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州域人口普查問題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彭德喬作者單位:中共黔東南州委黨校
人口性別結構不斷優化,但實現人口性別結構正常化仍然任重道遠
根據“六普”數據,全州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1821262人,占52.33%,女性人口為1659364人,占47.67%。總人口性別比由“五普”的112.46下降為109.76。可見,黔東南州人口性別結構正處于逐漸優化的趨勢,全州2003年以來對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的綜合治理措施發揮了實際作用,出生性別比攀升勢頭得到有效遏制。但應該看到,總人口性別比仍然高于國際公認的107的正常值域上限2.76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同期水平2.87,高于全省同期水平的4.56。黔東南州總性別比偏高主要由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導致,在年齡性別金字塔中,出生性別比偏高意味著男性所在的左半部分寬于右半部分,它對總人口性別的影響通過低年齡組向高年齡組人口逐年遞推,使得整個人口金字塔變得不均衡。黔東南州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的積累時間長,失調程度嚴重。早在1981年“三普”時,全州出生人口性別比就達到107.32,開始超過國際公認的102-107標準正常值范圍;1990年“四普”時達到123.1,2000年“五普”時增長到125.23,2005年1%抽樣數據顯示高達134.06。目前為止,失調時間積累近30年,失調程度遠高于全省、全國各期水平。要實現總人口性別比尤其是出生性別比的正常化仍然任重道遠。性別比的不均衡將在一定時期后對婚姻、家庭的形態和結構產生較大影響,進而影響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這一問題在未來一段時期內都應高度重視,一方面需進一步加大“兩非”等直接性別選擇行為的打擊力度,實現人口性別結構正常化;另一方面是進一步強化利益導向措施,通過“獎勵扶助”、“關愛女孩”等活動,進一步優化女孩生存發展的經濟、社會、文化、制度政策環境,才能從根本上扭轉人口性別失衡的趨勢。
人口老齡化進一步加快,社會撫養負擔加重,“人口紅利”開始削減
“六普”數據顯示,黔東南州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865119人,占24.86%;15-64歲人口為2271506人,占65.26%;65歲及以上人口為344002人,占9.88%。同“五普”相比,0-14歲人口比重下降4.99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比重上升1.32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3.65個百分點。兒童少年人口比重繼續下降、勞動年齡人口及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反映了全州人口年齡結構進一步老化,人口年齡金字塔形狀正向“寶塔形”轉變。這種變化的后果至少有三個面:
第一,社會撫養負擔加重。社會撫養系數是非勞動年齡人口數與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值。貴州省是我國人口撫養負擔最重的省份,“六普”時社會撫養系數為51.04%,比全國同期的33.16%高17.88個百分點,而黔東南州社會撫養系數高達53.23%,高于全省2.19個百分點,高于全國20.07個百分點。較高的社會撫養負擔使得非勞動年齡人口將消費掉更多勞動年齡人口創造的勞動產品,造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負擔。
第二,“人口紅利”開始削減。“人口紅利”是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比較低,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通常,社會撫養系數小于或等于50%,可稱為人口紅利期。“六普”時,黔東南州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也由2000年的2458299人降為2010年的2271506人,減少約186793人。如果將向外遷移的90余萬的青壯年勞動力人口加入社會撫養比的分母,社會撫養系數還在50%以下,即黔東南州還處于人口紅利期。但是,可以明顯感到,黔東南州“人口紅利”已呈消減趨勢,同時,由于人口大量向外流動,“人口紅利”正發生著地區轉移。
第三,老年人口比重及絕對量均呈上升趨勢。根據聯合國標準,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占7%以上為老年型人口。黔東南州老年人口比重達到9.88%,高于老年型人口7%的界限2.88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同期的8.87%約1.01個百分點,高于全省同期的8.57%約1.31個百分點,顯然黔東南州已步入人口老年型社會,且老齡化程度高于全國和全省。由于人均壽命的延長,老年系數的上升也意味著老年人口絕對量的增長,黔東南州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由2000年的239524人增長到2010年的344002人,十年增長104478人。眾所周知,黔東南州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實力薄弱,在這種情況下迎來人口老化,其壓力可想而知。因此,要在“人口紅利期”消失前盡可能多地開發利用,以應對逐漸加重的社會撫養負擔和加速到來的人口老化問題。需進一步加強人力資源的投資和開發,通過工業化和城鎮化促進勞動力人口的充分就業和就近就業,扭轉“人口紅利”地區轉移的趨勢。應從戰略的高度來研究、安排應對人口老化問題,加強老年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和完善,擴大城鎮社會養老保險的覆蓋面,推廣和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加強老年福利、老年醫療、老年設施、老年照料等工作的建設。
人口科學文化素質顯著提高,人力資源開發投資尚須加強
“六普”顯示,在全州常住人口中,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為4256人,高中7049人,初中28303人,小學41662人。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文盲半文盲人口為306064人,文盲率為8.79%。同“五普”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增加3275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增加168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增加8621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減少4385人,文盲人口減少147055人,文盲率下降2.99個百分點。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變化,反映了十年來全州“普九”教育、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以及掃除青壯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是,與貴州同期水平比較還有差距,和全國相比差距更加明顯。10萬人中具有大學學歷人口比全省少1036人,比全國少4674人,僅占全省的80.42%、全國的47.66%,而10萬人中小學學歷人口比全省高2289人,比全國高14883人。黔東南州文盲率高于全國4.71個百分點,文盲率幾乎是全國的兩倍。為實現黔東南州教育事業的根本性突破,促進黔東南州人口文化素質的大幅度提高,需進一步解放思想,廣開辦學渠道,擴大各種教育投資來源,大力啟動社會力量舉辦非義務教育乃至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加速教育事業的發展。在財政教育投資乏力的情況下,在盡力發展普通高等教育的同時,大力發展各種形式的成人教育,以充分利用師資和教育設備等資源,將社會閑散資金引導到教育投資上來,彌補教育經費的不足,使在職人員得到進修提高、增進知識的機會。
城鎮化進程加快,但總體水平偏低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構成了該國或該地區的城鎮化水平。十年來,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大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黔東南州城鎮化水平有了進一步發展。在全州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905659人,占26.02%;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2574967人,占73.98%。同“五普”相比,城鎮人口增加215134人,鄉村人口減少579205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8.06個百分點。“五普”時,黔東南州城鎮化率比貴州低18.26個百分點,比全國低28.26個百分點;“六普”時,比全省的33.81%低7.79個百分點,比全國的49.68%低23.66個百分點,說明十年內黔東南州城市化率與全國、全省的差距在縮小,城市化進程速度在10年間正在加快。但是應該看到,黔東南州城鎮化水平相當低,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稱,而且存在城鎮化區域不均衡,城鎮數量偏少、規模偏小,城鎮公共服務水平落后等問題。受行政管理體制、戶籍管理體制以及思維觀念等方面的影響,從20世紀60年代初至90年代初近30年的時間里,全州非農業人口比重始終徘徊在10%以內,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的轉化速度緩慢,進入90年代城鎮化進程有所加快,但基礎仍十分薄弱。
黔東南州城市化目前迎來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整個“十二五”時期,“工業強州”、“城鎮帶州”都將作為發展的主戰略,應把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有機結合起來,以新型工業化支撐城鎮化,以適度超前的城鎮化帶動工業化,努力發揮城鎮規劃和成長發展的聯動效應。應摒棄計劃體制的思維方式,為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轉化和轉移創造機會,并通過提高公共服務的覆蓋面和水平,賦予其真正平等的“市民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