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廢棄煤礦復墾情況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復墾廢棄煤礦土地是在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下做出的重大決策。加快推進復墾廢棄煤礦土地既是積極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也是落實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體現。復墾廢棄煤礦土地能夠更好地協調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發展,從而促使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真正落到實處。
山西省廢棄煤礦土地復墾現狀
1嚴峻的耕地形勢
山西省耕地形勢現狀與發展趨勢極其嚴峻。據統計,全省現有耕地面積4.56萬km2,由于人口眾多,人均耕地面積僅為800.04m2,是土地資源嚴重貧乏的省份。加之建設的迅猛發展,各行業對土地的需求不斷增加,而這種增加一方面壓占大量土地資源,另一方面也造成大量的土地被廢棄現象,同時引起嚴重的環境問題。同時,山西省人口急劇膨脹,人均耕地日益下降,土地的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面對耕地減少、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土地復墾繼而受到了黨和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重視。重視廢棄煤礦土地的復墾,已成為山西省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刻不容緩的任務。
2廢棄煤礦土地復墾技術支撐不到位
目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環境問題,礦區生態環境治理逐漸興起,較大規模的礦區土地復墾已經開始。在總結了一些復墾技術的同時,也暴露出了廢棄煤礦土地復墾技術支撐不到位的問題。在實際復墾過程中,基本沿用已有的復墾技術,沒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而是盲目復墾,沒有起到實效。廢棄地復墾現狀具有復雜性,但現有的復墾技術方式卻比較單一,山西省大部分地區都是將煤矸石填埋在塌陷土地上,對挖損、污染破壞的土地尚未提出先進的技術。
3理論研究跟不上實踐的步伐
1山西省對廢棄礦區土地破壞的類型以及形成機制研究、復墾對象的規律性研究、環境破壞與生態修復的相關關系研究等方面不夠深入,未及時對土地復墾實際過程中的經驗和存在問題進行分析。隨著復墾工作在多地大面積的開展,逐漸表現出土地復墾理論不能夠指導復墾實踐,嚴重制約了當前土地復墾的進行[2]。
2復墾模式相對滯后。從實際情況看,礦區農民對復墾的積極性不高。這主要是由于復墾投入較高,但收益較少,且短期內生態效果不明顯造成的[3]。因此,要順利開展復墾工作,必須要經過相關研究,提出能夠解決農業復墾后土地生產力問題的方法。
4廢棄煤礦土地復墾資金不足資金渠道不暢通,難于落實。有相當一部分企業認為既然是政府倡導廢棄煤礦土地復墾,那么政府就應加大投資,企業沒有義務去復墾。同時,企業投資廢棄煤礦土地復墾成本較高,導致企業資金不足,鑒于當前經濟效益差,得不償失,投資后企業生存困難,致使企業對廢棄煤礦土地復墾的積極性不高。同時,在沒有強硬外因條件下,企業仍以眼前利益為上。
山西省煤礦廢棄地土地復墾的優化模式
1基于不同區域優化的土地復墾模式土地復墾方法的選擇受當地采礦模式、開采程度等的影響,必須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采取合理科學的復墾模式,才能緩解人多地少的矛盾,實現礦區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共同發展。現就山西省各地不同情況,將復墾模式分析如下。
1.1農林牧綜合的復墾模式。山西省北部多是高山丘陵,自然環境較為惡劣,夏季干旱少雨,冬季干燥、多風、寒冷,裂縫比較嚴重,適合采用農林牧綜合的復墾模式。該模式是先對裂縫進行修復,然后采用生物措施,修復植被、恢復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
1.2生態農業復墾模式。山西省東南部地處低山丘陵,自然資源條件好,農業產出率相對高,適合采用高效生態農業復墾模式,將恢復耕地作為復墾的首要目標,改良和熟化土壤,優化耕作條件,合理配置農作物,逐步融入畜牧業,增加農副產品的產量,建成工礦區的農副產品加工區,實現更高的經濟目標[4]。
1.3植被重建的生態林模式。山西省西部地處山地丘陵開采區,因煤礦開采引發的土地裂縫多,宜采用植被重建的生態林模式,采用工程措施用煤矸石、采礦廢棄物將裂縫填充,在此基礎上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實現生態林復墾。綜合利用當前有效資源,結合礦區所處位置、自然環境條件建立防護林帶,或發展生態農業、休閑產業、生態旅游業。
1.4綜合治理復墾模式。山西省中部地處黃土丘陵的開采區,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當地農民對第一產業的依賴程度低,農村剩余勞動力比較少,經濟實力相對雄厚,宜采用一步到位的綜合治理復墾模式,即采用全方位的復墾規劃將復墾后的所有土地進行統一的綜合治理,有效配置土地資源,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方式,將農業、畜牧業、林業相結合,建立大型生態農業區,在此基礎上,兼顧社會環境,建立森林公園、生態農業觀光區、農家樂等來發展旅游業,開發旅游價值,改善礦區生態環境。通過綜合治理,以達到增地、增效、保水、保土、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礦區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目的[1]。
2基于不同地塊優化的土地復墾模式
1種植模式。在對塌陷區實施工程復墾措施后,依據生態位原理,將營養結構中的各營養單元,即生物成員配置在一定的平面位置上。如農林間作、農果間作、農藥間作以及不同農作物間的間作套種,充分利用太陽能、水分和礦物質等營養元素,建立一個垂直空間上多層次、時間上多序列的產業結構,從而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及產出效益,并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2種養結合模式。在對矸石山實施工程復墾后,依據生態位原理,在垂直面內具有不同的生態條件,適合于不同的生物物種生存,兼顧種植、養殖方面,將生物成員配置在適當的垂直位置上[5]。如在復墾的煤礦廢棄地上種果樹,在果樹林內養雞,雞以果樹上的蟲類為食,雞糞則為樹下的土壤增加肥力和有機質,形成雞滅蟲、糞肥泥的良性生態循環。種養共存,相得益彰,增加效益。這2種模式是生態農業的體現,生態農業最大限度地循環利用大自然的資源,創建了節約型發展生產的模式,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減少了生存空間的污染,開辟了一條循環經濟發展的道路。因此,應該加快生態農業的復墾研究,促進各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實現物質、能量的多級分層利用,不斷提高其循環轉化效率和系統的生產力。煤礦廢棄地農業復墾必須堅持走生態農業復墾的道路,最終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綜合效益最大化。
廢棄煤礦土地復墾保障機制
1政府補償機制煤礦廢棄地復墾堅持“誰破壞,誰復墾”的原則,并沒有強調“誰復墾,誰受益”的原則,復墾者的合法權利不能得到肯定和保護,致使復墾者喪失主動復墾煤礦廢棄地的積極性。同時,對于計劃經濟時期早已形成的土地破壞問題,難以找到復墾責任人。因此,建議按照“誰破壞,誰復墾”、“誰復墾,誰受益”的原則,建立鼓勵煤炭企業主動復墾煤礦廢棄地的生態補償機制。對煤礦企業治理的塌陷土地,除了允許其優先開發并明確其產權以外,還要在土地開發稅費、土地出讓金等方面予以政策優惠。
2公眾參與機制可以利用市場機制,采用公開招標、大力宣傳等方式,將煤礦廢棄地復墾項目通過競標方式交給優秀個人投資商、企業等社會力量,充分調動公眾的積極性,廣泛參與復墾項目,引進先進的技術與理論,科學規劃,合理復墾。這樣有利于復墾資金的籌集,推進復墾進度、增加復墾收益。
3監督機制任何一項資金的撥付在執行過程中,如果沒有監督機制,就無法落實。煤礦廢棄地復墾的各項資金的使用,也必須在嚴格的監督下,才能認真落實到位。要把煤礦廢棄地復墾的各項資金使用情況納入國家督查范圍之中,有關部門應定期派出工作人員對各項資金使用情況予以審查,對審查出的資金使用不當的單位和個人要追究其責任。
結語
由于廢棄煤礦土地復墾的研究在國內尚處于初級階段,目前仍存在規模較小、普及率不高、理論研究薄弱等問題。今后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一是在生態農業復墾中提出更為完善具體的生態循環模式并將其應用到實踐中去;二是在生物復墾工程中立地條件類型的研究甚少,影響生物復墾植被栽植品種的選擇,繼而影響廢棄地復墾效果;三是在對整體礦區廢棄地綜合治理的研究方面,提高區域復墾效益。
作者:寧靜常毅崔曉李富忠單位:山西農業大學經濟貿易學院山西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山西農業大學經濟貿易學院山西農業大學軟件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