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生態文明視角下大學生責任教育淺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文明狀態。它的基本內涵可以從三個方面去理解:一是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系;二是生態文明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三是生態文明建設是時展的要求與進步。生態文明的責任意識要求我們做到敬畏自然生命,尊重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生態文明的實現是人類實現物質、文化、政治等其他文明的前提和基礎,沒有良好安全的生態環境做保障,人類的生存發展都將受到威脅。生態文明建設依賴于人的自覺和自律,它要求人們用可持續的方式從事生產和消費,引導人們樹立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基礎和要求,是人類文明發展理念的重大進步。人類與大自然的關系密不可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資料都要來源于自然,其活動又對大自然產生一定的影響。人們只有充分認識到人類對自然肩負的責任,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經濟發展中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著時代賦予重要使命,更應該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努力做到用全面、協調的觀點看待人類文明的進程,堅持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指導實踐,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自覺履行人類對自然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
二、生態責任的現狀
(一)人們思想認識上缺乏生態責任意識
思想認識決定人的行為舉止,在一定程度上,人類所面臨的生態危機與人們錯誤的價值觀、思想有關。“過分重視速度忽視質量,只顧當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要經濟不要環境”等非理性的、錯誤的價值觀指導著人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忽視生態環境的保護,甚至以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為代價。究其原因,就是人們缺乏生態責任意識,不能充分意識到自己的不良行為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嚴重后果,即使有些環保觀念,也沒有自覺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
(二)生態責任缺乏良好的道德環境和制度規范
生態文明的建設要求人人講環保、愛生態,離不開良好的道德環境。當前社會,我們的道德倫理對生態文明的重視程度還不夠,一部分人還沒有真正樹立起生態理念,生產生活方式還是單純考慮自身的經濟利益;此外,生態文明在法律、規章制度方面還缺乏有效而明確的制約力量,生態管理、監督、懲罰機制還不健全。只有把道德與法制相結合,才能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
(三)企業片面追求效益,缺乏生態責任擔當企業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主體,為創造效益做出了突出貢獻,但是在生產過程中,由于無節制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產生了大量的垃圾和廢物。部分企業為獲得更大利益,采用粗放的生產經營方式,造成了環境的嚴重污染、資源的巨大浪費,引發嚴重的生態危機。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企業要想獲得長久的生存和發展,必須樹立牢固的生態責任意識,切實擔當起建設生態文明的重任。這不僅是生態倫理和社會進步的要求,更是是企業成長和發展的重要保障。
(四)政府政策導向偏差,忽視生態文明建設
在現代化建設快速發展的時候,不少政府在利益獲取和政績考核的利誘下,不惜以犧牲環境和資源浪費為代價,片面追求經濟發展速度。例如,一些政府領導,在自己執政期間,為了追求政績和生產總值,引進高污染、高消耗的企業,這些企業在短短時間內就能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領導的政績明顯,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卻日益顯現,當生態問題出現的時候,這些政府領導可能已經升遷或調到其他地方任職,這樣一來治理的工作也就無人問津,這樣下去必然造成當今嚴重的生態危機。
三、大學生生態責任教育的思考
大學生作為有知識、有能力、有素質的新一代,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肩負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偉大中國夢的歷史重任。生態文明的實現是這一偉大目標實現的基礎和前提,因而,大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態意識,能否擔當起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具有重要意義。高校是為社會培養優秀人才、培養負責任公民的主要陣地。提高全人類的生態責任意識,推動人們養成良好的生態習慣,離不開生態教育的開展。高校承擔著為社會培養具有生態責任、環保意識的“責任人”的責任,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高校應該加強大學生生態責任意識的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態責任理念,對學生進行廣泛的教育。這不僅是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提高、全面發展的要求,更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要。我們對大學生進行生態責任教育,最重要的是讓大學生認識到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關系,認識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實際上是保護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引導大學生樹立生態責任擔當意識。并通過實際行動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為生態文明建設作出努力。
(一)課程設置上增加生態責任教育的內容
當前,我國大學生大多數已經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但是他們往往還乏生態資源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基本知識、意識觀念并在實際行動中不能真正履行生態責任。在大學思想理論課上增加生態教育的內容,豐富學生的生態知識,讓學生主動接受生態教育,培養生態意識、環保意識,能使生態教育更貼近大學生的實際生活。在教育方法上,可以采用課堂討論、案例分析等方法加強大學生對于生態責任的理解。
(二)營造良好的生態責任教育環境氛圍
高校要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生態文明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生態文明教育,強化學生的生態責任意識。學校要加強校園環境建設,美麗的校園不僅能激發學生熱愛學校的熱情,更能促進他們愛護校園環境,保護生態的情感責任認同,從而激勵學生做出保護生態環境的實際行動;在校園規劃建設中要充分體現“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生態責任意識;還可以充分利用校園網、廣播站、校刊等輿論工具,宣傳有關生態保護的模范人物的事跡、強調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還可以邀請生態環境的專家開展講座,普及生態科學知識。高校更應該制定有關環保的規范規定,對大學生的環境行為進行及時的獎懲,從而強化大學生的生態責任意識。
(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環保實踐活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出真知”,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強化大學生的生態責任意識,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是至關重要的。大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切身體驗和感悟,才能深刻了解自己在生態文明中應盡的責任,從而更好地愛護環境。學校在開展環保實踐活動時既要貼近實際,又要考慮到大學生的興趣,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目的。在校內,學校可以開展一些以環保責任為主題的辯論賽、知識競賽、環保知識講座等活動,在豐富學生環保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生態責任教育。學校還要積極引導學生走出學校,步入社會去踐行生態責任。比如,可以參加大學生志愿者活動,宣傳生態文明的意識和觀念,進行生態環境的調查,讓大學生真正地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培養對大自然的親近感情,努力營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環境。
(四)規范管理生態責任教育
生態文明責任意識,強調人的自覺性、自律性,但僅僅靠道德制約還遠遠不夠,只有把生態責任教育內容融入規章制度中,使生態文明責任教育走向制度化,發揮制度的約束力,才能使生態文明責任真正落到實處。要建立健全責任培養、管理和監督制約和評價機制。要在制度規范中,強化大學生的生態責任意識,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并對大學生責任進行科學的考核,推動大學生生態責任真正地落實。
作者:楊易 單位:河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