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網絡環境與大學生信仰概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網絡多元化對大學生信仰沖擊的表現
1.1多元信仰的沖突
改革開放以來,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引領社會蓬勃發展,但這又難免會讓部分人過分積極的追逐經濟效益而忽略其它領域的功利化趨勢。在信仰的樹立方面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信仰的功利化導致部分人在名利面前迷失自我,將個人價值提升到最重要的位置,忽略了社會價值,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等腐化的思想觀念彌漫在社會的正義空氣中,進而市場價值取向超越人生信念取向,這嚴重影響了信仰體系建設。
1.2信仰的異化趨勢
隨著物質生活的異化和精神生活的虛化,大學已不再是單純的象牙塔,權利、金錢逐漸滲入這片凈土。在網絡的作用下,大學校園和社會的界限模糊,融合度越來越高,功利性信息的涌入讓大學生產生了對于經濟利益的盲目追求,信仰也變得模糊,逐漸脫離生活的軌道,主流文化、價值觀日漸衰落。迷信星座、宗教和各類鬼神邪說在大學生中盛行,“出門占卦”、“面試看星座”的現象不在少數,信仰被異化的趨勢愈演愈烈。我們不難看出,網絡信息的多元化、快速性讓大學生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信仰問題上,他們對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不再關心,西方文化滲透沖擊著社會主導的價值觀,關于是非的標準也越來越模糊,加之后現代文化的傳入導致大學生理性精神缺失,非主流文化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的話語權。可以說,大學生的信仰受到了網絡媒體的極大沖擊。
2網絡多元化對大學生信仰沖擊的影響機制
網絡的即時性,使得海量的信息變得觸手可及,大學生樂于接受網絡的快捷和便利,但網絡的虛擬性使得信息魚龍混雜,大學生很難明確分辨信息的真偽和優劣,這充分影響著大學生的日常信仰行為、選擇與思維模式。網絡的多元化對大學生信仰的沖擊主要表現在對大學生認知、情感、意志三方面的影響,這三方面也是網絡多元化對大學生信仰沖擊的影響機制。
2.1網絡信息多元化造成大學生認知混亂
在如今多種傳媒方式泛濫的時代,網絡給大學生提供的信息更為多樣化、便捷化,確實能為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各種便利。但不可否認,多元化思想與價值觀念的輸入常影響大學生思想方式,容易導致思想混亂。過于龐雜的信息不免會干擾大學生的認知方式,沖擊著大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分散了大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只是被動的接受信息。高校大學生自制力不強,容易被暫時的娛樂吸引,沉迷于網絡,以游戲的態度面對人生,追求個性與所謂的自由。
2.2網絡信息的多樣化導致大學生情感淡漠
大學生處在情感叛逆期,他們厭惡傳統道德加之于自己的束縛,在網絡虛擬世界中能夠暫時的逃避現實生活中的責任及規范限制,不必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沉迷于網絡之中,他們享受著自由,不愿意勇敢面對現實社會生活,從而與現實社會的融合漸行漸遠。沉迷于網絡的大學生將自己的全部情感寄托于網絡生活中,對周圍的人和事物漠不關心,現實人際關系不斷疏離。他們在網絡中喪失了部分的責任感,淡化了自己的歸屬感,成為了一個被傳媒異化的人。
2.3網絡信息多元化易使大學生意志薄弱
面對網絡等媒介提供的各種誘惑,大學生們很容易產生浮躁心理。面對各種失德、失范信息,面對充斥網頁的負面新聞,他們變得無動于衷,對各類網站和論壇上的叫囂的“新思潮”,他們的抵抗力下降,好奇心和反叛心更強。長期受到這類不良思潮的影響,大學生的道德和意志培養工作會變得更加艱難,他們的自立、自主、自律能力會逐漸喪失,缺乏正確的引導,大學生的信仰必將會因為網絡信息的“良莠不齊”而發生游離。
3大學生信仰教育的現實困境
大學生信仰出現危機、缺失與大學生信仰教育的現實情況有著密切的關系,影響因素主要有高校教育工作自身的問題,例如信仰教育機制不完善、思政工作者信仰教育意識不強等。在此重點闡述一下網絡環境給大學生信仰教育帶來的困境。
3.1網絡的開放性使各種價值觀、信仰在網絡上可以自由交流
這是公民言論自由權利的一種體現,但若不加規范,只會讓生活在信息爆炸時代的大學生,在信仰多元化的氛圍中變得迷失。這就要求他們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抵制誘惑的自律能力,否則將難免開始蛻變,甚至走向極端。己想要了解的信息幾乎成了大學生的日常習慣,這種信息來源的壟斷性侵犯了大學生從其它途徑獲得信息的機會,造成了傳統教育傳遞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流失。
3.2網絡文化的非控制性挑戰了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傳統輿論環境
信息的自由傳播造成了網絡文化具有不可控性,信息的多元化必然帶來信息的復雜與良莠不齊,負面信息的大面積擴散勢必會對社會帶來很多不良影響,這挑戰了傳統的輿論環境,對馬克思信仰教育來講更是一種挑戰。
4關于應對大學生信仰危機對策的幾點建議
4.1將大學生信仰體系的構建作為思政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給全部大學生灌輸共產主義信仰,并非易事,也并不現實。共產主義本身就是一個理想追求的世界,所以大學生對于共產主義的認識僅僅停留在理想化的層面上,并沒有切身的感性體驗。應該利用網絡,建立完整的切合大學生實際情況的信仰體系,只有符合實際,才能夠真正提供引領和指導。應該利用網絡信息,認真研究大學生目前的所思所想所做,對他們信仰形成的機制、作用影響進行深入研究,將大學生的信仰體系建設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加強組織的領導,確保其在意識形態中的主導地位。
4.2重視傳統文化在大學生信仰引領中的重要作用
對外來文化的容納程度是衡量一個社會開放程度的重要指標,網絡等新媒體的發展,隨之而來的是外來文化的廣泛快速傳播,其中有先進的文明積淀的優秀成果,也有很多消極的腐化的資產階級思想觀念,外來文化的滲透對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思想領域出現了多元化,加上發達國家有意識地文化傳播、滲透和侵蝕,這必然導致大學生信仰的多元化。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忽視甚至拋棄了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讓大學生失去了傳統的文化之根,還放任他們向其他信仰靠攏。在大學生信仰出現危機的時代,我們需要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的挖掘,維護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使其在新時代鼓舞人們前行。我們應該在充分尊重傳統文化的前提下,尋找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結合點,為大學生信仰體系建設搭建更完善的平臺,為大學生的精神家園增添一份厚重感。
4.3整合各類資源,讓社會與大學生本身都投入到信仰建設工作之中
信仰工作的展開絕非一蹴而就,需要整合各類資源,僅僅依靠高校一方的努力遠遠不夠,必須牢牢依靠社會的力量的同時激發大學生自己的欲望。社會需要在政策、法律方面對網絡的不可控性做一定的限制,要盡量凈化網絡環境,為大學生創造一個健康良好、積極向上的網絡環境。網絡環境復雜多變,大學生也不能一味的只依靠他人來做判斷,必須要提高自己的是非判斷能力和自主選擇的能力,他們需要根據自己內心固有的心理需求,選擇出真正對自己有益的信仰,用正確合理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個性,發揮自己的主動性,這種自我教育能力需要大學生在自我矛盾中經歷過磨煉才能夠獲得,這個過程需要教師的引導,同樣也要求學生能夠主動尋求幫助,只有引導工作做到位、學生自主認同我們的主流信仰,才能真正將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旗幟樹立在大學生們的心中,才能夠以此引領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貢獻社會。當代大學生既是社會的今天,又是社會的明天,他們的信仰狀態直接關系到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興衰成敗。我們應當正視大學生教育中出現的“信仰危機”,加強對信仰體系建設的研究,加大信仰教育引導的力度,不斷完善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信仰體系,將其與大學生的實際情況、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夠應對大學生信仰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才能夠在網絡環境日益復雜的大背景下,牢牢把握他們的信仰動態,從而確保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主導地位,使社會的棟梁在正確的道路上前行,進而推動社會的發展。
作者:程新斌單位:南京理工大學黨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