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徽州建筑在室內設計的作用與影響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建筑表皮的點:徽州大型民居建筑上,采用了大量的頂脊吻,沿襲了宋代官式的營造方法。大屋頂背吻有正吻、垂脊吻等,除了裝飾和防護的需要外其中還蘊含著徽州居民的各種傳說與風俗。建筑表皮的線:“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徽州古民居給人的感覺為多隨地形自然起伏,遠望建筑錯落有致蔚為壯觀。黑白相間光影交錯的景象如琴鍵一般,在琴鍵的上方那一簇簇魚鱗一般的灰瓦與潔白的粉墻,像是跳動的音符。在當地被稱作“五岳朝天”的高低錯落的五疊墻或馬頭墻,以其抑揚頓挫的起伏變化,體現了安徽古民居的獨特韻律感。在潔白的天空的映襯下輪廓分明、空間層次豐富。建筑表皮的面:徽州古民居的外墻為白色,因為外墻老化留下灰色的痕跡。青色的小瓦也隨時間變黑。色彩的層次感使墻頭變得豐富起來。徽州建筑主要是黑白灰三種顏色層次的變化,他們組成了統一的建筑色調顯得清新素雅。除了顏色上體現了徽州民居樸素淡雅的風格,在裝飾材料的選擇上也深刻的體現了徽州民居這種樸素無雜質的文化。徽州的民居是以材質自然為美,而這也恰恰營造出了徽州民居給人的平易近人、親切的感覺。作為墻基來使用的青石麻石,門樓花窗上的磚雕,隔扇、梁架的木雕等,都保持著他們的天然色澤與質地、不加修飾,而清水墻也沒添加任何的涂料,處處展現出了質樸的美感。徽州建筑的深層次的意義:徽州建筑樸素淡雅的美學思想也印證著老莊的追求平淡自然、順應自然、和諧之美的理想美學觀。
2徽州建筑文化中,人與空間的聯系
徽州民居的布局普遍為內凹型、回型、日型等,以中軸線對稱分布。民居的布局有著封閉性與開放特點,有著鄉土氣息與文人風雅的調和做法。外部裝飾素凈質樸內部木作精致細微。徽州民居天井居中,由正屋輔屋圍合而成。天井的前檐,是木裝修的集中部位,對門窗隔扇等的處理雕琢繁簡相宜,與周圍素雅的板型、粉墻、磚石地面、天井綠化等組成了幽靜溫婉的居住空間。而天井“四水歸堂”的說法又體現了徽州人親近自然、融于自然、順應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廳堂對著天井為半敞開式的房間,即明室,與暗室———聚財的廂房產生了明與暗的對比,廳堂莊重嚴謹,散發著濃郁的書香氣息。“有堂皆設井,無窗不雕花”是安徽民居的又一大特點,井即天井,雕花就是徽州民居的磚木石三雕的雕刻藝術。徽州的磚雕主要用于門套、門楣、屋檐等處,是徽派建筑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石雕則是用于寺宅的廊柱、門墻、牌坊等的裝飾,木雕主要用于室內,建筑物和室內用具的裝飾,具有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如屏風、花窗、欄桿、桌椅等,雕刻的題材多為風俗民情、人物故事、山水樹木、吉祥圖案,生動的將當地傳統文化生活反應于設計之上。
3徽州建筑的表層運用
黃山屯溪老街第一樓地處于屯溪老街入口處,具有濃郁的徽派建筑風格。此街被譽為“流動著的清明上河圖”。餐廳的外立面的材料主要以黑木、白墻與青石等傳統建筑材料為主,將安徽古民居的古樸沉穩內斂的性格展示出來。一層為了采光的充足與陳設展示的需要,改用現代的大塊透明玻璃,但為了在保持現代感的同時與傳統徽州建筑風格相映,玻璃上方輔以徽派傳統木雕頭花作裝飾;門面設計在右,以大塊青石為主要材料,無修飾只在上方掛一塊黑匾———老街第一樓,顯示了徽州建筑樸素淡雅的一面。在設計的點上,二樓的立面沿用了徽派傳統民居的風格,大面積地運用了徽派木雕中的漏窗雕花。墻裙為暗紅色木雕,頂部以馬頭墻做分割面,端部采用石雕的方式進行裝飾,外立面的布局并沒有采用傳統設計手法中的軸對稱手法。此例主要多采用徽州傳統建筑裝飾構件的沿用與重組的手法,再加上一些現代材料的布局構思,凸顯出了本土文化的底蘊。
徽州建筑的深層運用。人民大會堂安徽廳設計的整體立意是圍繞“四水歸明堂,歸水亦宏揚”展開,象征良性循環,凝聚力與外向力的辯證統一,創造出似內似外的室內環境。大廳的四周屋檐的S形軒梁反光燈是用抽象化的方式來體現徽州的民居文化的氣質,使之成為新的藝術符號,干凈簡練素雅自然體現了安徽地方特色,主賓度墻面純羊毛手工壁毯“黃山云海”氣勢磅礴,營造了莊重典雅的環境。裝修風格既符合了徽州民居文化的淡雅自然的特點又與人民大會堂的莊重相符。在維持徽州文化的內涵的同時又有創新,不是對徽州傳統圖形進行純粹的復制或簡單的加工,而是建立在真正理解徽州文化的基礎上,對徽州的人文歷史、生活環境、生活文化進行有意識地先提煉后加工再抽象簡化等,一步步地將傳統建筑造型方面的線條、色彩,文化底蘊上的哲學思想加以歸納整理,使原本繁瑣的古代構件簡化符合當今時代并且包含歷史內涵,設計出新的裝飾形式。
作者:馮千驊單位:江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