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滇池污染格局分析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滇池污染格局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滇池污染格局分析

本文作者:袁睿佳作者單位:云南財經大學國土資源與持續發展研究所

非點源污染與點源污染相對應,是指溶解的或固體污染物在降雨徑流的淋溶和沖刷作用下,從非特定地點通過地表徑流和地下滲流過程,匯入受納水體(如河流、湖泊,水庫、海灣等)而引起的水體污染[1-3]。非點源污染的總效應是多方面的,給區域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帶來了嚴重危害。一方面,非點源污染不僅污染飲用水,還造成地表水的富營養化和地下水污染,破壞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引起生物量的減少或消失;另一方面,非點源污染的主要來源———水土流失可沖走大量表土,使土層變薄,土壤貧瘠沙化,肥力下降,給農業生產帶來不利影響,并破壞水土結構、道路和溝渠。同時,沖至下游的泥沙可破壞魚類和其他野生生物的繁衍地,還將導致河床抬高引起更大的洪水泛濫以及水庫淤積速度加快等。

滇池是昆明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對昆明市乃至云南省的社會經濟發展以及昆明怡人氣候的形成起至關重要作用。然而水資源過度開發嚴重,又屬水資源貧乏地區的滇池流域,在20世紀30年代水質直線下降了3個等級,60年代滇池草海和外海水質均為Ⅱ類,70年代為Ⅲ類,70年代以后水質惡化更為迅猛,1988年草海水質總體已為劣Ⅴ類、外海水質為Ⅴ類。盡管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滇池水體富營養化的速度得到一定的抑制,但進入21世紀初,各主要驅動因素仍然有增無減,污染物產量依舊持續增長,至2007年全湖水質超Ⅴ類,草海重度富營養化,局部沼澤化,外海中度富營養化,污染十分嚴重。表征富營養化的總磷(TP)、總氮(TN)、葉綠素a、透明度及BOD5指標濃度呈明顯上升趨勢,尤其是磷元素成為了滇池富營養化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相關研究表明,20世紀60~80年代污染物的總產量中,工業點源污染物產量已顯著降低;而非點源污染的產生量卻呈持續上升趨勢,成為滇池污染量增加的主導因素,尤其是農業和農村發展引起的非點源污染成為滇池流域可持續發展的最大挑戰之一。筆者在收集大量相關資料和野外實地考察的基礎上,以3S技術為手段,通過對近期TM影像的解譯獲取滇池流域土地利用現狀圖,并在土地利用現狀和DEM數據的基礎上,對流域非點源污染的分布格局與成因進行分析,為流域非點源污染的防治提供策略。

1滇池流域非點源污染分布格局

滇池流域因受地勢的影響,土壤垂直分布規律十分明顯,形成一個大致以滇池水體為中心,南、北、東三面寬,西面窄的不對稱環狀、四級階梯狀地貌格局,即從內向外、由低到高分別由滇池水體、湖濱區、臺地區和山地區組成。據2007年云南省環保相關部門統計,湖濱區的污染物產生量、排放量約占全流域總量的50%;面積最大的山地區的污染物產量雖大于臺地區,但外排量卻遠不及臺地區,究其原因是:滇池流域山地區植被覆蓋較好,對污染物的截留、降解率較高;流域內水庫相對集中于山地區的分布格局使污染物不直接進入滇池水體;流域中山地區農民的經濟收入不高,經濟來源不多,農業、農村廢棄物的再次使用率相對較高。

滇池流域的非點源污染物以氮、磷、COD和BOD5等為主[4],通過對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分布格局與地形的分析以及對相關部門現有數據的查閱,將流域內非點源污染物的分布及輸送方式進行歸納(表1)。由表1可知,湖濱區在3個圈層中面積最小,因其地形較為平坦,交通便利,受人為干擾極大,成為水田、大棚的主要耕種區,同時所分布的鄉鎮村、工廠企業和旅游區也相對較集中,所產生的非點源污染物量較大;然而因為入湖河流流程短,水網混雜,非點源污染物大多以散流的方式彌漫進入滇池水體,污染物的控制較為困難,另外,該區的自然景觀面積低于總面積的3%,天然湖濱濕地消失殆盡,原生態屏障功能遭嚴重破壞,故該區產生的非點源污染物對滇池水體的富營養化影響最為嚴重。臺地區由于地勢相對平緩,交通相對便利,人為干擾強度較山地區更大,人工景觀占76.86%,是產生非點源污染物的重點區域,其產生的非點源污染物主要是水土流失攜帶的大量泥沙和氮、磷。臺地區農田面積較大,特別是順坡耕種的坡旱地和果園面積遠大于山地區和湖濱區,因而水土流失嚴重。臺地區非點源污染物產生、輸送的方式是暴雨期非點源污染物通過漫流進入溝渠,流入河流的大、小支流后再匯入干流,隨洪水波的運動集中向滇池輸送。故臺地區非點源污染物的輸出過程與河流的產流、匯流過程密切相關。山地區以有林地和灌木林地為主要土地利用類型,自然景觀占絕對優勢(70.26%),體現出以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為主的生態服務功能;另外,環湖水庫的修建較集中,農田分布又較少,暴雨產生的徑流和非點源污染物基本以水庫為“匯”,而不直接進入滇池水體。即便在豐水期有部分水庫廢水進入滇池,或是在灌溉期有少量灌溉回歸水攜帶氮、磷進入水體,其所輸送的氮、磷也不超過進入滇池非點源污染物總量的5%[4],因此山地區對滇池非點源污染的影響較小。

2滇池流域非點源污染成因分析

2.1農田不合理施肥

滇池流域的農田多分布于自然條件較好的湖濱區和臺地區。近年來,隨著城市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土地利用強度增加,特別是湖濱區,復種指數由原來的150%增加至175%左右,使單位面積土地上的肥料、農藥等投入量增加,加大了非點源污染物的輸出強度。各類農田中,產生非點源污染物較多的是旱地和水澆地。旱地通常分布于臺地和低山地帶,多為順坡耕種,水土流失量極大,隨泥沙流失的氮、磷也較多,加上化肥施用的影響,所產生的非點源污染物非??捎^。特別是近年來烤煙種植面積大幅上升,增加了坡旱地的耕種強度,也增加了旱地污染物的輸出強度。水澆地因施肥量大,復種指數高,所產生的非點源污染量也很大,而且滇池流域的水澆地基本上均分布于湖濱區,非點源污染物向滇池水體輸送的距離短,對滇池水體的富營養化貢獻極大。

2.2農業廢棄物與鄉鎮企業帶來的污染

據滇池流域典型村落調查,人均每天向村外排污水25L,排氮0.3g,排磷0.06g。由于絕大部分農村根本沒有地下水處理系統,污水均積蓄在莊前屋后的地表或下滲到土壤中。村落不僅直接排放生活污水,還時常在周圍堆積作為田間肥料的稻草、塘泥、圈肥、糞便,這些點源污染物在暴雨期必將轉化為非點源污染,再以暴雨徑流的形式向滇池排放。暴雨期測得農村徑流中氮濃度為11.1mg/L,比一般農田高2~3倍,磷的濃度為1.70mg/L,為一般農田的4.6倍。農村生活廢棄物由點源污染轉化為非點源污染,成為非點源污染物的重要組成部分。除農村生活廢棄物外,滇池流域有鄉鎮企業30000個左右,這些企業技術設備落后、耗能大、布局不合理,且大部分與農業鑲嵌在一起,排放的污染物大多積蓄在農業環境中,轉化為非點源污染。從數量、布局分析,鄉鎮企業的污染已由點源污染逐步發展為非點源污染,成為非點源污染物的主要來源之一。

2.3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滇池流域非點源污染的主要來源。據遙感調查資料顯示,滇池流域土壤微度侵蝕的面積占62.5%,輕度侵蝕的面積占31.0%,中度侵蝕的面積占5.7%,強度侵蝕面積和極強度侵蝕的面積占0.07%~0.15%。每年水土流失量約為106萬t,年平均侵蝕深度達0.68mm。大量的土壤受侵蝕后隨徑流進入各入湖河流,繼而進入滇池。據1988年水沙監測資料,滇池流域進入河道的土壤流失量達23.06萬t,多年平均流失量達39.89萬t,也就是說滇池流域平均每年有102.3hm2土地受到水土流失的破壞。水土流失不僅帶走了大量的養分,還把大量的泥沙和氮、磷帶入了滇池。另外,滇池流域入湖河流懸沙中所攜帶的氮、磷年輸送量相當可觀,氮素入湖量可達701t,磷素入湖量達564t,合計達1265t。折合成肥料,相當于每年損失氮、磷肥共7039t。若以1988年的河流輸沙量情況統計,入湖的氮素為405t、磷素為326t,折成氮肥1724t、磷肥2345t。由此可見,滇池流域的水土流失不僅破壞了大量的表土,而且營養物的流失大大加速了湖泊的富營養化。

2.4地表徑流

來自地表徑流的非點源污染主要分城區地表徑流和非城區地表徑流2類。城區徑流主要由暴雨產生。非城區地表徑流分入湖自然河流和湖濱區徑流。入湖自然河流指流域內不經城鎮而流入滇池的河流;湖濱區徑流指流域內16條入湖河流監測斷面以下未控制的區域,包括滇池西岸西山一帶。據云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1988年的資料統計,滇池流域由地表徑流帶來的非點源污染數量較大,其中污染量較大的是非城區徑流,在非城區徑流中,磷污染主要來自湖濱區徑流,而氮污染則主要來自入湖自然河流。

2.5直接入湖

滇池流域由湖面直接進入的非點源污染物主要包括湖面降水、降塵和湖面旅游帶來的污染。據云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1988年資料統計,從滇池湖面直接進入的非點源污染物為895.63t,其中氮396.51t,占41.29%;磷53.01t,占5.92%;COD473.11t,占52.82%。在3類污染源中,來自降水的氮和COD量較多,而磷污染則主要來自降塵。從總量來看,降水污染量最大,占73.91%;降塵污染量次之,占18.07%,;旅游污染量最小,僅占8.02%。

3滇池流域非點源污染防治措施

綜上所述,滇池流域非點源污染物的來源、分布、輸送方式及所產生的影響因區域地形特征和社會經濟狀況的不同而異,故滇池流域非點源污染的防治措施不能一概而論,而應針對各圈層的自然、社會、經濟特征來制定。3.1湖濱區和臺地區非點源污染防治措施

3.1.1農業種植方面。對耕地和果園需平衡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盡量采用深施技術以避免化肥損失。加強研發施用有機-無機復合肥及生物肥料,推廣肥料的精準化技術,做到肥料減量、定性、定量化使用,避免化學肥料使用過量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5]。同時,提倡安全合理地使用農藥,注重栽培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與化學防治的結合。

3.1.2畜禽養殖方面。對畜禽養殖需加強廢棄物的無害化、資源化和減量化,對養殖場糞便進行綜合利用,發揮其燃料、肥料和飼料的3大功效,大力推廣畜禽糞便厭氧發酵和商品有機肥生產等先進技術,使畜禽糞便化害為利。

3.1.3生活污水方面。對農村生活污水需進行截污處理??稍谵r村附近修建適當的截污塘,或充分利用農村附近的廢棄塘壩做截污場所,截流的水可通過土地處理或種植茭瓜、蓮藕等水生植物,然后排入農田,經農田利用后再排入河流,這樣不僅凈化了污水還起到了節水作用[6]。

3.2山地區非點源污染防治措施

對水體富營養化“貢獻率”較小的山地區,則需加強3S技術對水土流失以及非點源污染監測的應用研究;另外,在重點地區建立監測站,監測土壤、支流、水庫及地下水中的氮、磷、COD等污染物的含量。

文檔上傳者

相關期刊

滇池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共昆明市委宣傳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义市| 收藏| 镇坪县| 潍坊市| 文登市| 虎林市| 栾城县| 鹿邑县| 江口县| 仙游县| 吉林市| 大悟县| 丹棱县| 札达县| 湟中县| 恭城| 涿州市| 乌兰察布市| 临海市| 百色市| 南岸区| 揭东县| 淄博市| 伊川县| 江西省| 房山区| 司法| 达日县| 江川县| 双峰县| 曲沃县| 平罗县| 西昌市| 新郑市| 龙口市| 酒泉市| 永仁县| 当阳市| 乌拉特中旗| 灵台县| 茌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