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探索生態文明構建的觀念維度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黨的十八大突出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是應對生態問題的現實選擇,是現代化進程中一項重要的時代課題。所謂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又主動保護自然生態,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和生態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一種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形態。[3]生態文明的核心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和諧共處。
一、生態文明觀念的內在規定性
求真、至善、達美是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把真、善、美落實到生態文明觀念中,就是要做到生態規律之真、生態道德之善、自然詩意之美的和諧統一。具體而言,生態文明觀念的內在規定性應包涵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遵循生態規律的觀念。生態規律指的是生態系統中內在的本質的或必然的聯系。生態系統中的各要素彼此牽連,相互制約,卻始終處于一種穩定的生態平衡之中。正是穩定的生態規律促使生態系統各要素的有序發展。因此,樹立生態文明觀念,首要的是正確認識生態規律,形成生態科學意識,在生態規律的指引下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實踐活動。二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馬克思始終以整體論的思維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不能脫離自然而獨立存在,自然又是經人改造后的自然,也就是“人化自然”。實踐證明,過去的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是不利于人類文明發展的。自然不僅被人類改造利用,更應該被人類尊重。把人與自然割裂開來,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思維。恩格斯以美索不達米亞等地土地破壞的事例告誡我們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6]三是生態正義的觀念。生態正義指的是在自然資源的開發、使用及生態責任的分擔上體現公平,在行使正當權利的同時承擔相應的義務。[7]生態正義的觀念要求在對待人與自然關系上,始終秉持生態責任、生態義務、生態治理的理念。生態正義始終以人類永續發展為目標,關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統一性,不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片面追求經濟增長,也不以犧牲后代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四是生態關懷的觀念。古代尚有尊重生命,仁民愛物,化育并進的思想。自然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是平等的,沒有孰優孰劣之分,我們應該平等對待。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在向大自然攫取資源的同時,我們更要以一種道德關懷對待自然界的每一位成員,不過分掠奪,尊重其本身的生態規律,適度利用。
二、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樹立生態文明觀念不僅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前提,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正確認識生態問題的迫切需要。
(一)樹立生態文明觀念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前提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黨提高執政能力的重要舉措,是解決現代化進程中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矛盾的戰略選擇。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僅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時代課題,更是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態訴求。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內涵豐富的系統工程,涵蓋了生態文明觀念、生態經濟、生態制度、生態文化、生態安全、生態環境等重要方面。建設生態文明,先進的生態文明觀念是價值取向,是實現生態經濟、建設生態制度、維護生態安全、構建生態環境的思想前提。因此,樹立生態文明觀念是生態文明建設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
(二)樹立生態文明觀念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把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中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思想為生態文明觀念提供了思想基礎。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主要是指人與自然、社會相互協調、共同進步、促進發展。生態文明觀念的核心是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就是要遵循自然發展規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也要考慮到自然和資源的承載能力,合理開發及利用,實現人類的永續發展,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三)樹立生態文明觀念是正確認識生態問題的迫切需要
由于受“資本邏輯”的驅使,我們在享受資本帶來的巨大利潤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環境污染、資源破壞、沙漠化、“城市病”等生態問題。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矛盾已成為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大障礙。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片面追求經濟發展而忽視生態平衡,是不利于人類永續發展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生態環境對人類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這必然要求轉變過去的錯誤觀念。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實質上是對過去片面看待人與自然關系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糾正某些地方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忽視了長遠發展的錯誤理念,實現從傳統的“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的理念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轉變,從粗放型的以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模式向促進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模式轉變,從把增長簡單地等同于發展的觀念、重物輕人的發展觀念向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發展理念轉變。
三、從觀念到行動,發揮生態文明觀念的現實作用
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政府、企業、個人一起努力,形成凝聚力,把生態文明觀念滲透到具體的實踐中,促進生態型政府的構建,增強企業的生態責任意識,加強對公民的生態道德教育。從觀念到行動,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自發到自覺的發展過程,這一過程需要依賴政府、企業與個人等多方面利益需求的博弈與全社會主體生態意識的覺醒。
(一)發揮政府的新型執政理念,構建生態型政府
所謂“生態”就是指要維護生態平衡或生態系統的完整和穩定,促進生態系統各種因素的共生共榮,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人的改造和利用自然的主觀能動性。生態型政府正是應對生態問題的巨大挑戰而提出的新型政府執政理念。所謂生態型政府就是指能夠將實現人與自然的自然性和諧作為其基本目標,將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和促進自然生態系統平衡作為其基本職能,并能夠將這種目標與職能滲透與貫穿到政府制度、政府行為、政府能力和政府文化諸方面的政府。更具體地說,生態型政府就是追求實現對一個政府的目標、法律、政策、職能、體制、機構、能力、文化諸方面的生態化。[8]生態優先理應成為生態型政府的價值導向。由于生態環境屬于典型的公共物品,生態利益不僅關系到當代人的發展,更關系到后代人,而政府又是環境保護的主要責任者,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者之間和諧統一的調節者。因此,政府在理論宣傳、制定決策、執行管理職能時須要融入生態文明觀念,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二)增強企業的生態責任意識,發展循環經濟
受“資本邏輯”的驅使,現代工業社會的經濟以線性經濟為特征,以傳統工業生產為主,具有原料高投入、產品低產出、環境高污染的特點。這樣的經濟增長方式對社會、對自然、對人類的生存環境是有害的,不利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企業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體,需要在合理開發自然資源的基礎上,秉持生態文明觀念。以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責任意識引領生產,引進生態科技,發展生態經濟,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改變過去以經濟增長為唯一目標的觀念,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改變過去以滿足當代人利益為唯一尺度的觀念,兼顧當代人的利益、后代人的利益以及地球上其它生命的利益。
(三)加強對公民的生態道德教育,引導生態消費
公民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是環境最大的利益相關者,環境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公民的生活質量。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需要政府、企業轉變觀念,更需要培養每個公民的生態道德自覺,引導科學的生態消費。生態文明的實踐活動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關注人們的生態利益訴求。因此,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時,須要加強對公民的生態道德教育,主要是生態保護意識、生態責任意識、能源節約意識與生態消費意識的教育。具體來說,就是引導公民在生活消費上選擇自然、健康、綠色的食品;在生產消費上,注重循環經濟、清潔生產;在生活品質上,追求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低碳高效的生活方式。
作者:鄔巧飛單位: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理論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