巢”小院,題名源于李白的詩“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云松”,只看小院并不起眼,但看了題名之后,再看小院內外的蒼松,讓人頓有白云蒼狗的隱逸之意。再如“意遲云在”敞廳,匾名源于杜甫詩句:“水流心不競,云在意俱遲。”看了題名,就讓人感覺心緒舒朗,如白云一般隨意悠閑。1.3.2植物配置。這種詩意在傳統植物配置上也會體現出來,有著極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它幾乎不會出現西方園林中那種行植和對植方式,而是“必以虬枝古干,異種奇名,枝葉扶疏,位置疏密;或水邊石際,橫偃斜披;或一望成林,或孤枝獨秀。”比如種梅會講究疏植,體現那種“疏影橫斜水清淺”的孤高之態;種荷則會密植,以營造“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繁華之感。同時,會根據花木的季相特征,雜植和輪植花卉樹木,達到日日有花可賞的浪漫目的,“淺深紅白宜相間,先后仍須次第栽。我欲四時攜酒去,莫教一日不花開!”1.3.3規劃布局。傳統園林的規劃布局,常在遵循自然本真的同時,借鑒山水畫的構思進行增刪和創作。在山水的掇理上,皇家園林經常采用山環水抱的結構處理,來擷取自然山水最優美最理想的狀態,以營造山重水復的意韻。私家園林則傾向于堆疊重重的假山、開鑿曲折的水道,縮寫自然山水的形態和神韻,步移景換,營造一種曲徑通幽的氛圍,所謂的“法無定式”,構思設計也是千變萬化、各盡其妙。深刻理解了傳統造園藝術的文化內涵,在進行園林設計時,可以把握設計的主要基調和方向,遵循“天人合一”的傳統哲思,立足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結合當地的自然人文條件,因地制宜確定設計主題;遵循“君子比德”的美學思想,有意識地納入山、水、植物元素,并有引導性地規劃和配置,遵循“道法自然”的方式方法,以模山范水為基礎,得景隨形、借景有因,盡可能在還原自然本真的基礎上進行創作,“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最高境界。
2巧妙運用傳統造景藝術的基本手法
中國傳統的造景手法,可歸納為借景、對景、框景、漏景、障景等。
2.1借景
借景是將園外景象引入,并與園內景象相疊合的造園手法,也是中國古典園林最重要的造園手法之一。借景有多種方式: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其原則是“極目所至,俗則屏之,佳則收之”。借景可以溝通園林內外空間,增加園內的空間層次和景觀深度,在傳統造園藝術中應用廣泛。比如頤和園借景西山,就是遠借手法典范式的運用:頤和園西邊數十里外是山巒迭嶂的西山,起伏舒展的山脊與浩瀚的天際線,被頤和園的設計師巧妙地用作遠景,園外秀麗的玉泉山及山上的玉峰塔,更增加了西邊景色的層次感,這些充分彌補了園內萬壽山低矮平緩的不足。
2.2障景
障景是通過設置山石、照壁和花木等障礙物隱藏景色的造景手法,達到一種先藏后露、欲揚先抑的驚喜效果。比如頤和園東門宮、苑相接處,便采用了障景手法:仁壽殿后面構筑起一帶假山,至此看不到自然風光,穿過假山間的曲折道路,豁然開朗,連綿的西山、秀麗的玉泉山、雄渾的萬壽山,以及煙波浩淼的昆明湖,一瀉千里鋪展在眼前,給人一種“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這種欲放先收、欲揚先抑帶來的震撼,遠比讓你直接看到要來得深刻的多。江南園林中對障景的運用極為常見,多是采用一些曲徑通幽的手法,同時結合借景、對景、框景等設計手法,創造出回環曲折,帶給感受不同的幽雅空間。
2.3框景
框景是有意識地設置框洞式結構,并引導觀者在特定位置通過框洞賞景的造景手法。這種手法好像是把真實的自然風景納入畫框之中,帶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藝術效果,杜甫的“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實則是框景效應的最佳寫照。
2.4漏景
漏景又稱泄景,是透過虛隔物賞景的造景手法。虛隔物最常用的是漏窗,講究的是隔而不絕、相互滲透,使得刻板的空間變得富有變化、妙趣橫生。當然,這些造景手法的運用,都是為景觀主題服務的,不可喧賓奪主。主景是設計核心,是空間構圖重心,用來體現園林的功能與主題,掇山理水、植物配置、虛實對比、景觀層次都是圍繞主景進行設計的。因此,必須圍繞主景巧妙地運用這些造景手法,達到形與神、景與情、意與境、虛與實、動與靜的融合與統一。
3善于擷取傳統文化內的中國符號
傳統文化內數千年沉淀形成的一些獨特的中國符號,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民族色彩,這些符號的運用,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渲染園林景觀的城市特色及歸屬感,在帶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或街區,這些符號更是必不可少的。
3.1書法
首先是中國書法,漢字是中國文化最基礎的承載,而中國書法作為最典型的中國藝術形式之一,無異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符號。因此,在景觀園林設計中,書法的體現和運用,如題名、題刻、詩詞楹聯,通常讓人最能直接理解和感受園林主題和立意的中國符號。
3.2建筑造型與色彩
其次是園林建筑的造型和色彩,園林建筑作為園林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造型和色彩體現著不同的內涵和地域特征。傳統古典建筑的造型通常是坡頂飛檐,并且依據封建等級制度做成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不同的坡頂,以及重檐、單檐不同的飛檐,飛檐的挑出程度也會因地域的不同千變萬化。傳統古典建筑的色彩通常會使用中國傳統的正色,只是依據等級和地域,傾向于不同正色的使用。正色即傳統五色體系中的黑、赤、青、白、黃5種顏色,其中,“天地玄黃”,黑色和黃色象征著天與地的顏色,尤其是黃色,象征土地,是居中位的正統顏色,為中和之色,居于諸色之上,被認為是帝王之色,所以園林建筑中的宮殿、壇廟等主要建筑屋頂多用黃色。赤象征吉祥,經常用在皇家園林的建筑中,比如朱紅色的柱子、門窗等。由于現存的皇家園林主要在中國北方,所以這些也成了北方園林建筑的色彩特征。而南方主要是私家園林,以江南園林為代表,更強調幽雅別致,所以其建筑色彩更多的是采用青、白、黑諸色,即所謂的青磚黛瓦。當然,現在已經沒有什么等級制度的限制,但是傳統園林建筑造型色彩的內涵特性,還是需要在園林建筑設計時進行深刻的理解和靈活的運用。
3.3園林植物
再次是園林植物配置上的中國符號。園林植物是園林中最具生命力的組成部分,其配置方式可以說是豐富多彩。傳統園林植物的配置方式,主張擷取自然景觀中最動人的部分,并在此基礎上,講求內蘊浪漫和詩意。比如桃紅柳綠就是典型的植物配置的中國符號。桃柳配置,不僅是因桃花的粉嫩與柳枝的新綠可以相映成趣,更重要的是在中國古代,桃柳都有著浪漫情思的詩意內蘊。先秦時期的《詩經》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的說法,“人面桃花相映紅”也是對戀情的比擬和嘆息。同樣在《詩經》中,有著“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兮,雨雪霏霏。”的句子,它表達了一種情思纏綿的常見意象,類似感覺的詩句還有“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一絲楊柳千絲恨,三分春色二分休”。桃花和柳樹逐漸成為人們寄托情思的一種載體,“水逐桃花去,春隨楊柳歸。楊柳何時歸,裊裊復依依。”可以說,“桃紅柳綠”的植物配置,由內而外散發出一種相得益彰的浪漫和詩意。
3.4寓意造型
另外,還有一些帶有象征意義的造型,比如最典型的中國龍造型,寓意吉祥的麒麟造型,寓意長壽的龜鶴造型,寓意江山永固的中國鼎造型,寓意平安的中國瓶造型,這些造型作為典型的中國符號,出現在不同的主題公園中,往往能帶給人最形象最直接的震撼和感受。
4結語
中國的景觀設計概念雖然起步較晚,但是中國傳統的造園藝術為現代景觀園林設計的發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在此背景下,要吸取歐美國家的先進經驗,充分利用好我國珍貴的傳統造園藝術成就,這些成就有著中國文化的內涵,甚至被視為東方文明的有力象征之一,勢必會給現代園林景觀設計帶來源源不斷的力量和靈感。中國傳統造園藝術和傳統元素,是中華文明的珍貴遺傳,是一個民族內在精神品格的生動寫照,蘊藏著自己鮮明的特色和飽滿的生命力。好的歷史傳承,一定是現代的奠基石而不是絆腳石。在汲取傳統文化帶來的智慧和營養時,一定不可全盤照搬,而是要在探尋傳統哲思和審美精髓的同時,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同時不忘學習現代西方的各種設計思潮,兼收并蓄,融會貫通,尋找傳統與現代的契合點,讓現代景觀園林設計茁壯成長、欣欣向榮。
參考文獻:
[1]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2]宗白華.美學與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侯幼彬.中國建筑美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8.
[4]劉致平.中國居住建筑簡史——城市、住宅、園林(二版)[J].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5]曹明綱.中國園林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作者:齊瑋 單位:石河子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