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建筑作品技術設計策略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情感技術的巧妙表達
1傳統技術的借鑒借鑒或延續當地傳統技術
提高建筑的情感品質。隈研吾是善于將當地傳統技術或材料與現代形式相結合來表達建筑的場所性并賦予其情感的當代典型建筑師,他的建筑一直在尋求人與自然的對話。在中國的傳統建筑中,一般在屋頂才能看到的“瓦片”被隈研吾用做建筑表皮。其作品成都新津•知藝術館運用當地傳統工藝將瓦片用金屬絲懸掛營造出的歷史感與現代形式的結合,表達對當地文脈的尊重。藝術館建于道教圣地老君山腳下,瓦片的利用既是紀念當地的道家文化,又為教徒創造出全新的空間體驗。輕盈的瓦片幕墻作為遮陽裝置,保護內部的玻璃體量,并且由于懸掛瓦片的隨風而動性,使得內外空間得到了自然的交流與互動。這種“散點式”的微粒表皮模式,可以歸結到其以“弱”求勝的消隱建筑哲學理念中。這種方式使得人們將注意力轉移到周圍環境上,而非建筑。相似地,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的設計中,他將瓦片懸吊在空中來組合墻面,形成一種游動的空靈感。
2空間體驗的訴求
一些外來建筑師善于運用創新的技術構造方式來配合空間的體驗需求。山本理顯設計的天津圖書館通過創新的“墻梁構造”,實現了建筑室內的無柱大空間,空間里套有若干個封閉的小空間,或有開放的共享空間,共同創造多層次的空間體驗體系。扎哈•哈迪德設計的銀河SOHO通過斜柱、連體、長懸挑等結構方式來實現四個中空卵形體的連接以及室內嶄新的體驗。磯崎新設計的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將結構體系與空間體驗同構,技術手段完全為建筑所表達的情感服務,用技術體系的一體性表達出空間的完整性和連貫性,將連續的墻體作為結構體系,拋棄空間中任何支撐構件,塑造了一種柔性空間。深圳證券交易所新總部大樓通過南北向懸挑22米,東西向懸挑36米的巨大懸挑結構,形成一個巨大的懸浮平臺,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空中花園,同時在平臺下營造出巨大的城市灰空間。作為市中心的標志性建筑,先進的技術結構及前衛的建筑形象為城市帶來新的活力。
二.數字信息技術的應用隨著科技不斷進步
數字技術得到廣泛深入的研究和開發,這在外來建筑的設計中屢見不鮮。這種建筑趨勢實質上是關注建筑形式的實踐方式,即如何利用計算機模擬技術來生成建筑形式以及對建筑空間的開發。
1形式空間的探索計算機技術幫助
人們想象并構建傳統方法無法實現的復雜性形態。其獨特的運算和模擬能力使得形體生成的過程動態化,生成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多種形態既不能被預測,也不能被預設,帶有一定的探索性。扎哈設計的北京銀河SOHO運用計算機技術將其前衛的空間態展現得淋漓盡致。采用參數化設計,通過現代數字技術將傳統的自然形態高度提煉,抽象并融化在現代文明中。從概念草圖、建模推敲、功能設定、形態調整直到結構、幕墻與設備系統的整合及最后的施工結束,開創了全新的整合化的數字建筑設計過程。作品廣州大劇院采用三維空間的虛擬設計方法,利用“犀牛”軟件建立整個廣州大劇院的模型并指導控制所有技術圖紙的完成,各個專業在虛擬空間匯總集成,最后達到預期的結果。由于聲學、視線、照明、設備及舞臺機械等各專業的要求與反饋,形成一個相對獨立連續的自由曲面。曲面的靈活適應性使得設計過程中各個專業的調整均不會對室內的整體效果產生特別明顯的影響。參數化設計方法和計算機模擬技術使最終建成的效果得到了有力的保證。
2結構技術的開發
計算機數字技術改變的不只是難以實現的形式和空間,更顛覆了傳統的設計理念和方法,在結構技術領域引發巨變。新的結構過程開始以模糊性和復雜性為基礎進行更加靈活的設計,不再受網格限制或遵循嚴格的幾何定律。廣州大劇院運用計算機模擬仿真技術而保證施工順利完成。鑒于鋼結構特點,對卸載過程采取計算機仿真模擬,通過大型有限元分析軟件ANSYS的利用,按照既定的分級逐步卸載的程序,將每個建筑構件進行計算機模擬定位,分析其在卸載過程中產生的應力變化及變形,確保結構安全及整個過程順利進行。磯崎新設計的上海喜馬拉雅中心也是借助計算機數字技術加以完成。通過ESO2方法的運用生成獨特的有機形態。先根據設計條件及力學條件自動生成造型,然后根據需要進行調整,最后以其嶄新的空間形態得以利用。這是對以前采用過的相似手法的深化嘗試,探索籠罩巨大空間的結構體和支撐它的結構體之間的形態是否合理,最終得到猶如樹干支柱的結構造型。
三.生態技術的廣泛
引入生態技術是可持續發展思想在建筑領域中的體現,是建筑師對建筑歷史深刻反思的結果。外來建筑師通過結合當地自然環境、可再生資源及其對現代技術生態建筑的探索,為建筑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趨向。
1適宜技術的運用
深圳萬科中心項目依據美國LEED金獎建造,以“低技術”為主,通過對場地規劃及單體設計合理利用自然技術、當地綠色建筑材料等低成本、低投入方式,保護周邊生態系統并與之平衡來適應當地氣候特征。設計過程中各項技術單元均通過“整體統籌”的模式來操作,保證各項技術環節的統一協調和綠色目標的實現。隈研吾常運用被動式技術手段實現建筑的生態理念。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與地形契合,融入環境;成都新津•知藝術館利用表皮瓦片自成遮陽裝置;上海Z58外表面常春藤的種植為建筑隔熱除塵,凈化空氣,調節小氣候等,這些雖然投入低,卻起著良好的生態效果。此外,北京銀河SOHO項目在前期規劃中采取一系列綠色建筑策略,如設置更衣室和自行車位、低排放機動車位等,以激勵員工選擇更加綠色的出行方式。這種通過建筑設計引導人們積極參與環保的行動值得借鑒。
2現代科技的引入
外來建筑師常常將現代科技注入到外來建筑中達到生態的效果。SOM事務所設計的北京凱晨廣場的玻璃幕墻是當時中國最大的環樓雙層呼吸式玻璃幕墻。外層玻璃運用夾層玻璃,平整度好,減少折射與變形;內層玻璃采用LOW-E玻璃,可反射外部熱量,隔熱性較強;內外兩層玻璃之間內設寬80毫米穿孔鋁合金百葉用來遮陽,根據氣候與日照條件自動改變遮陽角度,既避免暴曬又保證陽光。霍爾的作品當代MOMA遵循建設部綠色建筑標準的要求,開發研究出“超低能耗綠色建筑技術”,小區熱環境舒適,全年室內溫度維持在20℃-26℃,濕度30%-70%。
四采用全世界最大的地緣熱泵系統
以最節能的方式保持恒溫恒濕。成熟的水循環系統在夏天是冷卻系統,冬天又是巨大的取暖器,公寓每天產生的廢水還會被循環再利用來綠化灌溉或沖洗衛生間。該作品獲得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頒布的LEED-ND卓越獎。銀河SOHO中也采用日光收集、污水循環利用、高效率空調與采暖系統、無氟氯化碳制冷方式及高性能幕墻系統等多項先進的綠色建筑技術。可見,外來建筑采用各種生態技術滿足環保要求已然成為普遍現象。結語情感技術、數字技術與生態技術交叉作用到建筑中是當今信息化社會建筑發展的必然結果與趨勢。數字技術的運用深入地影響并改變著設計思維模式,設計作品已經成為人機互動的調整與探索的結果,既包括機器的精確理性,又包含人的靈活感性。生態建筑的發展推動數字技術的專業化、智能化和通用化。因此,數字技術與生態技術以及人的情感走向高度融合是符合自然科學發展規律的。
作者:戴路 王婷婷 單位:天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 天津大學建筑設計規劃研究總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