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談生態消費的挑戰與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生態消費和適度消費、可持續消費、綠色消費既一脈相承,又有所區別。生態消費是一種更寬廣的視野和更高層次上的科學健康的消費方式。這主要表現在:
其一,消費過程是生態型的。可持續發展只考慮到滿足人類自身的需要,沒有考慮自然本身的內在價值,沒有指出人類在生態系統中應承擔的責任,而生態消費則把人的倫理視野引伸到自然界,認為人類是自然界的一員,應尊重自然界本身,在消費品的使用過程中,不能對周圍環境產生危害。
其二,消費的量和度上存在差異。綠色消費只關注消費的產品對人體和環境是否有害,而沒有關注人們實際消費的量是否合理,是否超過了生態環境的承載力。綠色消費是通過提倡消費者提高使用綠色產品的積極性,進而達到保護自然的目的的做法,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消費欲望,而只是調整了人們的消費對象,沒有克服過度消費。
其三,生態倫理在消費活動中的價值反映。適度消費可以度量消費與積累的比例,可以了解社會一定時期的消費狀況是消費乏力還是消費過度,但它只用社會經濟系統來評價,存在著先天不足,它只限側重于消費的量和度上的研究,無法反映生態消費所提倡的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中心的消費理念,解決不了人類在消費活動中所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而生態消費提倡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這就更好的體現了生態消費的內涵,同時也是消費過程中生態倫理的價值反映。
二、發展生態消費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理論意義
第一,構建了生態經濟學與消費經濟學之間的橋梁。生態消費概念的提出,表明我國對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幾乎與世界同步,這進一步補充和完善了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研究內容和體系。生態消費問題的研究,很好地結合了生態經濟學與消費經濟學,將二者有效聯系了起來,它摒棄了消費經濟學的局限,不再僅僅從人與人的關系層面研究消費問題,而從探索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研究消費問題,為促使人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價值觀提供了理論支撐的藍本。對生態消費的重新界定,對人類的生態消費行為做出的新的規范,有利于我們從更深的層面去重新認識消費經濟領域的一些重大問題和隱蔽現象。通過規范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消費行為來促進生態文明建設,這就更加具體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內容。
第二,重新界定了消費概念,豐富了生態經濟學和環境經濟學的內涵。以往許多經濟學家和許多學科都是從生產的視角來研究生態問題,而相對忽視了消費方式對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實際上,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兩大支撐點,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生產,也離不開消費。消費是人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交換的過程。生態消費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對生態消費研究的迫切性,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提上日程,豐富了消費理論的內涵,為研究生態經濟學和環境學提供了重要的參評依據。
(二)實踐意義
第一,倡導生態消費有利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經歷了從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過渡階段,全面協調相統一的生態消費觀,注重提高消費質量和改善消費結構。它認識到了自然資源的稀缺程度以及環境自身的承載力,主張要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重新認識和改變傳統的消費結構,在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中融入環境損害、資源消耗和生態效益的考量,注重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促進生態文明的建設。
第二,倡導生態消費,有利于推動社會生產的生態化。生態消費觀反復強調生態消費模式對生產方式的影響。它指出,傳統的粗放型管理模式造成嚴重的生態危機,必須對資源和產品有節制的加以消費,反作用于生產,建立以生產方式促發展的生態管理模式,即形成節能環保的產業結構,實施節能技術,實施無污染技術的清潔生產。
第三,倡導生態消費,有利于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生態消費模式要求尊重自然規律、保護自然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這種可持續要求既滿足當代人的各項基本需求,又不影響后代人的基本需求,同時,它還包括當代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消費鼓勵合理消費和平衡消費,它否定了消費主體所一味追求的攀比性的消費和無節制的物質享受。生態消費的倡導,有利于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促進國民的身心健康,從而實現人的物質、精神、生態三種需求的同步發展,最終達到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三、我國發展生態消費面臨的挑戰和對策分析
(一)發展生態消費面臨的挑戰
其一,生態科技的落后是發展生態消費的瓶頸。為了促進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必須從生產促進消費這一重點環節著手。由于西方國家有大量資金用于科技生態研發,在全球化經濟發展過程中始終處于有利地位,它們將高耗能高污染的一些產業轉移到欠發達國家,而這些產業大都屬于生態科技研發落后的產業,是以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對自然環境的極度破壞換來發展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再次,欠發達國家自身的自主核心技術的研發也不夠,經濟社會總體上難以構成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產業結構、發展方式和消費模式。這些生態科技落后的產業的存在,是發展生態消費的絆腳石,也是環境問題日趨嚴重的主要問題所在。
其二,不良消費行為盛行,對生態消費的宣傳力度不夠。長期以來,我國對生態教育的重視不夠,沒有形成一個系統性和連貫性的教育體系,加上在全球化市場背景下受來自西方發達國家的消費主義的影響,還有一些生產經營者對西方過度消費模式的有目的有意識的渲染,導致我國目前不良消費行為盛行,主要表現在盲目的從眾心理引發的消費、一味的求異心理引發的消費和虛榮的攀比性心理引發的消費。另外,消費浪費的現象也隨處可見,過度包裝、一次性消費品隨處可見。這種毫無節制的消耗自然資源,把消費當成人生最高目的和價值所在的物質享受行為,給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危害。
其三,不夠重視消費方式的差異化,錯誤定位生態消費的市場需求。目前我國居民收入不平衡,少數人占有絕大部分財富。如果市場提供的生態產品和服務超過了社會的平均購買水平,那么滯銷的產品相當于就是無效供給。對于生態消費品,制造商的生產、中間商的經營和政府的相關政策的制定,都要從分析市場行情入手。由于我國地域、民族、文化存在的各方面差異,客觀上導致消費結構的差異,盲目的平均分配生態消費品,會造成資源配置不合理,難以順利的實現消費品的買賣行為。在現代化文明的發展階段,生態消費作為一種大眾消費,它不是貴族消費也不是精英消費,而我國目前生態品市場普遍存在著脫離大多數人的實際收入水平而導致的市場目標不準和群體選擇不正確的傾向。
其四,生態消費制度的缺失,極大約束了生態消費的發展。目前我國生態消費的建設方面,存在制度缺失的現象。主要體現在:第一,我國還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包括生態環境補償稅、綠色稅和稀缺資源消費稅在內的環境稅法。消費稅收難以達到有效限制不合理消費行為和鼓勵生態消費行為的調節作用。第二,有關規范人們生態消費行為的法律法規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獎懲機制。立法制度對于一些生態消費的內容和有關責任追究方面,是存在空白領域的。雖然我國初步形成了消費者義務法律制度、消費稅收制度和產品環境標志制度等一些互為補充的法律框架雛形,也有一些警告、罰款、禁止等公告性的告示,但都不足以形成一個系統完善的法律實施細則而作為執法部門執行工作的依據。第三,我國目前的環境標準考核辦法只在極少比例上采用國際上正規的標準。
(二)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建立美麗中國,我國發展生態消費的對策分析
第一,大力發展生態科技,更新產業發展模式。生態產業是生態消費的支撐點,要以高科技為依托,抓住新一輪產業和科技發展的大潮,由主要依靠資源消耗為代價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模式的創新過渡,重視綠色導向,發展生態產業,大力推進生態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將生態技術擴展到經濟活動的各個領域,建立以包含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服務業和其它生態產業在內的現代生態產業化體系,建立突破制約產業優化升級的核心技術,充分發揮生態化在經濟轉型中的牽引作用,建立全國性的生態產品研發體系和銷售網絡,將消費者傳統的消費模式引導到適度的生態化的消費模式上來,倡導人們積極推行綠色生活方式和生態消費方式。要以生態消費體系為主要切入口,推動低耗能的生產體系、不斷創新的技術體系、適度消費的生活體系和持續循環的環境體系的建立完善,這對于我國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立美麗中國具有基礎性的重大意義。
第二,重視生態文化建設,加強宣傳教育。生態消費本身就體現為一種文化,生態消費觀念一旦形成就會轉變為指導消費行為的武器。為消除社會上不正確的消費觀念,政府學校和社會各界應聯合起來,對消費者、生產經營者進行生態消費教育。要從環境倫理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去曉之以理,說明浪費性奢侈性觀念的危害。要逐步把生態消費觀的內容納入基礎教育的課程和社會發展規劃當中,同時充分利用大眾媒體、各種信息渠道和盡可能的手段,在全社會廣泛開展生態消費的宣傳工作,并且將這種活動長期深入的堅持下去,從而使消費者從根本上認識到生態消費的重要性,自覺樹立生態消費觀念,有效控制自己的消費欲望和消費行為,推動生態消費的發展,實現生態環境、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為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建立美麗中國做出更大的貢獻。
第三,準確把握市場行情,構建生態產品市場網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有效的引導機制和完善的市場體系,對產業的建立和發展意義重大。政府應走在生態消費的前列,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大力疏通流通渠道,有效監管,引導廣大民眾安全消費和適度消費。另外,企業在構建生態產品市場網絡時應從兩方面著手:(1)準確定位目標人群,努力樹立生態產品的良好品牌形象。一般來講,生態產品多以知識分子家庭、高收入人群、特定老年群體、孕期婦女為市場主體,應將這些人群作為重點目標,通過他們的影響帶動作用,逐步開拓生態消費品市場。(2)加強流通渠道建設,結合專業化和大眾化這兩種方式來共同構建生態產品流通網絡。例如通過專賣店和市場化這種多渠道相結合的方式來組織生態產品的流通,秉著有先后皆顧及的原則逐步打開生態消費品市場。這些從微觀角度來看,是發展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立美麗中國的有效補充。
第四,建立健全生態規章制度,引導生態消費行為。首先,加強生態消費制度建設,建立完善稅費改革,發揮經濟杠桿和法律杠桿調節消費行為的作用。例如,通過稅收抑制不合理消費行為,鼓勵生態消費;在產品和服務中,算入環境資源成本,抵制人類對環境資源消費的不可持續性;通過相應產業政策,促進資源合理配置,鼓勵推動清潔生產;通過制定價格差價和生態補償制度,保護稀缺資源,支持生態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其次,通過立法制度建設,規范人們的消費行為,培養生態破壞責任意識,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氣。另外,加強與國際環境參評制度的接軌,建立體現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都是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新格局,建立美麗中國的重要保障。
作者:高艷單位:安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