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地方性新農村建設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目前地方性高校服務農村建設的形式
地方性高校以其地域優勢、人員結構優勢在新農村建設中更貼近農村實際,而其科研水平和科研地位也往往定位于實踐,因此更便于參與新農村建設。目前,地方性高校服務農村建設的形式:一是直接參與模式,包括各種形式的支教、"大學生村管"制度。幾乎所有的地方性高校都參與了支教和"大學生村管"制度。雖然學界對"大學生村官制度"提出質疑的大有人在,但是作為制度化的手段,"大學生村官制度"體現了政府對農村問題的重視,表現出要把高校培養的人才輸送到農村建設前線的決心,而在農村前線做出成績、真正為農村建設做出杰出貢獻的大學生村官也確實大有人在。大學生支教對高校角度而言是學生社會活動的一部分,由學生社團或者由共青團組織,對農村而言,則是當地小學進行對外交流的方式,在接受調查的農村中基本上都接受過大學生支教或者聽說過大學生支教,達85.1%,說明大學生支教作為一種學生實踐活動和高校支援農村的方式較為普遍,但是大學生支教活動由于時間較短,具有周期性,因此并未真正對農村的科技發展或者當地的經濟建設帶來明顯的效應。二是間接參與模式,包括為農村提供農業科學技術,此類服務主要是由在專業設置上和農業比較緊密的農林類專業和院校提供。研究表明,每年有近80%以上的農業科研成果出自于農業類高校。但是這些科研成果基本上是通過政府的推動才轉化為農業生產,高校和農村直接對接,將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的并不多見,因此本文將其定義為間接路徑。此外高等院校通過發展函授、自考、干部培訓等多種形式的成人教育,也滿足了農村社會對不同層次、不同規格人才的需求。
二、目前地方服務農村的問題
在調查中,村民對高校提供幫助表示普遍的興趣,98%的受訪者表示歡迎,但是在問及希望高校提供哪些服務時,鮮有受訪者表示出明確需求,而普通高校也并未將服務新農村作為一項必要的活動,因此,在高校參與農村建設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缺乏系統性導致效果不明顯。由于高校并未將服務農村作為重要工作,即使是農業院校也并不是考慮到農業的實際生產來進行科研,而是在科研考核體系的要求和壓力下進行的,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高校服務建設不過是科研考核體系的副產品,并不具有主動性,被動的態度導致了效果大打折扣,也導致了提供的服務不連貫,不具有針對性,缺乏系統性,沒有實際效果或者效果甚微。二是農村文化建設受到忽視。即使是和對農村聯系更為緊密的地方性高校,在農村文化建設方面仍然存在思想認識不到位、主動性不高的現象。一方面,地方高校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自己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作用認識缺失,另一方面是農村本身文化基礎薄弱,尤其是隨著青壯年人口的流失和城鎮化,傳統農村文化在逐漸消失,使得農村成了真正的文化沙漠。三是未形成機制,由于被動導致機制缺乏,激勵機制、考評機制、長效機制等基本缺位,在這些機制缺位的情況下無法保證高效服務農村建設的效果,導致高效服務農村成為每個高校都會提及,但都未將其提及一定高度的活動。
三、地方服務新農村建設的有效路徑研究
基于以上對高效服務新農村的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分析,本文認為,要發揮高校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政府應該制定高校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機制。第一,形成強制參與機制。比如要求地方性高校必須將服務農村建設,給農村提供人才培養作為一項必需的工作來實施;或者要求新加入高校工作的年輕教師必須參與半年到三個月的農村實踐。第二,形成檢查機制,對于高校參與農村建設實施的活動和效果進行檢查。第三,形成激勵機制,對于成果突出的高校予以獎勵。二是高校尤其是農業類院校應該形成定期在農村調研的機制,防止研究和實踐脫節。目前的農業類高等院校雖然在農村普遍設置了實驗基地,但是實驗的主動權在高校一方,是否是農民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無從得知。高校科研的目的僅是為了完成國家科研計劃和科研考核,農村真正需要的小農業技術卻無從取得,因此,在高校里可以考慮專門設置為農村提供實用技術的科研人員,對他們采取和一般科研人員不同的考核方式和激勵方式,以真正做到為農村建設服務。三是將農村文化建設作為高效服務農村的重點工作之一,通過村校共建圖書室、高校為農村提供文化娛樂產品、為農村基層干部提供培訓等方式來推進文化建設。同時設置有文科類專業的院校應該注意對農村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研究。
作者:張景 何芳 單位:陜西工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