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物質文化生態文明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生態文化的內涵及構成要素
(一)生態精神文化是核心
生態精神文化是用以指導人類開展生態物質文明和生態制度文明建設的群體意識和價值觀念,是生態物質文明的觀念意識體現,是以生態價值觀為核心的文化體系,是生態文化的核心。生態精神文化是指人類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在保護自身生存的生態環境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一系列的生態道德意識、生態科學意識、生態價值意識和生態責任意識等生態意識,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系列有關生態環境的文化科學成果,反映了人類的信念和追求,是人類群體意識的集中體現,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文化。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人類要有對生態危機的覺察,對自己前途命運的思考和認識,能具有自覺承擔保護自然環境的道德責任意識,并能實際參與生態保護和生態發展的各項活動。“2009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張正祥,傾家蕩產,妻離子散,數百次遭打擊報復在所不惜,30多年里用生命守衛“母親湖”滇池、西山的生態環境,每天到滇池邊或西山上巡查,發現污染或破壞行為就舉報,正因為他把滇池、西山當作養育自己的母親,對滇池、西山有一種深深的熱愛情感。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僅僅需要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有所作為,更需要更多具有張正祥精神的環保衛士的參與加入。因此每一位公民都必須正確認識保護生態環境的意義,把自然環境當作養育自己的母親,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才能成為張正祥式的環保衛士,人類才能正確地改造自然和保護自然,才有可能緩解和徹底消除生態危機。
(二)生態物質文化是基礎
生態物質文化是生態文化的物質層,是指由人類創造的各種生態產品和生態物質設施等構成的器物文化,是容易看見、容易改變的表層生態文化,它是生態價值觀的外在體現。目前,我國建立了多個自然保護區,創建了多個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生態省和生態市(縣、區)。我國現有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保產業協會、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等各類環保民間組織2768家。1996年環保衛士廖曉義女士創辦北京地球村環境文化中心(簡稱“地球村”,第一個民眾自發的環保民間組織),十多年來一直推廣和主張“5R”綠色生活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地球村”還和媒體合作,開辦了《綠色文明與中國》、《環保時刻》等環保教育電視專欄,《綠色時尚》、《環保系萬家》等環保教育報刊專欄,倡導有利于環境的生活方式。“地球村”還和政府合作,打造綠色社區,實現社區關心環境質量、監督環境執法、參與政策建議和選擇綠色生活,以及傳承和諧綠色文化等五個綠色功能。生態物質文化是生態文化的表層部分,是生態精神文化和生態制度文化形成的基礎,沒有自然保護區、生態示范區、各類環保民間組織、綠色社區等生態物質設施,就不可能形成綠色生活理念、可持續發展理念、適度消費理念、綠色GDP等生態精神文化和生態制度文化。
(三)生態制度文化是保障
1979—2011年我國GDP年均增長9%以上,是世界上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但我國單位GDP能耗高出經合組織30個國家平均值的20%,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已經嚴重制約了我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國的環境保護(1996-2005)》白皮書指出:“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來,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中國集中出現,環境與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過去五年中國中央財政安排環保資金過千億,中國環境污染帶來的經濟損失約占國內生產總值10%。”由“自然之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綠家園志愿者"等十多家環保組織的《中國江河的“最后”報告》揭示,中國河流的生態系統已經受到了嚴重破壞。這些環保組織還建議,應建立有利于公眾參與和公開討論江河問題的社會環境和制度文化。只有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自1990年首次提出后,2014年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再次提出,人類發展指數是一個涵蓋收入、教育和健康三個維度的綜合衡量指標,以用于代替GDP。要把發展、資源、環境、民生等有機結合起來,建立符合綠色發展的決策管理機制和科學的經濟發展指標核算體系,促進綠色發展考核導向的進一步科學完善。還要建立企業環境信用體系和健全生態法律制度。運用網絡平臺及時公開企業環保的信用信息,加強社會監督的力量,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以法律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落實和深入發展。
二、在文化認同中推進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
(一)生態價值觀念的認同
生態文化強調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它的核心是生態價值觀念--以對人的道德對待大自然,關心人與所有生命的關系,是一種世界性、全人類的文化。全球化的市場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消極的東西: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生活安全指數越來越低了;城市變大了,道路變寬了,可是空氣質量越來越差了、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了、自然資源越來越少了……。“人定勝天、人是萬物的尺度”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在今天受到了巨大的沖擊,生態不可復制,人類必須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價值觀。說,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環境與發展問題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促進綠色發展是各國利益匯合點。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推動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共同進步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作為未來引領中國綠色發展的大學生,必須認同科學技術綠色化的理念。科技創新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必須依靠和發揮科技的力量,促進經濟社會的綠色發展。觀念是行動的先導,觀念能改變人,影響人的思維,決定人的行動,高校生態文明觀教育必須要引導大學生對生態價值觀念的認同。高校要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課、第二課堂等多渠道開展生態價值觀念的教育,引導大學生高度認同人與自然共生、共贏、共榮的依附關系,認同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保護自然就是保護生產力的價值觀念,認同生態圈和技術圈的和諧發展的理念,幫助大學生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培養大學生科學技術綠色化的新型思維模式,擺脫傳統的“征服自然”、“利潤最大化”等思維模式,鼓勵大學生把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轉化為自覺的行動,實現人與自然的共同發展。
(二)生態行為方式的認同
生態文化不僅是一種生態價值觀念,更是一種生態行為方式。生態行為方式既包括經濟發展方式,也包括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企業排污、亂挖亂砍是破壞生態,個人過分追求住大房子、開高檔車、使用高檔用品等這些高消費的生活方式,也是對自然生態的間接圍剿,無節制的奢華抬高了城市人群的平均生態足跡,當消費超出了一個地區的生態承載能力時,就是在源源不斷地污染生態環境。作為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的大學生,必須認同并選擇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生活方式———綠色生活方式。綠色生活方式是以實用節約為原則,以適度、環保、健康消費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滿足,崇尚精神和文化享受的生活方式。綠色生活方式是綠色文明最堅實的根基,只有選擇綠色生活方式,人類才能在充分享受綠色發展所帶來的便利和舒適的同時,履行好應盡的可持續發展的責任,人類文明才能真正走出目前的困境。地球村的廖曉義女士把綠色生活方式概括為5個R:節約資源,減少污染(Reduce);綠色消費,環保選購(Reevaluate);重復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類回收,循環再生(Recycle);保護自然,萬物共存(Rescue)。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環保、消費等很多事情都可以符合綠色的理念,減少非必要的消費。不追求過度的時尚,拒絕使用珍貴動植物制品,使用節約型水具,拒絕過分包裝,支持可循環使用的產品,盡量購買本地產品,一水多用,隨手關閉水龍頭,消費肉類要適度,節約糧食,雙面使用紙張,盡量使用玻璃、紙、鋁等再生原料的產品等,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綠色生活方式,不僅能讓日常生活更加的有質量,同時能有效地保護人類生活的環境,有利于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三)生態制度
規范的認同制度規范是組織管理過程中借以約束全體組織成員行為,確定辦事方法,規定工作程序的各種規章、條例、守則、規程、程序、標準以及辦法等的總稱。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堅力量,必須認同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各種規章、條例、規程、標準等制度規范。高校生態文明觀教育首先要引導大學生認同綠色GDP的經濟發展核算指標,轉變大學生的個人價值功利化的評價方式。在2013年6月召開的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考核政府政績的重要內容。自2013年以來,中國已有超過70個縣市明確取消了GDP考核,“綠色GDP、重視民生”成為政績考核的新導向。2012年網上一則“各大高校工科男身價大比拼”榜單被網友瘋狂推崇的身價僅僅是指各大高校工科男畢業10年陳學鳳:文化認同視域下的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后的人均收入。可見大學生受“唯GDP論”時代金錢至上的影響,功利化思想極其嚴重。大學生要認同社會經濟發展的評價體系正在發生質的變化,整個社會從原來追逐短期利益轉變為追求長期發展,從主要看經濟發展轉變為經濟、民生、社會、生態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要轉變功利化的個人價值觀念,一個人的價值體現在為社會經濟發展做貢獻的同時,也為社會民生、生態發展作貢獻。高校生態文明觀教育還要引導大學生認同《環境保護法》《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全國生物物種資源保護與利用規劃綱要》《風景名勝區條例》等生態法律規范,認同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每一個公民的生態環境權利與義務,幫助大學生增強生態法律意識,提高生態保護責任感,規范生態文明行為方式。
作者:陳學鳳單位: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