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鄉村水源地污染與防治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商獻朱露絲吳慧芳鄧風作者單位:南京工業大學環境學院
1目的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編制大綱》(以下簡稱《規劃大綱》)認真總結淮河流域三個五年規劃期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成果和成功經驗,明確在“十二五”期間將氨氮污染防治作為核心任務[1]。為更好的執行《規劃大綱》要求,保障人民群眾飲水安全和水源地可持續開發利用,開展村鎮飲用水水源地基本狀況的調查,進一步摸清底數,針對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飲用水水源地研究保護對策,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飲水安全保障水平。
2淮河流域江蘇地區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環境調查
開展全區域(徐州、淮安等五市)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狀況調查,搜集數據,完善資料。調查內容涉及[2]:(1)飲用水水源地所在地基礎信息:包括社會經濟狀況、供用水狀況和水源保護區等基礎信息。(2)飲用水水源地綜合信息:包括水源地的服務人口、水源地類型、監測點個數等。(3)飲用水水源地環境質量狀況:收集各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常規水環境質量監測數據(包括地表和地下飲用水水源地)。(4)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污染源調查:主要針對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二級和準保護區內的污染點源和非點源狀況。(5)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建設和管理狀況:包括飲用水水源地的監管、監測情況和污染防治建設工程等三個方面。
3淮河流域蘇北五市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環境評估
3.1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稟賦評估
蘇北農村地處平原,地域廣闊,水網縱橫,一是農業節水灌溉工程普及的滯后,農業用水量巨大,造成水資源總量不足,削減了居民的可用清潔水量;二是農業耕種范圍大,大量的農業退水進入水源地水域,水源地氮、磷量普遍超標。蘇北農村地區經濟欠發達,但伴隨工業化布局的展開及其快速的發展,工業污廢水的排放量急劇增多,對農村水生態環境平衡造成巨大沖擊,地表、地下水源地普遍遭到污染破壞,又由于統一供水系統不完善,飲用水安全問題極為突出。
3.2飲用水水源地污染現狀評估
蘇北農村水源地污染源范圍廣,污染原因復雜[3]。農村水源地污染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1)河流周邊生態破壞嚴重。由于違章開發現象嚴重,使得生態護坡被破壞,水源涵養能力下降,大量腐質沉積,氮、磷含量增多,造成污染。(2)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一些地區在水源地周圍采用落后工藝進行生產,可能會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農村地區水源地缺乏規范性的管理,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農村地區牲畜、家禽的排泄物直接排入水源,同時,由于農藥利用率過低致使氮、磷等營養元素超標,這類污染也是農村水源地保護中最難控制的;有害物質隨降水、農業退水進入河流、湖泊等造成農村飲用水源污染。(3)地下水水位下降。農業灌溉等大量開采地下水后導致地下水水位下降,甚至在沿海地區發生海水倒灌[4],導致地下水有苦、澀等,且多數地區地下水中鐵、錳的含量超標。(4)從各地表水源地的保護來看,水源上游好于下游。一方面各縣市在自身轄區范圍內,普遍重視取水口上游的保護,而往往忽視取水口下游的保護工作;另一方面跨區域的環境隱患比較突出。(5)而從備用水源地的建設看,與全省整體上還存在很大差距。
3.3飲水水源地監測狀況評估
各地監管情況都存在不足,究其原因是農村地區的特殊性導致政府監管困難,農村水源地分散不集中也增加了管理的難度,監管部門的組建又不符合農村飲用水源地的自然屬性,導致相關部門難以長期進行監督。且從對污染隱患的監管來看,陸上污染隱患的監管好于水上污染隱患的監管。目前沒有針對農村水源地保護的法律法規,也沒有針對農村水源地保護區的劃分標準。農村水源地的分散性、偏遠性及科學理論資料的缺乏也導致在相關規定實施上有極大難度。法律的重心更關注城鎮居民的生活狀態,對農村水源地的保護則較少提及,對保護的控制體系、手段和形式在法律中更是沒有提及。
3.4飲水水源地村民意識評估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自然水系遭到嚴重破壞。而多數農村不具備建設自來水廠的條件并沒有完善的凈化處理設備,只能就近選擇地下水作為直接飲用水源。在走訪過程中發現,我們發現存在下面的問題:大多數村民不了解生活垃圾、牲畜糞便會對地下水造成污染;40%左右的村民對于飲水安全問題沒有危機感,相信地下水水源是絕對安全的;不清楚一般情況下水源地的污染有哪些;只有簡單的保護大環境的意識,但水源地保護意識淡薄;浪費水資源情況嚴重,在生活、農業生產等多數情況下仍然是高耗水現象;對于農業退水污染的防護意識不足,忽視化肥中氮、磷等有機元素對水資源的破壞。
3.5飲水水源地潛在隱患評估
洪澤湖作為南水北調東線的重要備用水源地,其生態安全保障面臨較大壓力,湖泊面積縮小,水體自凈能力下降,濕地資源退減;生態退化嚴重,生物多樣性降低;湖泊富營養化加劇。2009年,國務院批準蘇北沿海開發規劃,將在這一區域建設大型物流園區、港口,布設鋼鐵、石化、醫藥、能源、材料、新型裝備、農副產品和海洋產品加工基地等項目。隨著土地進一步開發、污染物的排放量的增多、水資源的進一步消耗,給飲水環境帶來更大的隱患。農村最主要的還是農業生產,但農業生產的結構調整速度不夠快,無法有效地限制農藥中氮、磷等有機物的流失。如這種情況不能有效地改善,則農村水源地的安全將繼續受到直接威脅。
4淮河流域蘇北五市農村飲用水水源地解決對策分析
為配合《規劃大綱》的實施,在接下來的水源地保護工作中各級部門應聯合科研人員開展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指標評價和補給水源的污染風險分析,分析水源地水質安全狀況;深入開展農村飲用水水源地基礎環境調查工作,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的污染防治。強化飲用水源環境監管,分級分類制定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監管方案,提高監測能力,合理設置監測斷面及指標,落實監管責任。
4.1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總體規劃
在農村水源地保護工作中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重點保障全流域飲水安全突出重點,以點帶面,防治結合。在工作中要堅持源頭和全過程預防,從單純改善水源地環境質量轉變為水源地水質改善與水資源保護、水生態保護有效結合。
4.2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具體建議
4.2.1解決客觀因素造成的水源地污染
對于高氟水地域等附近沒有良好水質的飲用水源,采用先處理后供給的方法,根據實際情況,研制或引進適用于當地經濟條件的高氟水處理方法,處理后再供給當地居民。對于高氟、苦咸水等水源,距城鎮自來水廠較近的農村居民點,依托現有的供水管網進行擴展供水。在地下水水源地附近建設灌溉設施時,要先進行性科學論證,防止造成不同水層水混合,從而造成飲用水源的有害物質超標。
4.2.2解決主觀因素造成的水源地污染
(1)加強管理
從蘇北飲用水源地的現狀看,飲用水源地保護急需立法。特別是對供水水源地保護范圍的劃定、周邊排污口設置的管理、限制與禁止化肥及有毒有害物質的進入,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的措施,以及人為因素引起水源變化、水質污染、影響供水安全應負擔的法律責任等。進一步明確蘇北飲用水源地保護區范圍,精簡水源保護區數量。這項工作,既適應蘇北開發戰略的需要,為合理開發蘇北創造條件,更有利于集中優勢更好地對蘇北水源地實施有效地保護。開展農村飲用水源保護區內排水泵站排污對飲用水源污染情況的調查,嚴格規范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內建設項目的審批,清理飲用水源地一、二級保護區內不符合國家或省、市法律和法規要求的建設項目。
(2)有效防治
對于地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逐步搬遷水源地保護區內的居民,對畜禽、水養殖采取集中式控制,通過截流污水來有效控制污染物進入水源地;對農田退水污染進行控制,通過坑、塘、池等工程措施,減少徑流沖刷和土壤流失。對于地下水水源地保護區范圍內的公廁、垃圾堆、加油站等污染源,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整治或取締,進行水源地保護區的規范化建設,消除安全隱患;對于規劃重新打井的地下水供水井,借助相關部門協助謹慎選址,避免地質原因造成的污染物超標對水源地水質的影響[2]。政府加大財政投入,結合實際情況盡快完善統一供水網絡,保障清潔安全的飲用水流入每一個農戶家中。
(3)加大監管
對于農村飲用水源地增加監管頻率,實行月監測制度,如有條件可在飲用水水源地和入境斷面設置自動水質監測系統,進行連續水質監測,使人工監測與自動監測相互結合,增加預警預報能力;同時建立地下飲用水水源地水情及開采利用的動態監測網;逐步完善蘇北地區飲用水水源地應急能力系統建設,提高蘇北地區飲用水水源地的應急響應能力;應盡快建設備用水源地并完善與水源地配套的供水管網建設。
(4)擴大宣傳
充分利用新聞媒體的作用,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加大水源地保護的宣傳力度,提高水源地的建設整理和對水源地保護的認同程度,鼓勵群眾積極參與水源地的保護工作,達成全社會參與的良好氛圍;同時建立水源地的信息公開制度,廣泛聽取社會的意見,有效反應公眾的意見;利用媒體定期并及時向社會公布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狀況,建立水環境和飲用水質量信息公開制度[4]。
4.2.3科學的保護農村飲用水水源地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運用科學、高效的管理。統籌規劃,重視科學技術對改善治理農村水源地的作用,并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對水源地保護的支撐作用,綜合治理,強化對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的保護和監測,減少飲水污染隱患,提高飲水安全性。
5總結
經過實地調查發現:自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規劃以來,蘇北地區自來水的普及率不斷提高,管網建設不斷完善。但是由于經濟快速發展,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中地表水水質污染程度普遍較嚴重,部分村莊的地下水源取水設備簡陋;存在氟超標問題、苦咸水問題;農村地區沒有相應完善的法律法規和水質預警檢測體系。要解決上述問題,主要應該從幾方面入手:應該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和經濟條件對飲用水水源進行處理,以及選址主動避開有害元素超標或苦咸水的水源地;水源地附近禁止發展高污染的工業、養殖業、屠宰加工業項目,防止和逐步減輕對農村飲用水源的污染。加強監管力度,制定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增強村民對水源地保護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