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城鎮化新農村建設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城鎮化是區域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前提。城鎮化對吸納和轉移新農村建設中的勞動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影響農民的生活方式、改善農村的生活環境等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根據國土資源部公布的相關信息可知,我國的耕地面積已迫近18億畝的紅線,而我國又是一個農業大國,截至2013年,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的46.3%。盡管農業人口在逐年下降,但人多地少的現實仍然存在,這使得農村人口的生產和生活仍然面臨嚴峻的挑戰。但是,城鎮化可以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第二、三產業等非農產業,為其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以增加農民的收入,改善其生活,使廣大農民更快地富裕起來。并且,城鎮化建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過剩的農村勞動力便彌補了這一旺盛的需求,這也使得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協調發展實現了共贏。城鎮化通過產業的發展和產業的推移,擴大了對農村地區的要素需求范圍,城鎮產業結構的升級將使某些產業不斷向農村周邊地區轉移,為農村帶來更多的信息資源、先進技術、設備及人才,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實現。而且,城鎮化程度越高,打破固有的農業傳統格局的速度就越快,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就越快,這就為農業集約化、規?;F代化生產創造了條件,從而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水平。不僅如此,城鎮化還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大量的財力、物力以及更多的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更重要的是,城鎮化對轉變農村生活方式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使農民可以分享城市的文明,感受文化的多元,更好地融入到現代社會的生活之中。
二、新農村建設是城鎮化的動力與補充
黨的十八指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已經成為我國規劃未來農村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思路和指導思想,是縮小城鄉差距、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根本途徑,是城鎮化建設的動力和必要補充,更是推動城鎮化的必經之路。如何用稀缺的耕地養活13億人口,讓每個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并且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就需要大大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大機械生產以及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將有效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同時,也就又使得大批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增加了本就過剩的農業人口,也就加快了剩余勞動力向城市流動的速度。然而大、中城市的承載空間有限,不能滿足大量流動人口的需求,所以部分農民就會選擇向城鎮轉移,這也就催促了城鎮的建立、發展和壯大。在向城鎮轉移的過程中,生活環境的變化影響了農民人生觀和價值觀、生活習慣和自身素質。農民不斷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的素質,由“靠力氣吃飯”轉向“靠技術吃飯”,為城鎮化提供了人力和智力的支持。新農村建設還是城鎮化的必要補充。首先,我國幅員遼闊,農村發展的基礎和環境存在很大的差異。有些交通不便,距離中心城市較遠的農村就地城鎮化就是一個最優的選擇。發揮其農業生產的優勢,用先進的農業技術為城市提供充足的綠色農產品,同時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保障農民收入的穩定。其次,我國逐步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農村勞動人口老齡化趨勢也愈加明顯。據測算,到2016年,農業從業人員中50歲以上勞動力比例將達到50%。并且,農村留守人員也呈上升態勢。這些留守人員大多是婦女、兒童、老人,他們往往都或主動或被動地留在農村,尤其是一些一輩子都生活在農村的老人,故土難離的情結使他們不愿意離開生活的熱土。如何讓這些農民和留守人員過上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的農村生活,加強新農村的建設至關重要。最后,由于大量農民進城務工,甚至舉家搬遷到城里,農業耕作缺乏充足勞動力,導致許多耕地撂荒、農村住宅廢棄、田園荒蕪。如何改善農村荒蕪、廢棄的景象,也離不開新農村的建設。城鄉協調發展離不開城鎮化建設,更離不開新農村的建設,只有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協調發展,才能從根本上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理想。
三、總結
總之,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不能分開對待,也不能偏重一方。在推進城鎮化的同時不能忽略新農村建設的意義,夸大城鎮化的作用;要注意到新農村建設的作用和優勢。正如主席提出的“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因此,正確認識和處理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的關系,必須使它們相互結合,互促共進,形成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運行機制。
作者:海月單位:河北科技大學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