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生態文明下教育價值的取向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教育價值反映的是教育自身屬性與人的社會需要之間的價值關系。高等教育價值是一種關系范疇,其價值要通過它的現實價值關系才能體現出來。價值是研究高等教育價值的邏輯起點,根據價值的本質屬性,價值可分為物質價值、精神價值、人的價值和社會的價值等基本價值類型。由于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傳播知識和發現知識,并以此滿足主體的個人或社會精神生活的基本需要。因此,高等教育價值從其價值的本質屬性來講,是屬于價值范疇中的精神價值,是價值系統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生態文明的建設需要高等教育自覺認識和理清其價值的本質屬性,提升其精神價值的地位和作用,為生態文明的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一、生態文明視閾下高等教育價值的取向
從高等教育的發展歷史和現實的實踐活動看,高等教育一方面是一定社會歷史階段的群體活動,是維持人類社會延續和發展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是具體教育情景中的教育教學活動,區別于個體的政治、經濟、日常生活等活動,是通過參與教育教學活動提升其發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根據價值的主體和客體屬性,高等教育價值也具有主體和客體屬性,高等教育活動的主體與客體是以教育價值為紐帶的。一方面,教育活動客體具有滿足主體需要的價值屬性;另一方面教育活動主體認識了客體的價值屬性,產生了與客體結合的教育活動,只有主體和客體相結合才形成價值關系,由此延伸出高等教育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兩種既對立又關聯的價值。高等教育價值的主體主要分為國家(政府)、社會和個人,高等教育的客體受主體多元性的影響,也具有多樣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不同類型的高等教育機構和高校組織成員等。多元的價值主體和多樣的價值客體都有各自的需要和屬性,導致和決定了高等教育價值取向的多元性和多樣性。在現實中,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價值取向是不能整齊劃分、齊頭并進的,反而存在眾多的矛盾和沖突,尤其是在生態危機日益嚴重的今天,高等教育價值在現實中的抉擇關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這要求在生態文明視閾下高等教育價值在參與人類社會實踐活動中,在立足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現實和未來人類持續生存發展的可能的基礎上,必須以生態為主導價值取向,在促進生態文明發展的同時,引領高等教育的發展。
二、生態文明視閾下高等教育價值取向的理性審視
生態文明的興起和發展對高等教育價值取向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高等教育作為推進生態文明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積極回應生態文明的訴求,使其價值取向符合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受歷史各種因素影響,我國傳統的高等教育價值取向在生態文明進程中發生了一定的偏差,并阻礙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當前,我們需要對傳統價值觀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價值取向進行理性審視和反思。
(一)生態文明對高等教育價值的訴求
文明和教育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一定時期的文明對處在這個時期的教育有特定的要求,教育的發展水平是文明發展程度、性質和水平的重要體現。教育在一定意義上是人類改造自身與自然關系的實踐活動,在教育過程中蘊含的人類自身與自然及社會的關系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和關聯性。人類當前遭遇的生態危機,究其根源是工業文明時代人類長期堅持以人類中心主義、科技理性及其工具主義為價值取向而引起的,這種取向從某種程度上與當時教育所倡導的價值取向有著直接和本源的關系。生態文明是應對和解決人類社會得以長久持續發展問題而誕生的唯一的文明范式,是克服工業文明危機的歷史必然選擇。生態文明建設呼喚高等教育價值的變革,使高等教育的目的、內容、方法等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屬性相吻合。但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價值取向在生態危機面前的偏差,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應有的功能和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在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狀況下,人類不僅要堅持生態文明發展的道路,而且還要對傳統價值取向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價值取向進行審視和反思,使高等教育回歸其本真價值。
(二)生態文明視閾下高等教育價值的審視
當代教育的危機歸根結底是教育價值取向的危機。從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過程和其教育政策演變的角度看,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我國高等教育的取向先后經歷了政治中心的價值取向,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并立的價值取向和個人價值、社會價值與知識價值共存的價值取向等三個階段。由于教育是在歷史范圍內的一種活動,其價值取向受限當時的歷史條件,為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服務的,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當前人類已經進入以經濟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為主要特征的新時代,也是競爭性與合作性、人文性與科學性、傳統性與現代性、民族性與國際性相統一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要求高等教育必須與世界發展同步,與人類發展規律相一致,而我國高等教育價值的取向與生態文明的要求出現了一些偏差。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科學、經濟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高等教育的價值取向與自然的關系日漸遠離。高等教育在追求科技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過程中導致了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維度上出現了教育的工具價值對內在價值的僭越,現實價值對理想價值的放逐的現象,從而使人們遠離了自然,遠離了對生命的敬畏,遠離了內在的自我精神。首先,在人與自然方面,高等教育的“科技取向”、“成功取向”、“經濟取向”等表現出對自然規律的忽視,從而導致了人們環保意識的缺失,致使自然界生態系統的失衡。其次,在人與社會方面,受傳統教育價值取向的影響和國情的影響,我國高等教育的價值取向更多強調以國家利益和經濟發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本位價值取向。高等教育的這種價值取向偏重于高等教育的經濟價值、科技價值和功利價值,忽視了人的主體性地位,將人誤解為一種自然資源并進行不合理的開發,不僅制造了外部自然環境的生態危機,而且制造了作為主體的人自身的危機。最后,在人與人方面,高等教育價值語境下人與人之間的自然關系受到極大的挑戰,從而導致了人與人之間價值取向的失當,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高等教育價值取向的偏差直接導致了功利主義和理性主義代替了教育的內在價值和人文關懷,進而使人與自然關系的價值失衡,人與社會關系的價值失序,人與人關系的價值異化。高等教育價值取向的偏差也阻礙了生態文明建設,日益嚴峻的生態現狀要求人類不僅承認人的價值,也要承認生命和自然界的價值。相應地,人類需要對傳統價值觀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價值取向進行理性審視和反思。
三、生態取向是高等教育價值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統一的應然使命
所謂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是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高等教育是人類的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一種活動,有其自身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不同的文明形態具有不同的教育價值取向,在生態文明成為人類發展必然選擇的一種文明道路的趨勢下,高等教育價值必須重新思考其傳統取向,改變和超越人類中心主義和工具主義的價值取向的偏差,把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自己價值取向的根本標準和最終目的,堅持以生態價值為核心價值取向,實現高等教育價值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并在促進高等教育內部系統科學發展的同時,充分發揮其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
(一)高等教育價值生態取向的合規律性
合規律性是指現實的人認識到了自然規律或社會歷史規律,使自己的行動自覺遵循和符合客觀規律的要求,自覺按照規律辦事,它體現了人的主體性、自覺能動性。要想使人類的活動合乎規律,首先要認識和把握并自覺遵守規律。合規律性屬于理性認知的范疇,其重點考察的是手段、工具以及方法是否合理的問題。生態文明的提出是人類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規律,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近現代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而選擇的一種符合了合規律性的新范式。要想實現高等教育價值取向的合目的性,必須首先做到高等教育價值取向的合規律性,認清和理解高等教育價值的屬性、本質等內在規律,才能使高等教育的活動結果具有合目的性。高等教育價值取向的合規律性,包含了高等教育發展的價值與真理的雙重尺度。高等教育價值是一種超越社會本位和個體本位論的教育價值。它以現代人學為基礎,不僅強調以人為本位,而且重視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性。不僅強調人作為萬物之靈長的神圣性,而且注重人作為自然和社會一部分的節制性,遵循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規律。高等教育的生態價值取向體現了通過人才培養實現對自然規律和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尊重與關懷,彰顯了高等教育向生態文明歸依的價值追求。此種價值追求的應然狀態是人與自身以及人與社會和自然的和諧統一。在當前不斷突出的生態危機以及高等教育在現實困境面前,高等教育的合規律性則要求我們開展的實踐活動必須嚴格遵循客觀規律,將教育置于客觀規律的發展中來尋找教育的原本價值。
(二)高等教育價值生態取向的合目的性
合目的性是指人由于認識和把握了事物發展的規律性,在實踐中能夠達到自己的目的,把理想客體變成現實。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不能自發地實現,需要通過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才能實現。離開了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實踐活動,就沒有人類社會的歷史,當然也就談不上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高等教育從其本質上講是人類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系統活動,其必須而且一定要有一定的目的來凝聚社會系統的力量。高等教育的合目的性促使我們要在教育的過程中,滿足不同群體的人的需要,屬于價值論的范圍,其重點關注的是動機和目的是否正當、是否合理的問題。合目的性是高等教育根本的價值追求所在,對于教育生態價值取向的實現來說,培養人的生態人格,實現對人價值觀的重新塑造,是高等教育價值取向的最終目的。“生態人格”符合了生態文明建設與人類可持續發展內在生態精神訴求,是以尊重生命和生態價值為特征的并根植于人類心靈深處的人格特質。當前,高等教育需要把個體發展理性、獲取知識、強化人對自然的改造力量為重點的目標轉變為個體對自然生態真正地關懷與熱愛,培養人形成符合生態文明建設所需要的生態人格。生態人格的教育的終極目標不僅要把人從一個自然人轉變為一個社會人,更重要的是把人培養成一個能與自身、自然、社會和諧相處的具有完整生態人格的人。生態人格最終形成是以主體養成正確的生態道德意識和情操及樹立科學的價值取向為標志的。要想實現生態人格的順利健康成長,就必須要處理好個人、自然、社會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的是一個人生態人格的發展或者是社會的進步均不能夠以犧牲他人與生態的利益為代價,最重要的是要促使人能夠改變自身的主體性立場,把自身的利益與社會和自然生態統一起來,放棄和轉變人類中心主義和工具主義的價值取向。
(三)高等教育價值生態取向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
用教育生態價值取向去指導當前我國的教育發展方向,就必須要使高等教育的發展富含合生態性特征,實現高等教育價值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并最后落實到教育發展的合生態取向上來。高等教育的價值要努力按照生態文明內在的規律而取向,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始終堅持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和引領高等教育生態價值取向。要積極地轉變觀念,從人的現實情況出發,以人的切身發展利益為根本宗旨,實現人全面、自由、健康與和諧的科學發展。高等教育的終極目的,在于使人從難以抗拒的自然規律中尋求自身的生存方式,在不危害其他生物生存方式并確保自身生存方式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最終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統一。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觀代替人統治自然的價值觀,使人類在向自然的回歸中獲得人性的回歸與自我的回歸。我國傳統的高等教育通常是從社會的需求以及時代的發展角度出發,按照社會的需求來調整教育的方向,將人培養成為被社會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在唯物史觀科學體系中,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代表著歷史的發展與進步,但是在以往的教育教學中卻較少地考慮到人本身作為一個生命體,他們對于生態文明的參與性,人需要一個包含何種價值取向的教育,怎樣的教育能夠促使人真正的全面發展,這些問題均沒有得到深入的研究。因此,教育生態價值取向要重視高等教育價值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擺脫功利化的思想束縛,要將人作為一個生命的主體加以培養。不僅要將教育置于社會實踐中去考量,更要從生態文明的角度,強化高等教育的生態取向,要對人的基本特點與現實需要進行深度地了解和研究,促進高等教育的生態化發展。而要想實現這種教育目標,就必須擁有科學的教育理念和價值取向,要確保高等教育的各個方面始終圍繞這一目標開展工作,在各個的領域與層面,要做到相互聯系與責任明確,完成和實現高等教育生態取向的本質價值。高等教育整體的工作計劃與目標,必須要緊緊依托“培育積極關懷生態的個體”而進行,必須要將對于生態文明的關注、宣傳和實踐納入高等教育的中心問題。
作者:袁芳單位:北京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