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創業素質教育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隨著國內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多數大學畢業生選擇創業,但在創業過程中由于無法預知未來發展形勢,導致創業失敗。本文結合素質教育的特性、可行性及大學生創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分析,研究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創業素質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網絡環境;大學生創業;素質教育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大學畢業生以35萬/年的人數遞增,由此帶來嚴峻的就業問題,這也是制約高等教育發展的瓶頸。為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部分大學生選擇自主創業,這也是將創新技術理念有效轉化成生產力的重要途徑。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技術及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在沖擊傳統商業的同時也為大學生網絡創業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無限的可能。更多大學生積極投身網絡創業,但最終結果不容樂觀,這是由于缺乏市場運營、營銷、管理及資本支持。更嚴重的問題是,部分創業大學生并不具備基本的創業意識,在受到挫折后一蹶不振。因此,高校教育急需設立相關教育課程,為學生創業提供有力支撐。創業素質教育的相關理論闡述所謂創業素質教育是指以課程教學及創業實踐為載體,主要培養學生創業能力素質,為其后期進一步發展提供素質教學內容。高校大學生創業素質教育包含兩個方面:其一是通過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基本素質;其二是將素質教育與個體發展相匹配。高校創業教育是一項教育活動,要以由課程教育為載體,教師要豐富自身經驗和學識,設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驗證教育的進展、成效和價值。
一、網絡環境下的大學生創業可行性
1.就業形勢不樂觀,創業空間廣闊
國家普及高等教育的初衷是保障民眾基本素質、為改革開放發展提供保障。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畢業生逐年增多,就業率也逐年下降,每年有不少畢業生未能及時就業。尤其是2014—2016年間,世界經濟下行趨勢明顯,國內人力資源市場供求關系不平衡,加上畢業生規模快速增長,就業難已成為制約國內經濟發展的最大難題,并且在順利就業的畢業生中,還有部分人無法快速適應社會,部分畢業生輾轉于北上廣等大城市,導致發達地區人才競爭過度,中小城市或企業一線人才缺乏,人力資源未得到合理分配。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更多的大學畢業生將就業眼光轉向互聯網創業,比如淘寶、軟件、種植果蔬等。互聯網商務平臺帶給傳統商業較大沖擊,也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更多便利,且由于網絡創業投入資金較少,風險和門檻低,長期收入可觀,許多大學畢業生選擇網絡創業,為刺激地方經濟發展,各地政府紛紛出臺扶持政策鼓勵和支持網絡創業,比如北京的中關村、成都的孵化園。
2.網絡環境下創業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分析
網絡信息繁多且雜亂,大學生網絡創業具有兩面性,有利因素是,高校大學畢業生擁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其文化素質高、思維敏捷活躍,具備理想和信念且專業技術能力過硬。同時,網絡創業所需條件低,無論是在校學習還是畢業后,只要擁有毅力和創新思維就可以進行。同時,國家為緩解畢業生就業壓力,突破傳統商業貸款中難以逾越的資本累積階段直接為學生進行風險投資。因此,許多大學生在阿里巴巴、亞馬遜等電商平臺中創業,投資小即使失敗也不可能造成嚴重經濟損失。不利因素在于高校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范圍被限定在一個專業領域中,比如計算機工程,學生所學習的課程側重于計算機知識、語言編程等方面,普遍缺乏創業經驗、職場經驗、社會閱歷、管理能力,因而在網絡創業中并未建立起廣泛的人脈資源和商業網絡。甚至部分畢業生眼高手低,對創業失敗缺乏認知和準備。同時,由于互聯網市場的競爭比實體店更為殘酷,在涉世未深的情況下,大學生極易陷入困境,特別是國內多數高等院校并不重視創業素質教育,相關法律不健全,大學生創業憂患意識和創業能力并不足以支撐其發展。
二、大學生創業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1.對素質教育認識不足
筆者在對國內30多所高校的調查中發現,近五分之四的高校并未將創業素質教育提上議程,甚至部分學校的教學規劃中并沒有關于創業素質教育這個板塊。許多畢業后選擇創業的大學生選擇回到學校進行再教育,選擇的專業側重人力資源、營銷策劃方面。因此,高校教育當中,學校和教育體系要重視創業素質教育,在院校領導和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加大此部分資金的投入,制定完善的教學流程,全面推動高校創業素質教育工作的展開。
2.高等院校教育體系亟待完善
課程內容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國外在20世紀70年代便開始實施創業教育,而國內多數高校還不具備創業意識,這就造成國內的高校教育在創業素質教育體系中逐漸邊緣化,無法與學科專業教育有機融合形成整體,這一現象制約了國內高素質人才的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其次是多數高校項目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或企業提供的有限基金,許多好的創業項目得不到有力支持。校內的創業咨詢部門未成立,學生難以從校內獲得創業相關方向的咨詢或支持。
3.素質教育師資力量薄弱
創業素質教育包含經濟、法律、管理、營銷等方面,綜合性和專業性強,在培養過程中需側重于學生的創業理念和技能,并輔以案例實踐。因此,教師需要有較強的經商或創業的親身閱歷,或者可以從大型企業中聘請專業的職業經理人作為兼職教授。但國內高校在諸多條件的限制下無法實現這一點,因此提高創業素質領域師資力量的專業性迫在眉睫。
三、加強改進大學生創業素質教育的對策
1.提升高校創業領域素質教育重要性認知
高校大學生創業素質教育中,學校、教師甚至學生都需要積極轉變自身傳統的教育思維模式,將創業素質教育作為專業教學的重點,并結合學校師資力量及地方資源成立一個專門的工作機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校與地方政府或多家企業合作,加強機構內部教師創業及經商經驗累積,政府和企業分別為高校創業素質教育提供資金、實踐平臺及政府扶持力度。政府可根據地方經濟發展特性,制定相關法律規范。高校進一步研究實施學生或教師創業行動計劃,將創業納入教學體系當中。在政府的大力引導下,以高校為創業人才培養基地,大力實施創業教育培訓、教學改革及校企聯合創業教育等措施,國家還須加大對大學生創業素質教育的執行力度,高度重視學生創業就業工作,結合國內發展制定科學合理的教育目標,從而確保創業素質教育能夠真正執行下去,從而取得實效。
2.結合實際情況規劃科學合理的素質教育體系
要將大學創業素質教育更好地開展下去,除了獲得政府的扶持外,高校還要結合學生各行業發展及專業能力要求科學合理地規劃創業素質教育體系。從實際出發,找出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拓寬教育領域,全面提升創業素質教學體系。在課程設計方面,高校應按照創業能力所需確定教學內容,如市場營銷、工商管理、心理學、商務談判等相關學科,在教學中采取理論教育與創業實踐相融合的方式,并且為學生創造一流的軟硬件條件。同時,還要專門設立創業實踐平臺、咨詢服務、創業基金及論壇等。
3.加大創業素質教育師資力量的儲備
在課程方案確定后,高校還要加強創業素質教育師資力量,加強人才建設,提高教師創業、經商經驗,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更為優秀的創業者。高校要具備前瞻性,打破傳統的選才納賢標準,拓寬人才吸納范圍,制定相關獎罰制度,以此提高教師的積極性和穩定性。總之,大學生創業素質教育需要政府大力扶持,需要國家加大執行力度,需要高校突破傳統教育理念,為學生營造更好的創業教育環境。
參考文獻:
[1]唐瓊,徐玉輝.大學生互聯網創業問題的思考和對策的研究[J].商業經濟,2016(06).
[2]創新與創業教育2015年總目次[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5(06).
[3]陳燕玉,周曉彬.創業教育視域下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8).
[4]謝印成,田真平.基于SYB模式的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業教育研究[J].職業時空,2012(04).
[5]李才,封偉毅.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的信息素質教育研究[J].情報科學,2008(05).
作者:王曉笛 張軍璞 單位:紹興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