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課程思政下動態網頁設計課程教學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課程思政是一種教育理念,要充分發揮專業課教師“主力軍”、專業課教學“主戰場”、專業課課堂“主渠道”的作用,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要素,有機融入育人元素,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本文以本科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基礎專業課動態網頁設計為例進行研究,探討“課程思政”引領下的教學改革,為相關專業課程思政工作的開展提供對策參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動態網頁設計;教學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傳統教學模式以知識傳授為主體、以知識點掌握程度為評價、不斷增加新的知識點、內容越來越多、教材越來越厚、學時越來越緊、考試越來越難、學生越來越累。高等教育“育人”本質要求是知識、技能與人的主觀意識是結合在一起的,知識和技能一定是有價值追求的,價值觀和知識、技能是不可分割的。要以學生為中心、產出為導向,培養學生對于未知問題的解決能力[1]。課程“思政”不是特定的一門或一類具體教學科目或某一教育活動,課程是泛化的概念,即學校育人的所有教學科目和教育活動,包括課程、實踐等多個環節,都滲透和貫穿這思政教育,其特定是課程為載體,思政教育為靈魂,課程的育人功能和價值取向鮮明,而傳統的課程邊際淡化[2]。教師應發掘課程中隱含的思政素材,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將思政教育的內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融入課堂。本文以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基礎專業課動態網頁設計為例進行研究,探討“課程思政”引領下的教學改革。
一、實施思路
(一)做好“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充分發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3]2017年12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指出“梳理各門專業課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效統一”[4]。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掌握現代信息管理理論、方法和計算機軟硬件等知識,具有信息系統的分析、設計和應用能力,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主要在信息系統規劃、分析、設計與系統實施、維護和管理等方面從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統建立、維護和應用等技術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學生畢業后可繼續在相關學科領域繼續深造,或在信息技術相關領域從事在信息系統規劃、分析、設計與系統實施、維護和管理工作,以及信息系統、信息管理理論研究、新方法和新技術研發等探索性工作。在信息系統規劃、分析、設計與系統實施、維護和管理等工作。根據專業的培養目標,將課程體系進一步明確,以專業方向構建課程體系群,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課程體系結構、課程教學內容”中尋找相關德育元素,以具有家國情懷、勇擔使命、造福人類的“卓越工程師”為培養目標。結合課程體系特點,設計不同課程的“育人要素”側重點。在專業導論、系統分析與設計課程中側重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責任、家國情懷的融入,在編程類的課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在網絡安全等課程中融入法律意識、可持續發展等思想。
(二)堅持融入性原則,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在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5]。專業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就類似于鹽和食物的關系;一是把自己的工作僅僅看作是一項事務性或技術性的工作,完成自己所承擔的事務性或技術性工作就認為完成任務了,這是一種淺層次、解決表面問題的工作方式;二是在做好事務性或技術性工作的同時,能看見這些工作背后還有人的工作,尤其是人的思想工作。能把事務性或技術性工作與做人的工作,特別是人的思想工作結合起來,這是高水平的、解決深層次和根本性問題的工作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專業教學,并不改變專業教學的性質,它們仍然是專業課。而是在專業教學中注意挖掘專業知識體系本身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效融入專業教學,提升學生的專業認同度、職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激發學生的內生學習動力,提高專業教學質量。
二、實施步驟與推進策略
動態網頁設計課程是一門精細化的課程,課程要求學生思維縝密,對算法融會貫通,對工具熟練使用,要求學生掌握B/S架構設計所需的專業知識、基本技能和常用工具,能夠綜合運用HTML5、CSS、JavaScript、C#/Java/Python語言、SqlServer/MySql數據庫、eclipse/idea/VisualStudio等工具開發信息管理系統,并樹立終身學習意識,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在Web開發過程中引導學生構建“持之以恒、精益求精、開拓創新”的時代工匠精神[6]。在“課程思政”設計的過程中,我們從動態網頁設計課程的各個章節及實訓環節中挖掘的思政元素,在“潤物細無聲”的知識傳授過程中融入理想信念的精神引導。
1.制定本課程“思政”目標,在課程中有機融入團隊協作精神、大國工匠精神、計算思維、“紅色”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個自信”,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和法治觀。
2.通過對信管優秀畢業生的回訪,對軟件開發企業進行深入調研,與校企合作單位的工程師和兄弟院校專家的交流,對崗位職業能力、綜合素養與工作過程調查,對本課程的目標進行修訂,形成了課程思政內容的有機融入,并組件課程群,使學生的知識體系更加系統化。
3.動態網頁設計課程學習前開設了web前端設計、數據庫原理與應用、計算機網絡、高級語言程序設計等相關課程,本課程是對這些課程的綜合性應用。在web前端設計課程中,以“學習強國”“紅色文化網”“中國南京紅色在線”等“紅色”文化網站為模型,完成了圖片選取、HTML頁面的搭建、CSS樣式設定、頁面鏈接與跳轉等環節;在數據庫原理與應用課程中,根據項目需求,完成系統分析、E-R設計,依據三范式的要求完成數據庫的優化;在高級語言程序設計課程中深入理解面向對象的編程思想,優化算法,精益求精。
4.每門課的課程介紹和導入環節都非常關鍵,直接影響到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7]。在課程介紹模塊,對比其他國家的技術現狀,以華為、騰訊、阿里巴巴等中國優秀的軟件企業在技術前沿研究及革新的發展道路,讓學生了解Web開發技術的發展歷史,并認識到中國在技術理論研究及技術應用等方面有很大進步,但也存在短板。Web開發技術在中國的蓬勃發展,Web技術應用給人民學習、生產、生活等方面帶來的改變,特別是疫情期間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所有的一切成就都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無數Web開發工程師經過刻苦鉆研、不斷創新、不怕困難、奮力拼搏中取得的,這種百折不撓的創新意志,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奮發圖強的意志,樹立成為具有家國情懷、勇擔使命、造福人類的“卓越工程師”,培養終身學習的意識。同時,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樹立為祖國科技發展努力學習的奮斗目標。
5.在課程學習過程中,鼓勵學生以宿舍為單位分成各個項目組,推選項目組長,并根據本組成員的專業特長擔任不同的工作角色[8]。各組在華為、百度、阿里等平臺申請云服務器和域名,開發成果;采用馬云、阿里Code、騰訊云開發者平臺、Gitee等代碼托管平臺,創建并管理各組項目,進行分工協作、協同開發,互幫互助,鍛煉學生的團隊溝通和協作能力。課程學習的過程就是企業實際項目開發流程和工作分工的再現,為學生畢業后自主創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6.本課程是在前期網站原型和數據庫設計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算法和數據庫優化,并引入ADO.NET、三層框架等技術,逐步實現數據與頁面的交互。在Web開發過程中,從傳統的面向過程的函數定義,到面向對象編程思想-封裝、繼承、多態的靈活應用,并通過三層框架來提高代碼結構清晰度,降低功能模塊的耦合度,使項目可維護性和可擴展性增高、適應需求的變化,降低維護的成本和時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程序會出現各種BUG,需要學生們齊心協力,集思廣益,不斷探索,尋找各種解決問題的途徑。在這個過程中,鼓勵學生不要輕言放棄,多渠道、多角度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個人的成長、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都有可能會出現挫折、迂回和倒退,卻阻擋不住總體向前的趨勢,通過德育加以引導和總結,不僅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更從德育的層面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要靈活而不僵化,要學會辯證地看問題,同時也強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解決問題的過程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抗壓能力。隨著各個技術難點不斷突破,成就感油然而生,讓學生找到了學習的樂趣,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升華了對中國特色的“四個自信”的認識[9]。
7.Web項目基本功能完成后,首先在本地Web服務器,IE、谷歌、火狐等主流瀏覽器中測試,然后到云服務器,并在云服務器完成網絡安全、訪問壓力等測試。學生通過QQ群、朋友圈、微博等手段廣泛推廣和宣傳自己的成果,培養學生的“成就感”,讓學生實現自己的“學習夢”。在注冊域名、云服務器申請、網站測試、網站推廣的過程中,教育學生要遵守國家有關網絡安全的法律法規,營造在網絡技術、網絡精神、網絡制度三個層面的文明建設,創建一個健康、有序、安全、具有活力、沒有污染的“綠色”網絡環境。
8.在教室、機房等公共場所,培訓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和時間觀念,教育學生遵章守紀,培養學生愛護公物的良好行為習慣,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在以后走向各自工作的時候,才能自覺遵循國家的法律法規,遵守公司的各項規章制度。
三、結束語
要實現高校信管專業的課程改革,將思政教育融入到專業課程的各個環節,但不能喧賓奪主,從原來無意識的引導學生,到自覺引導。要發揮好每一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在各類課程中有機融入育人元素,形成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協同育人格局,大膽嘗試,勇于實踐,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育人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作者:楊利 單位:唐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