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概述當代美國的平面設計價值觀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美國平面設計語言傳達社會文化內涵
近十年來我們在美國的平面設計工作與教學中深刻地感受設計界的這種文化傾向,這并不意味著只是簡單地設計些公益廣告,而是在每個創意過程中盡可能地考慮到平面設計作為一種信息傳遞手段對社會文化的影響。這包括對消費文化和消費者行為的積極性影響,對產品和包裝材料的回收或再利用性的考慮,對長遠經濟效益的考慮,或對平等多元的人文環境的促進等等。盡管美國大多數的平面設計作品都是商業性的,但新時代設計理念已開始普遍地被現代設計師、他們的客戶以及整個社會所接受和倡導。以平面設計教學為例,1964和2000年版的頭等要務設計宣言已成為各大設計院校的必修課,許多傳統實用型課件逐步被更具有社會文化內涵的課件所取代,以及對已實行健康設計理念的真實設計案例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設計師意識到這種新的設計理念已成為他們創意靈感的源泉。
二、美國平面設計多元性社會價值新理念
當前很多平面設計組織和藝術家更是掀起了倡導在非商業的社會事務中重新界定設計的潮流趨勢。如美國平面設計協會(AIGA)發起了“為良善做設計”(DesignforGood)的運動,號召設計師用設計的力量改變并引導人們的消費習慣、流行文化、生活觀念和道德觀,以對自己的社區乃至整個世界的健康持續性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由麻省藝術與設計學院的ElizabethResnick策劃的《平面勢在必行》(Thegraphicimperative)是近幾年在美國反響很大的非商業主題的平面招貼巡回展。它薈集了四十年來國際著名設計師用視覺隱喻、諷刺和黑色幽默的獨特設計方式激發公眾對各種社會問題、政治問題及生態問題的反思。另外,加拿大設計師BruceMau的《MassiveChange》是以11組多媒體裝置設計來回應城市、信息、市場、環境等問題的一個藝術展,它融入了設計師對未來平面設計的觀點并激發對未來社會生活的思考,進而促使人們領悟到人類的共性,理解不同文化差異和消除文化隔閡。身處這樣一個變革的時代,并在非商業設計思潮的感染下,另一位設計教育者孫琳在2011年9月在亞特蘭大舉辦了《在邊緣》(AttheBoundary)設計藝術展?!对谶吘墶返玫搅宋髅芪鞲髮W和亞特蘭大大學中心的積極支持,它主要以反映東西方文化的交融為主題,力求促進多元文化的融合,并以平面設計的方式和創意來探索社會文化的問題和對策。整個展覽分為空間、時間、無聲三部分。“空間”部分主要探求外來文化怎樣被美國本土文化所同化吸收,并在不同的空間表現出不同的文化認同?!皶r間”部分是由五組投影視頻組成,通過對現代移民的經歷和困境的細微觀察,它們以動態畫面的方式表述了新移民對主導文化的困惑?!盁o聲”部分突出以字體設計來表現新移民自身的語言和文化在新環境下受到沖擊以及感受到的文化認同。所有參展作品均以現代移民自身的經歷和觀察為主線,通過設計的語言、材料、和創意帶給觀眾審美的愉悅,并使大眾感悟到文化的多元性是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動力,從這個角度來看,也給中國的平面設計以很好的借鑒。
三、對中國平面設計的啟示
我們相信好的設計是功能(fuction)和形式(form)的完美結合,也就是說設計作品在表達內容信息的同時還要通過形式帶給信息接受者審美的享受。正如美國建筑大師佛蘭克•賴特(FrankLloydWright)認為:“形式與功能是一件事(formandfuctionareone)?!闭匈N作品《傳統交迭》(OverlappingTradition)是通過借助于攝影和圖形處理的手法,以中國傳統剪紙的影像作為一種隱喻,揭示了當今中國傳統文化在外來文化和現代工業文明的沖擊下發生的變化,并促使人們思索在這種變化下更深層有關文化、信仰和依賴等問題?!犊缥幕瘜υ挕?Cross-culturalDiscourse)是利用平面設計兩大要素:紙和印刷創作的裝置作品。每個浮游于空中的抽象形體就像燈籠一樣代表了東方文化的不同特色和文化思維,而與它們相應的星形形體體現了西方文化的價值觀和信仰。整個作品借助于立體形體和空間的展示和組合,詮釋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和相似關系,并透露了探索東西方達成實質性溝通的障礙與可能性。另外,通過折紙藝術帶來的視覺沖擊感和新鮮感,觀眾可以從不同角度感知和體驗作品主題的關聯性。立體招貼作品《循環至衡》(TheCyclesofBalance)是以設計藝術的形式對全球化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發出聲音表示關切。此作品以探索中國五行學說的哲理和折紙技巧傳遞出對當今人與自然關系的整體性反思?,F代社會工業文明與經濟全球化是常以摧毀傳統文化道德信仰與生態環境為代價的,而中國傳統的五行學說提供了人和自然關系的最基本的觀念與人類文明的自我反思之路。作品以一種平和優雅的表現方式暗示我們日常生活中潛在的危機,通過對平面設計的廣義理解力求在非商業的社會事務中重新體現設計的價值,以人類本體為出發點,維護生態環境,這種價值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中國都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探討。此外,藝術書籍作品《傳統與變遷》(TraditionandChanges)是由“中國制造”、“長城”、“紅色中國”、“飲食”、“傳統”與“文化交融”六個分主題構成的。每個分主題利用藝術書籍的獨特媒介并運用視覺隱喻將中國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受到的沖擊、變化以及曲解等問題結合起來在作品中進行了詮釋。例如,“中國制造”以中國傳統布制包裝盒為外殼,內置一本以典型商業標簽為外形的小冊子,每個頁面都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的中國制造標識圖像為背景,但是文字卻記述了上世紀90年代各國制造業開始在中國設廠對中國本土企業的沖擊以造成的工人下崗問題等。此作品的內涵是在近年來西方國家對中國產品質量問題的夸大和離岸外包對美國就業市場的沖擊而引發的爭論的背景下探求更深層的問題。又如,風琴式折頁書“長城”揭示了隱遁于高速的中國城市化進程中下傳統的流失。長城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工程,而現代中國翻天覆地的城市化運動和大規模的城建開發是比長城更浩大的工程。作品通過折頁藝術書的方式促使人們思索中國現代化城市變革對人們生活質量、傳統文化和文化認同的沖擊?!秱鹘y與變遷》運用了數碼印刷、紙藝工程和書籍裝幀技巧等創作手法,反映了21世紀移民美國的中國人自身經歷和感受為內容,并通過對平面設計的廣義理解力求在非商業的社會事務中重新體現設計的價值。盡管從有些《在邊緣》作品的表現形式來看,它們時常會被認為更接近純藝術領域(如《跨文化對話》),這就更加印證了平面設計在商業領域與其刺激消費的美學觀念在人們心目種根深蒂固的印象。然而“現代平面設計作為一種視覺傳達藝術在跨越世紀的里程中,尤其是在科技進步、全球信息化和多媒體的影響下,其自身正在經歷不斷的發展變化。這包括從印刷的傳播方式轉化為虛擬信息的傳播方式,從二維平面向三維乃至四維(time)空間的延展,以及從單一媒體到多媒體的跨越”。更重要的是隨著設計中的科技化與時空化和人們審美觀念的改變,一些固有設計法則正逐漸被打破,一些傳統的創作理念被重新闡釋,新的平面設計需求和概念要求設計既要符合審美性又要體現以人為本與環境為善的理念,它也符合當代中國的平面設計發展。
四、結語
正如維克多•馬格林所說:“設計師目標的必要轉變,這是一個比帕帕奈克或毫不含糊地信仰高科技的富勒所能預見到的更為復雜的進程。它必然使人從全球化的角度去看待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并應對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人們在消費上的巨大不平等。它將充分面對當今生態危機的壓力,以幫助我們回歸到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地球之上?!蔽阌怪靡?,它以其強大的視覺傳播影響力和新的價值觀,對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起到更積極的促進作用。
作者:張紅巖單位:淮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