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地方生態旅游開發的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SWOT分析
1優勢(Strengths)
1.1區位優勢波密距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636km,距林芝地區所在地八一鎮234km,距林芝機場279km,距邦達機場360km,距川藏公路318國道6km。波密作為林芝地區的東大門,在“十五”期間就已經開始構建“林芝地區的次中心城鎮”。米堆村地處波密縣,距波密縣城約103km,位于林芝地區與昌都地區之間,既位于地理位置的過渡點,也是經濟文化交流的連接點;既處于“精品318旅游線路”和“大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圈”范圍內,同時也是游覽“米堆冰川”的必經之地。隨著兩大旅游線路和西藏高原生態旅游的持續升溫,以及米堆冰川景區交通通信條件的改善,其交通區位優勢愈見明顯。
1.2資源優勢波密縣擁有藏東南林區獨有的原始森林、眾多的雪山及冰川、四季如春的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是西藏地區不可多得的天然氧吧,正因為如此,波密被譽為“西藏的江南”。除生態環境優勢外,波密的冰川資源具有分布集中、數量眾多的特點,是全世界罕見的冰川群。米堆村植被良好,氧氣較為充足,適合開發森林和草甸徒步旅游或者騎馬旅游。在印度洋水汽的作用下,米堆村境內四處可見雄偉壯觀的雪山、冰川,其中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中國最美六大冰川之一的米堆冰川最為典型,該冰川常年雪光閃耀,景色神奇迷人,是西藏最主要的海洋型冰川之一,是我國具有代表性的現代季風型溫性冰川,也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冰川。加之村子靜謐和諧的田園風光,險峻陡峭的峽谷與平坦無垠的河谷,使米堆村到處都呈現出秀美、壯觀的景象。米堆村古老的傳說,獨特的生活習慣,美味的酥油茶,青稞酒,干牛、羊肉等,讓游客體驗不同的飲食習慣,給人以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原始享受。古樸的藏式民居,傳統的鍋莊舞、靴子舞、熱巴舞等民族舞蹈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民族飾品,讓你置身于世外桃源,感受濃厚而神秘的民族風情。
1.3環境優勢米堆村海拔不高、溫暖多雨,村子周圍除了肥沃的耕地就是茂密的森林。村子后的一座海撥大約為6385m的雪峰周圍,誕生了一個壯美的精靈———米堆冰川。正是由于這種復雜多變的地形和良好的氣候條件,使得米堆村植被良好,生物多樣性豐富,形成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的世外桃源,這為米堆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開發鄉村生態旅游資源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1.4政策優勢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國家加大了對西藏的投入,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優勢產業在全面規劃后發展迅猛。波密在廣東省援建工作的大力支持下,旅游事業發展拉開帷幕。廣東援建工作不僅為波密帶來了資金、項目和人才,也為波密旅游發展帶來了先進經驗、信息及社會網絡,還廣泛地通過政府關系、部門關系的運作,大力開展招商引資與組團觀光等工作,形成了推動波密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這些都將成為波密旅游發展的動力。在廣東省援建工作隊推動與縣政府高度重視下,波密縣的旅游業已經成功起步,2007年啟動了米堆冰川開發,開業首年接待國內外游客1萬余人。2008年西藏宏績事業有限公司就米堆冰川、松宗溫泉、古鄉湖等景區開發簽訂了正式合同在2010年1月18日至20日的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總書記提出使西藏成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和“做大做強做精特色旅游業”讓西藏旅游主管部門和從業人員備受鼓舞。中央為促進西藏的發展,進一步對西藏提出了一系列的特殊優惠政策,為西藏及四省藏區跨越式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國家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進一步為西藏波密縣旅游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十二五”226個項目,11個項目的國家投資全部到位,2012年計劃安排新開工項目68個,總投資115.2億元。主要包括拉薩至林芝鐵路、林芝機場改擴建偶工程等,隨著這些項目的建設和完工,西藏經濟社會發展迅速,特別是對旅游業帶動明顯。
2劣勢(Weaknesses)
2.1區位劣勢相對于區位優勢,米堆村的開發同樣面臨著地處波密和林芝邊緣的劣勢。波密縣是林芝地區的東大門,米堆村是波密縣的東門戶,遠離西藏旅游中心城市拉薩640km,在客源擴展上缺乏熱點旅游城市的帶動,游客停留、游賞和消費較少。
2.2米堆村的社會經濟發展程度不高米堆村經濟來源主要以務農為主,部分青年參與米堆冰川景區服務,發展程度不高,直接導致人力資源使用成本增加。
2.3旅游基礎設施條件差米堆村位于米堆冰川景區內,目前只有簡單的接待設施,無法適應米堆冰川景區發展,無法滿足游人的游賞需求,直接影響到游客對米堆冰川景區的滿意度。從而嚴重制約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
2.4旅游開發與人才培養滯后旅游開發與人才培養滯后,缺乏高素質的行業經營管理、專業技術、外語導游等人才、但由于縣域內在旅游教育培訓機構的建設和旅游專家儲備方面未能跟上旅游發展的需要,且在吸引外來人才上面也存在很大的難度,旅游人力資源培養能力不足,直接導致了旅游接待能力、產品種類和數量、基礎設施建設等的不足,嚴重影響規劃區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
2.5旅游產品開發建設速度緩慢,游客接待能力不足米堆村旅游接待能力與產品開發建設基礎薄弱,接待中高端游客的能力不足、容量受限等問題難以在短期內得到徹底扭轉。旅游產品開發還在協商之中,短期內難以形成本地產供銷一體化的旅游商品價值鏈,這也將影響旅游業綜合效益的實現。
2.6旅游品牌效應不夠波密縣旅游景點資源十分豐富,促使人們做出到波密縣旅游的理由很多,但是不夠系統,沒有主次,資金與資源沒有形成有效的合力,經營者品牌意識淡薄,開發中只重視生態旅游而忽視了民俗文化。米堆村作為其中的一個景觀節點,品牌形象還不夠突出,文化內涵挖掘不夠,在區內及區外眾多旅游景點中如何脫穎而出,別樹一幟,這是波密縣旅游形象應該考量的重大問題。
3機遇(Opportunities)
自2003年波密縣環保旅游局成立以來,波密縣的旅游發展工作已經得到了初步開展。波密縣通過舉辦民俗文化藝術節和地區相關節日,積極開展旅游宣傳與旅游促銷活動,提高了波密縣的旅游知名度,達到了以節促游、以游促商、宣傳波密、活躍經濟的效果。以上種種形式都為米堆村旅游發展提供了有利保障,廣東援建項目也為米堆村旅游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3.1入選中國最美冰川《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舉辦的“選美中國”系列活動中米堆冰川榮登“中國最美冰川”和“中國最美森林”之榜。此次活動極大地提高了米堆冰川的知名度,作為“中國最美冰川———米堆冰川”景區內的一個功能分區,米堆村獨特的藏東文化資源和獨具特色的自然風光,都為該區旅游規劃開發的進行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充分利用米堆村獨特資源,挖掘民俗風情文化內涵,借著景區發展的東風,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經濟、民俗經濟等特色經濟形態。
3.2國家西部大開發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影響下,國家及政府對當地的惠顧政策不斷加大,扶持工作也一直有序進行。波密縣現已實現“鄉鄉通郵、村村通郵”,鄉鎮通郵率達100%,村通郵率達95%。自實施“村村通工程”以來,米堆村現在已經實現通郵、通電和通移動信號。
3.3交通條件日益完善隨著青藏鐵路通車,林芝機場通航以來,西藏旅游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熱潮。近年來到西藏旅游的游客數量呈膨脹式的增加,雖然青藏鐵路對拉薩的直接拉動作用更明顯,但是必然會波及到包括波密在內的西藏各地旅游業發展。目前,林芝鐵路建設已經納入日程安排,這條鐵路建設完工后,對米堆村旅游事業的發展是千載難逢的機遇。
3.4民俗生態旅游的興起近年來,隨著生態旅游逐漸興起和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到環境優美,民俗獨特,神秘而原始的地方旅游,不僅可以盡情享受優美的自然風光,還可以感受當地神秘而獨特的民俗文化。米堆村茂密的原始森林、神秘的雪域冰川、美麗的318景觀大道、獨特的民俗氣息,對游客具有強有力的吸引,這些為米堆村旅游開拓新的市場創造了良好的機遇。
4威脅(Threats)
4.1區內和區外的相似旅游地的競爭加大受地理環境影響,大體相同的自然環境和民族成分,致使波密縣米堆村的生態旅游資源與林芝地區比鄰的各縣、西藏其他地區乃至云南、四川、青海、新疆等地的資源特色相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甚至某些資源特色不及其他地區,在這種情況下,客源市場成為各地競爭的交點,而處在中國地圖末端的林芝波密相對其他省區而言,客源距離較遠。
4.2旅游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波密自然資源在開發利用中,參與規劃開發的單位及個人極易受利益驅使,為使得經濟效益最大化,只考慮當前,不顧及長遠。開發過程中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盲目的開發,而這種過度開發或不當開發,必然會導致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從而使生態優勢喪失。急于發展的心態又往往容易加劇這種惡化,最終使波密的自然旅游資源優勢受到威脅。波密地處西藏低海拔地區,生態環境相對脆弱,如不及時進行統一規劃,加強保護和開發管理,必將影響到波密旅游長遠發展。
結束語
通過對米堆村的SWOT分析可知波密縣發展生態旅游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優勢,其中冰川資源優勢最為明顯,應重點開發,突出特色。與林芝其他縣相比波密生態旅游資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唯一性,有許多林芝之最,中國之最,這勢必形成了一股能夠持續起作用的推動力量,同時面臨的發展機遇也是大多競爭對手所不具備的,國家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撐,能夠對波密旅游產業發展起到實質性的推動作用。而波密旅游存在的劣勢則是暫時的,是與其目前所具備的發展條件和發展階段相聯系的,采用科學合理的辦法把波密生態旅游資源加以整合,堅持可持續開發旅游資源的同時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逐漸將波密縣的生態旅游打造成一個突出的亮點。劣勢隨著波密旅游發展的逐步深入會逐漸減弱,面臨的威脅也可以通過自身努力予以克服。因此,總的來說,波密旅游發展的積極推動作用大于消極阻礙作用,機遇大于挑戰,只要政府高度重視,科學規劃,合理開發,波密生態旅游業發展前景十分可觀。
作者:吳金岷焦紅單位:東北林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