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教師信息素養評價與提升對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大數據時代賦予了高校教師專業發展新的內涵,信息素養評估與培育成為衡量高校教師良性發展的核心內容。研究在對地方高校教師信息獲取利用能力、信息知識、信息道德素養、信息意識、信息安全素養五個方面現狀調研的基礎上,進行評價和顯著性分析,提出強化教師信息技術軟件操作能力培訓、提升教師信息基本技能知識水平、提高地方教師信息獲取利用能力等策略以提高地方高校教師信息素養。
[關鍵詞]大數據;地方高校;信息素養評價;信息素養提升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信息資訊的規模發生“爆炸式”增殖,數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數量急速增加,人類社會自此進入大數據時代。在科教領域,以實驗數據分析為核心的傳統學科(諸如基因組學、信息科學、天體物理學以及環境監測科學等)的數據來源與渠道日益呈現出多元化,催生了有效整合與深度挖掘多源、海量數據的現實需求;與此同時,諸如Google、Facebook、百度以及阿里巴巴等全球知名互聯網行業巨頭所運營處理的客戶信息逐漸增加,相繼都已經達到了PB、EB的規模。維基百科將大數據描述為“利用常用軟件工具獲取、管理和處理數據所耗時間超過可容忍時間的數據集合,其結果必須借助計算機對其進行統計、比對與解析”。大數據的興起與應用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重視,《Nature》《Science》等全球知名學術期刊紛紛開辟專欄重點探討大數據對于經濟學、超級計算與數據處理技術等領域帶來的重大機遇與挑戰,并指出大數據對未來科學研究與大眾生活的重要價值。就大數據行業發展近況而言,2012年1月召開的世界達沃斯經濟論壇上將大數據作為重要議題,了“Bigdata,bigimpact:Newpossibilitiesforinterna-tionaldevelopment”的特別報告,將個人移動數據的融合利用與隱私保護提上議事日程[1]。2013年5月聯合國框架下的“GlobalPulse”項目正式名為“Bigdatafordevelopment:Challengesandopportu-nities”的全球性發展評估報告,指出大數據時代下各國在海量數據獲取與處理方面所面臨的重大機遇與新的挑戰[2]。中國也于2016年底推出《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期建立“技術產品先進可控、應用能力顯著增強、生態體系繁榮發展、數據安全保障有力”的總體目標[3]。近年來由于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以及人工智能等智能化的信息技術變革逐漸超越行業技術和工具的基本范疇,極大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革命性變革。伴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國家明確提出要將教育信息化納入到高等教育整體發展戰略框架之內,持續推進教育領域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以此提升教學整體質量。2018年4月教育部施行《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強調到2022年要實現“一大兩高三全”的總體目標。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以信息與通信技術為核心技術促成數字化、信息化教學生態的逐步形成,在推動高校教育體制深刻變革的同時,對教師信息與交流技術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對地方高校教師信息素養進行有效評估,已成為高校領域與相關主管部門面臨的一項重要且緊迫的課題之一。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問題
研究聚焦三個主要問題:第一,地方高校教師具備的信息素養現狀;第二,擁有良好信息素養對教師的影響,不同受試對象間是否存在明顯差異;第三,地方高校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策略。
(二)調查對象
研究的調查對象來自山東、河南、北京、上海等不同省份的10余所地方普通高校的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經濟管理等專業的教師。調查對象所在院校按學科范圍分類包括師范類、理工類及其他等。(三)調查過程研究的調查時間集中在2020年4月至2020年6月,采用線上發放問卷的方式,對不同專業高校大學教師進行問卷調查,隨后對所有問卷進行系統收集、分類與整理,未發現問卷遺缺,共計完成86份有效問卷。(四)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獻分析法與問卷調查法。通過搜集整理、歸納總結目前地方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研究現狀,為本文實驗設計與研究提供借鑒。依據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等綱領文件精神,進一步明確本研究的實踐基礎。問卷調查以國家高等教育相關文件、綱領作為主要依據,參考相關文獻[4-11],編制并修訂問卷題項,共計20題,主要涉及信息獲取利用能力、信息知識、信息道德素養、信息意識以及信息安全素養5個維度。問卷賦值采用Likert五分量表法,用1~5分別代表從“完全不具備”到“完全具備”的變化梯度。
二、統計處理與結果分析
將所收集的問卷采用EXCEL2019軟件進行數據賦值、錄入編碼等簡單處理后,導入SPSS24.0軟件對樣本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根據地方高校教師是否具備良好信息素養(各受試對象得分狀況),將所有受試對象分為實驗組(30人)和對照組(56人)兩大類別,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其信息獲取利用能力、信息知識、信息道德素養、信息意識以及信息安全素養的相關性進行檢驗,置信水平α設為0.05。
(一)信度和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選用克隆巴赫系數(Cronbach’salpha)對樣本原始數據進行信度檢驗(表1)。克隆巴赫系數均處于0.702~0.876之間,超過0.7,說明樣本數據的信度符合問卷分析基本要求[12]。2.效度分析為驗證研究工具的有效性,運用SPSS24.0軟件對問卷量表進行效度檢驗(表2)。KMO值分別是0.783、0.756均超過了0.7,Bartlett球形檢驗近似卡方值分別為868.629、647.831,各組數據Sig.均為0.000<0.05,表明調查問卷中各題目設計較為合理,具有因子分析可提取的共同因素,通過樣本效度檢驗。
(二)地方高校教師信息素養描述性統計分析
1.總體頻數分布信息化運用較為熟練及以上的只有56%,教師整體的信息素養亟待提升。2.地方高校教師信息素養5維度分析如表4所示,根據不同受試對象是否擁有良好的現代技術與數字化信息,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兩個組別。結果顯示:實驗組的5個維度所得均值明顯高于對照組,其均值分別是3.36與2.61。就具體的各維度來看,實驗組中“信息知識”維度的得分最高,平均值為3.72,“信息獲取能力”與“信息意識”維度的得分次之,均值分別為3.42與3.21,隨后是“信息道德素養”維度,平均得分為2.94,“信息安全素養”維度的得分最低,均值為2.85,這一結果表明地方高校教師具有較高的信息知識專業素養,而信息安全素養有待提高。在對照組中,各維度得分降序排序為信息知識(平均值2.81,下同)、信息獲取利用能力(2.64)、信息意識(2.47)、信息道德素養(2.33)、信息安全素養(2.28),上述不同維度數據反映出地方高校教師目前具備的信息素養得分偏低,且各維度間無明顯差異。
(三)地方高校教師信息素養顯著性比較分析
為深入探究地方高校教師所具備信息素養對于教師自身的影響,并對地方高校教師信息素養進行評估。對于不同受試對象的得分值進行差異性檢驗,采取獨立樣本T檢驗。根據獨立樣本檢驗流程,需先檢測Levene方差齊性,若其顯著性Sig值小于0.05,則說明兩組數據間的方差基本一致,因此將假設方差齊性通過的T檢驗數據作為判定顯著性的依據;若未通過方差齊性檢驗,則以表5假設方差齊性被拒絕后的T檢驗數據作為依據。根據上述原則,得出本文中各受試對象的T檢驗結果。本次調查研究在信息獲取利用能力、信息知識這兩個維度上具有顯著性差異(t=2.371,Sig.=0.016<0.05;t=2.457,Sig.=0.006<0.05),而在信息道德素養、信息意識以及信息安全素養這3個維度上無明顯差異(t=1.526,Sig.=0.142>0.05;t=1.148,Sig.=0.279>0.05;t=1.526,Sig.=0.112>0.05),這一結果說明高校教師不僅需要具備信息知識,還需要借助其他方式獲取信息知識,并保證信息技術操作過程中信息化能力的利用效率;部分地方高校教師信息素養在信息技術軟件操作能力、信息意識以及信息安全素養層面處在較低水平。
三、地方高校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策略
基于上述研究結果,對地方高校教師信息素養提升具有顯著影響的具體包括信息知識、信息獲取利用能力。針對于此,可從以下方面著手,幫助教師實現信息素養的不斷提升。
(一)強化培訓教師信息技術軟件操作能力
信息知識對高校教師信息素養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其中,信息技術工具軟件操作在高校教師信息素養評估指標體系中總權重最大,對教師信息素養提升具有顯著影響。鑒于此,高校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提升教師信息技術軟件操作能力。第一,各大高校可通過與培訓機構和職業教育學校合作的方式,建立集培訓、認證與考核為一體的信息素養培訓基地,為教師提升信息技術軟件操作能力提供學習平臺。第二,根據教師的學歷層次、學科類別以及年齡等實際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例如,對于基礎較差、年齡偏大的高校教師,主要側重于PPT制作以及基礎辦公軟件操作等方面的培訓;對于具有較好的網絡信息基礎和相對年輕的高校教師,側重于信息技術軟件應用的深層次培訓。第三,依據數字化教學的發展情況持續更新和完善信息素養培訓內容,通過創建和剪輯音、視頻、講授APP應用和資料查找技巧等方式,進一步增加技術實操課時,不斷提升教師信息技術軟件的操作能力。一方面可邀請相關專家或其他院校的優秀信息技術教師到校開辦講座;另一方面也可以選出一些較為優秀的教師外出培訓和學習。通過講解軟件應用技巧、以骨干帶全體的方式,進一步提升教師利用計算機軟件輔助教學的應用能力。
(二)提升教師信息基本技能知識水平
除信息技術工具軟件操作以外,對教師信息素養提升影響較為顯著的指標還包括信息基本技能知識。可從以下兩方面出發,不斷夯實教師信息基本技能知識。一方面,立足于教育教學需要,聯合相關主管部門共同組織研修班、精品課程培訓班、教學理論培訓班等活動,加強對教師信息基本技能知識的系統培訓學習。另一方面,高校教師應不斷關注統計學、互聯網+以及信息科學等相關領域的發展,將大數據、Python語言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與學科研究中,在獲取、管理與評估信息的基礎上加強信息共享。高校教師可通過建立團隊共同成長的方式,組建研究方向一致的教學團隊,在此基礎之上,邀請3~4名數學、計算機等學科的教師加入教學團隊中,甚至還可以將范圍拓展至學生群體,從而實現優勢互補,強化學科交叉研究,通過共同學習的方式,不斷提升信息基本技能知識水平。
(三)提高教師信息知識獲取利用能力
信息知識獲取利用能力對高校教師信息素養提升同樣具有顯著影響。因此,教師除了參加學校所組織的集中培訓外,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持續提升自身的信息知識獲取利用能力。教師可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相關教育技術論壇等渠道,以獲取更為全面的信息知識資源。與此同時,在獲取信息知識的基礎上,還應增強信息知識的利用能力。教師在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過程中時,要不斷積累實操經驗,培養自身的自主研學能力,最終形成一整套符合自身實際需求的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方法,從而實現現代信息技術服務于教學活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LIMJ,KIMJJ,KIMS.Aholisticreviewofbuildingenergyeffi-ciencyandreductionbasedonbigdata[J].Sustainability,2021,13(4):54-61
[2]張香蘭,曹文.地方高校教師教學道德現狀的實證研究基于山東省的調查[J].當代教育科學,2018(6):50-55.
[3]時燕妮,石映輝,吳砥.面向未來教育的新能力發展———ICT素養內涵、演化及其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18,40(3):3-11.
[4]陳彥平,王殿霞,劉闊.高校教師信息素養培養模式及策略研究[J].情報科學,2013,31(4):101-104,109.
[5]周輝,鄭健.“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的現狀及提升策略[J].中國成人教育,2016(14):128-131.
[6]曹志梅,廉清.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現狀調查與分析———以徐州師范大學為例[J].現代情報,2007(11):195-198.
作者:高倩 單位: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