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體系建設生態文明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新常態”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現實意義
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立統一矛盾助推了國家政府部門和學術界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伴隨著環境保護的不斷深入已走過40多年歷程,既有理論研究上的貢獻,也取得了一定實踐探索的經驗。然而,面對"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生態文明建設卻仍顯疲軟和力不從心。目前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究其原因雖然有自然和歷史的原因,但究其主要原因是近年來經濟迅速發展造成資源過度開發。同時也存在改革體制不夠健全等原因。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這說明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已構成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環節,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已成為國家政府層面關注和重視的重要問題。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學術界掀起了討論構建生態文明制度的新熱潮,學者們圍繞"什么是生態文明制度?如何建設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怎樣的生態文明制度?”對生態文明制度的概念內涵、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理論基礎、必要性和緊迫性、構建路徑、框架結構進行了全方位探討和研究,眾所周知,不同歷史時期和階段的生態環境問題不同,相應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也應呈顯出不同的特點和側重點。我國經濟社會已步入"新常態”階段,那么,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如何適應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新常態”?這理應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研究必須面對和回答的問題,然而就目前來說學術界還沒觸及到這方面的研究,不少生態制度還相對落后,重要的生態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因此,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內容尚需完善,制度體系有待深入探索和建構。首先,從研究的路徑和方法看,現有研究由于缺乏對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中的生態制度缺失缺位及凸顯矛盾的深刻剖析,因而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路徑選擇有待逐步優化。在研究方法上已有成果大多缺乏邏輯與歷史、普遍共性與特殊個性、理論分析與實證調研、橫向比較與縱向分析、量化指標考核和本質內容分析、宏觀層面和微觀層次等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其次,從研究的視角和學科看,目前研究視角較為單一,如對經濟激勵機制的研究大多為針對單一制度的經濟學研究,缺乏多視角、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和共同研究,故很多研究結論不免帶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新常態背景下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既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又是一個現實影響深遠的實踐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新常態”的來臨,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也必定會沿著縱深方向發展。首先,在理論層面上:第一,“新常態”下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必將成為學術界研究發展的動向之一。生態文明制度構建如何立足于生態文明建設及環境保護的大邏輯,首要的是必須對生態文明建設地位進行重新定位。第二,應進一步拓展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研究視角,并豐富和深化生態文明制度內容體系。在對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進行研究時,必須擺脫單一的研究視角,加強多學科、多層次的綜合分析,開拓視野,借鑒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第三,應該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生態公平和環境正義的研究。生態公正和環境正義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理論前提和主要任務,只有重視生態文明制度中的價值信念、倫理規范、道德觀念、風俗習慣和意識形態等非正式制度的研究和探索,才能實現生態公平和環境正義。其次,在實踐層面上:第一,應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系統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研究及研究成果的實踐應用。目前對生態文明制度的研究大多是宏觀上的探討,抽象的規范性和理論性研究較多,而從實證角度進行具體制度運行及實效性的研究較少。第二,要加速推動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試點實驗。以實踐為基礎,通過實踐不斷地檢視已建立起來的生態文明制度,并進行經驗總結,才能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第三,應從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系統性和整體性出發,加快"創建生態文明制度優先領域”的實踐研究。生態文明體系制度建設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工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構建的最終目標就是要依托健全的體系來激勵并制約個人行為,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因此新常態背景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顯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迫切的實踐價值。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發展。特別是以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深刻意義、現實依據和實踐經驗為依據,以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中的生態缺位、法律制度缺失和體制弊端凸顯為原由,探索了"新常態”視域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構的基本原則、路徑依賴和體系框架。這些研究不僅有助于學界深入挖掘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制度思想,更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搭建了平臺,提供研究基礎和方法論支持。
作者:夏廣毅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