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口腔微生態環境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對象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間在我院口腔科就診的錯頜畸形患者共51例,入組標準:(1)符合錯頜畸形的診斷標準,(2)無活動性齲齒或缺失牙;排除標準:(1)伴有嚴重的血液系統疾病,(2)伴有嚴重先天性心臟病、肺部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或神經系統疾病,(3)伴有嚴重的牙齦或牙周黏膜疾病,(4)患者或家屬不愿接受固定矯正器治療。其中男30例、女21例;年齡10~15歲,平均年齡(12.8±1.8)歲。本研究方案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研究前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治療方法采用常規的固定矯正器矯正錯頜畸形,療程時間半年至兩年。分別在矯正前與矯正后1個月、2個月、4個月、6個月對口腔菌斑進行采集及培養,觀察并比較矯正前后口腔微生態環境的變化情況。
1.3細菌培養方法采集的標本選擇兩側中切牙位置,使用無菌紙條進行采集,將采集的菌斑稀釋10倍后以2500r/min低溫離心20min,取上清液接入培養基,在37℃下培養1周,觀察細菌菌落形態,統計牙齦卟啉單胞菌、伴放線桿菌、核酸桿菌、產黑色素類桿菌及衣氏放線菌的檢出率。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結果
矯正治療后1個月口腔牙齦卟啉單胞菌、伴放線桿菌、產黑色素類桿菌的檢出率較矯正前升高(χ2=3.99、4.74、4.32,P均<0.05),而口腔核酸桿菌、衣氏放線菌的檢出率與矯正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4、1.22,P均>0.05)。矯正后2個月、4個月、6個月口腔牙齦卟啉單胞菌、伴放線桿菌、核酸桿菌、產黑色素類桿菌及衣氏放線菌的檢出率均高于矯正前(χ2=6.04、4.74、4.32、5.30、3.99,6.04、5.72、6.33、4.32、3.99,10.67、7.83、5.30、5.30、7.14,P<0.05或P<0.01)。
3討論
固定矯正器由帶環、托槽和弓絲三部分組成,矯正時根據不同的矯正目的選擇相應的矯治弓絲,將矯治弓絲插入帶環的頰面管并結扎在所有的牙面托槽上,弓絲的彈力會形成矯治力達到矯治的作用。固定矯正器治療兒童錯頜畸形具有很好的療效,但固定矯正器需要長期的固定在患者的口腔中,患者口腔清潔時由于受到矯正器的干擾,極難清理干凈,長期的食物殘渣殘留容易造成大量的產酸、耐酸的菌斑在口腔內聚集,嚴重破壞口腔微生態平衡。人口腔為各種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提供合適的環境,各種細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在口腔內達到共生狀態,形成一個完善的微生態系統,為人的健康和發育提供必要的支持。口腔微生態一旦遭到破壞容易導致齲齒、牙齦炎、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發生,有研究表明口腔微生態受到破壞后不但可能造成口腔異味的出現,還可能使患者出現食欲減弱、消化不良等并發癥影響患者的健康。找尋固定矯正器矯正治療后口腔微生態環境的改變情況成為近來研究的熱點。本次研究結果發現矯正治療后1個月口腔牙齦卟啉單胞菌、伴放線桿菌、產黑色素類桿菌的檢出率較矯正前升高,矯正后2個月、4個月、6個月口腔牙齦卟啉單胞菌、伴放線桿菌、核酸桿菌、產黑色素類桿菌及衣氏放線菌的檢出率均高于矯正前。正常人的口腔中以球菌為主,而桿菌常具有較強的致病性,從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看出采用固定矯正器矯正錯頜畸形后患者的口腔微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牙齦卟啉單胞菌、伴放線桿菌、核酸桿菌、產黑色素類桿菌及衣氏放線菌明顯增多。牙齦卟啉單胞菌、伴放線桿菌、核酸桿菌是造成牙周炎的的特異病原菌,這三種細菌的檢出數量與牙周炎的發病率及嚴重程度呈正相關。產黑色素類桿菌、衣氏放線菌則與根尖周炎、牙髓壞死及齲齒等疾病密切相關。早期干預治療成為減少固定矯正器矯正后口腔疾病發生的關鍵,筆者認為采取以下措施可以有效的減少矯正后口腔疾病的發生:首先應該調節弓絲直至合適松緊度,以免弓絲太寬造成大量食物殘渣殘留,其次應該培養良好的刷牙習慣和方式,必要時可加用氯已定漱口液清除刷牙時難以清除的異物,最后必要時可以加用藥物或中醫治療。總之,采用固定矯正器矯正治療錯頜畸形會造成口腔微生態的改變,破壞口腔內環境的平衡,容易引起口腔疾病的發生,應早期進行預防及干預治療。
作者:劉偉祺單位:浙江省松陽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