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水源區污染成因與治理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王平杰韓興濤王開昌作者單位:湖北省鄖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丹江口水庫是以城市供水、發電和灌溉兼顧防洪等具有綜合利用效益的國家南水北調中線重大樞紐工程。隨著2014年向京津冀供水日期的日益臨近及環核心水源區周圍內安后靠移民新居建設,補償性復建(集鎮遷建,部分企業遷建,國道、省道復建,庫堤擴建修復),移土培肥工程等,以及水源區周圍農村經濟的生產發展及農家山莊污染物的排入,可能使水源區出現有害物質污染問題,危及人類健康,從而制約區域經濟的發展。為了保障丹江口庫區國家二級以上飲用水標準,在全力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實現區域經濟穩定增長,可持續發展,養護青山綠水,延伸產業鏈條,有必要對核心水源區面源污染可能造成的后果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思路。
1核心水源區面源污染成因分析
導致核心水源區水質富營養化和有毒物質進入的主要原因是:農業生產活動中的化肥、農藥過量使用,水土流失(其中礦石開采),重大建設項目對原有環境改變行為,畜禽糞便排泄物,農家樂或山莊次生垃圾,內安后靠移民居住地建設,移土培肥工程土、石搬運,國道、省道復建等活動影響。
1.1水土流失因素
漢江流域鄖縣段總長136km2,占漢江干流總長度的63%,境內直接入漢江的支流域有兩條,即滔河流域、堵河流域,若干小支流20余條,是核心水源區富營養化的主要來源影響因素之一,由于米黃玉開采,滑石粉開采,鐵礦石開采、碳酸巖開采,沙石開采,金砂開采等造成大量地表破壞,導致大量泥沙廢料流入水源區,流失面積占整個流域的56.7%,水中濃度,懸浮物濃度陡增,最終導致淤積河床升高,庫容減少。尤其是滔河流域因礦石開采加工地表破壞、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帶走大量的活土層和養分,造成一定范圍的石漠化,貧瘠化,加重面源污染。
1.2后靠移民安置點,交通復建,集鎮遷建因素
鄖縣作為核心水源區,2010~2012年內安后靠移民涉及10個鄉鎮,99個行政村,58個安置點,28817人,7229戶,建房面積80余萬m2,調整生產用地2000余hm2,集鎮遷建2個,209國道復建長度21.3km2,移土培肥取土規模1000hm2,覆土規模1333hm2,十運高速、十天高速、銀武高速、十運鐵路等重點建設活動采石采土行為所造成水土流失占整個流域流失面積的41%,是核心水源區富營養化的第二影響因素。
1.3農藥化肥使用因素
核心水源區的鄖縣有60余萬人,人均耕地面積雖只有0.08hm2,但復種指數高,區域內各類肥料、農藥使用量大,其中化肥的利用率為35%~40%,除草劑大量使用,利用率達37.8%,化肥和除草劑大部分殘留在土壤和水體中,其主要成分氮、磷、氯、鈉等隨農業灌溉用水和降雨地表徑流及淋洗進入支流河道,進入漢江,是核心水源區面源污染第三影響因素。
1.4皂素半成品生產
2002~2008年鄖縣滔河流域和漢江沿岸大面積種植黃姜,一時間部分人惡意炒作,加工皂素半成品其廢液造成流域大面積污染,雖2008年以后縣委、縣政府出臺強硬措施關停皂素加工企業,近年黃姜價格上揚,仍有少部分作坊無視法規偷偷加工半成品,廢液污染不可小視,是造成面源污染另一隱患因素。
1.5農家樂或山莊生活垃圾
核心水源區由于水資源環境的優勢,加上地方政府出臺相關優惠扶持政策,農家樂、農家山莊在臨水臨江地帶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據不完統計,已發展到上千家,鄉村旅游、水上游等活動拉動了消費,增加了農家的收入,但不可忽視的生活垃圾,游人的不自覺行為,作物殘體處理是污染新問題,由于相關的治污措施沒跟上,是影響水質的第五因素。
1.6畜禽糞便
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畜禽養殖業規模化發展,全縣牲豬、牛、羊及雞、鴨、鵝養殖實體上千家,水源區城畜禽糞便排放量大,加大了水體的污染負荷。雖然畜禽糞便作為有機農家肥發酵還田,但營養物的轉化率低,施入農田、菜地和果園,由降雨淋溶到土壤環境中,最終在地表徑流,浸蝕泥沙的攜帶下進入到地表水中,是核心水源區影響水質引起污染的第六因素。
2核心水源區污染治理的對策
2.1實施生態立縣戰略,加大環保投資力度
按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經濟學博士李佐軍教授對環核心水源區的總體定位為“國家生態經濟示范區”,經濟功能定位為“我國中部生態經濟發展區”,資源環境功能定位為“南水北調水源地生態安全保障區”,制度創新定位為“綠色轉型發展創新區”。2011年國務院正式確定,核心水源區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和限制開發區”。有鑒于此,鄖縣提出生態立縣戰略,夯實生態農業基礎,“十二五”期間綜合治理小流域80km2,人工造林4000hm2,封山育林6400hm2,使森林覆蓋率達到68%,培優以柑橘為主的特色產業20000hm2,木瓜小水果250hm2,新發展沼氣池4000口,結合新農村建設加大農村環境整治力度,重點村鎮,指派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宣講培訓,配備垃圾車20余輛,城鎮公共廁所5000m2,行道綠化280km2,不斷完善農村環境管理基礎體系建設。全面關停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業(其中水泥廠2家,皂素生產加工企業15家),投資6000余萬元建污水處理廠兩個,鄉鎮垃圾填埋場9座,加大對補償替代項目建設施工過程中的清潔處理(國道、省道復建工程、移土培肥工程、內安后靠移民安置點建設過程中沙石搬運,庫堤護岸工程建設中土石沙運輸等),最大限度地減少因工程建設帶來的塵暴污染,地表徑流對水質的侵蝕營養化。
2.2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減少水土流失
加強環核心水源區植被保護與恢復,水位線172m以上3km2生態適宜性經濟樹種優質寬皮柑桔為主,城郊以小水果為主,支流域積極開展植樹造林,鞏固退耕還林等生態項目建設,擴大退耕面積,柑桔主產區積極推廣免耕生草栽培,低山、二高山地區大力發展落葉果樹和中藥材、高香綠茶及植桑養蠶,小流域治理積極開展水土流失修復,生態恢復工作,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養護青山綠水,打造綠色發展先行區,激活發展要素實現資源節約、產業生態環境友好良性目標。
2.3發展沼氣和節水農業,改善農村生活生產環境
水資源區目前已達到沼氣普及率60%,但節水農業尚不到30%,應在環心水源區全面普及沼氣發酵技術和集雨節灌技術,改善農村衛生狀況,使生活污水、垃圾、人畜糞便、植物殘體通過微生物的作用轉化為新能源和提高土壤有機質的主要來源。使自然降水有效收集,減少地表徑流和水土流失。
2.4普及推廣清潔農業生產
現代農業生產過程中為追求產量和季節差,大量投入和不合理使用化學品,直接破壞了農業生態環境和生物鏈,威脅人類健康。為確保核心水源區綠色生態環境,尋求可持續發展,全面普及推廣清潔生產,同時確保畜禽糞便集中發酵,轉化成有機肥,供水果、蔬菜、綠茶逐步推廣以農家有機肥為主,全面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實施綠色有機栽培,綠色防控,全面提升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和產品安全質量。
2.5加強農家樂、農家山莊環保意識的提高
對尤其是座落核心水源區周圍的農家樂、農家山莊業主進行環保意識教育,規范農家樂建設,完善基礎設施,減少生活垃圾對水質的污染和排放,達到集中收集處理。
2.6加強對礦石開采監查、監管力度
礦資源開采地方政府、國土資源、環保局、農業環境監測、林業等部門聯合監查,監管礦石開采企業,確保資源有效保護和利用,并確保開采后對地貌生態的修復,種草植樹,降低次生災害和污染。
2.7加大環保執法力度,提升民眾環保意識
國家南水北調,確定2014年10月向京津冀準時輸送供水,要確保目前的國家飲用水二級標準,任重而道遠,環保部門和農業環境監測機構必須嚴格執行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密切關注環核心水源區可能出現的不和諧因素再度萌生,抓長效機制,加強政府與民眾互動全面提高環核心水源區民眾環保生態意識,堅決杜絕可能造成污染的企業入駐,確保不辱一江清水送京津冀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