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人口老齡化趨勢中文化館作為探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據全國老齡委研究報告稱:21世紀是全球人口老齡化的世紀。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已陸續邁入了老齡社會,很多的發展中國家也正在或即將邁入老齡社會。從1999年起,我國也已經正式邁入了老齡社會,成為較早邁入老齡社會的發展中國家。作為人口大國的中國,自然而然地也成為了世界上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老齡人口約占全球老齡人口總量的20%。整個21世紀,都將是我國老齡社會的發展階段。根據《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我國在21世紀的人口老齡化分為三個發展階段。一是從2000年到2020年,是我國人口快速老齡化的主要成長階段。在這一階段,人口老齡化進程將明顯加快,我國老齡人口平均每年將增加約600萬人,年均增長速度達3.28%,將遠遠超過新增人口年均0.66%的增長速度,是新增人口年均增長速度的5倍。到2020年,我國老齡人口總量將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7.17%,其中,80歲及其以上的老齡人口將達到0.3億人,占老齡人口的12.37%,人口老齡化趨勢將逐步顯現。二是從2021年到2050年,是我國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加速成長階段。隨著1962年到1970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二個人口生育高峰”人群逐步進入老齡,我國老齡人口數量將呈現出加速增長的態勢,平均每年增加的老齡人口將達到620萬人。同時,由于我國人口總量從此將逐漸實現零增長并開始邁入負增長時期,人口老齡化程度將進一步加劇。到2023年,我國老齡人口數量將達到2.7億人,與同期的0-14歲少兒人口數量相當。到2050年,我國老齡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老齡化水平將達到30%以上,其中,80歲及其以上老齡人口將接近1億人,占老齡人口的21.78%,人口老齡化趨勢將突出地顯現出來。三是從2051年到2100年,是我國人口老齡化社會的穩定重度老齡化階段。2051年,中國老齡人口的總量規模將達到頂峰,老齡人口數量將達到4.37億人,約為同期0-14歲少兒人口數量的2倍。在這一階段,我國老齡人口總量將恒定于3-4億人之間,老齡化水平將基本維持在31%左右。其中,80歲及其以上的高齡老人占老齡人口的比重將保持在25-30%之間,進入一個穩定的人口重度老齡化的平臺期,人口老齡化將成為這一階段的社會常態。筆者所在的四川省遂寧市也與全國一樣,人口老齡化趨勢十分明顯:2010年,遂寧老齡人口為55.98萬人,老齡化水平為17.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整個21世紀,遂寧市也將和全國一樣,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成長期、加速期和成熟期三個階段。伴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速,一些與人口老齡化相關的社會現象隨之呈現在人們面前:城市老齡人自發組建的文藝、健身等團隊大量涌現;廣場舞似乎一夜之間遍布全國各個城市的大小廣場;城市公園、小區休閑區域到處都是自娛自樂的老齡群體;老年大學的學生一下子變得多了起來;參加文化館群體活動的老齡隊伍不斷增加、日趨活躍……中國廣場舞大媽現象、晨練人群與上班族擠公交現象、老年人摔倒扶不扶問題、留守老人生病家中無人問津等社會現象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報刊頭條,成為社會和網絡熱議的焦點。這些現象和問題的出現,究其原因,其實是在老齡社會到來之初,由于我國各級政府的政策引導措施準備不夠充分,各地城鄉應對人口老齡化新建設的休閑娛樂硬件設施嚴重不足,各地針對老齡群體的社會服務體系跟不上老齡化的發展趨勢等造成的。當然,這也與老齡人口自身的社會需求、心理滿足和整個社會對適應老齡化社會缺乏應有的心理準備密切相關。亡羊補牢,為時不晚。作為政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文化館,如何針對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中的這些社會現象和問題,在正在到來的老齡社會中沉著應對、有所作為,是每個文化館工作者應當認真思考的新的緊迫課題。
二、文化需求是老齡人口的主要需求之一
根據全國老齡委取樣數據調查顯示結果,全國老齡委結合當今社會科學中的比較研究方法,重點對老齡人心理需求中的交往需求、生理需求、認同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四個方面進行了科學的比較分析。研究結果顯示:老齡人在以上四個方面的需求各不相同,其需求由高至低排序為:生理需求、交往需求、自我實現需求、認同需求。由此可見,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交往需求是老齡群體的兩大主要需求。第一項需求,主要是老齡人根據身體狀況的差異,有生活上需要被照顧或有需要進行身體鍛煉的需求,需要通過健全社會養老體系來解決。第二項需求,主要是老齡人根據自身興趣愛好的差異,與志趣相投的群體相互交流,其現象表現為文化交流,其實質是滿足老齡人人際交往的需求。這一需求,則需要我們每一個文化工作者在不斷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予以認真思考。在《人民日報》2010年刊發的一篇《“有權不用,過期作廢”新解》的文章中,作者永春談到了這樣一個社會現象: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離退休領導同志,不論他們過去居于什么重要崗位、擔任什么領導職務、從事什么特殊工作,退休以后卻大都不約而同地投身于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之中,有的熱衷篆刻書法,有的潛心攝影繪畫,有的喜歡吹拉彈唱,不一而足,豐富多彩。而且這些離退休老同志還把過去工作中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帶到了離退休生活之中,愛一行、干一行、專一行。不少離退休老同志重拾過去青年時期的文藝夢,將業余愛好作為離退休后的人生追求,有的甚至成為了文藝領域中的行家里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特色,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作者把這種離退休下來的領導干部紛紛進入文化隊伍行列的現象,稱之為“老來歸隊”。這種“老來歸隊”的文化現象,正是老齡群體需求中希望能夠在得到身體鍛煉、交往需求中尋求文化交流的具體體現。目前城市的老齡群體大致可分為三大類:一是離退休老齡群體,即各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到齡退休后形成的老齡群體;二是隨子女進城居住群體,即子女在城市工作,隨子女從農村進入城市,并長期居住下來的老齡群體;三是其他類老齡群體,主要包括企業改制后提前退休人員、個體民營企業經營者隨著年齡增長不再從事經營活動的人員、客居他鄉而后老齡返鄉的人員等老齡群體。這三大類老齡群體都有著一些共同的特點:
1.生活有基本保障。不論哪一類老齡群體,隨著我國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的推進,他們在經濟方面都有穩定的基本生活保障,都可以滿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也可以說是衣食基本無憂。
2.身體健康是基本追求。他們更加注重身體的鍛煉,常常把保持身體健康戲稱為“老來掙錢”,即身體健康領取退休金是“掙錢”,身體健康不進醫院也是變相“掙錢”。保持身體健康一來可以延年益壽,保持活力,提高生活質量;二來可以自立生活,減輕子女照顧老人的負擔。
3.社會交往中獲得樂趣。很多人在青少年時期都有著某個文化夢,成年后往往因為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放棄。一身輕松的老齡生活,讓老齡的人們在毫無壓力的生活中重拾過去的文化夢想,再次投入到自己曾經的文化夢想中,使他們樂此不疲。在與有著共同興趣愛好的老齡人的交流交往中,他們既可以滿足與人交往的需要,又能獲得一定程度的重溫夢想、實現自我價值的心理滿足。老齡群體的以上三個特點,直接或間接地成為了中國廣場舞大媽等社會現象的主要動因。作為文化館,我們不能在廣場舞大媽現象上去做無畏的爭論,而應當看清現象背后的本質,思考如何因勢利導,如何針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實需要,發揮文化館的功能和作用,更好地滿足老齡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之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一股不可忽視的有生力量。
三、文化館在文化養老中應當大有作為
針對我國在21世紀人口老齡化趨勢突出的新情況、新問題,文化館應當主動作為,充分發揮文化館在組織群眾文化活動中的龍頭引領作用,以滿足老齡群體的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立足點,搭建各類服務和活動平臺,開展有針對性的公共文化服務,搶先占領規模不斷壯大的老齡群體文化服務的至高點,使老齡群體成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參與者。工作思路上,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和黨的十八大已有明確指引和要求。在工作方式上,要“積極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動平臺”。在具體方法上,要“依托重大節慶和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組織開展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文化活動。同時,要“支持群眾依法興辦文化團體”,培育多種文化載體和文化樣式,讓蘊藏于人民心中的文化創造活力得到充分發揮。最終實現“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工作目標。根據上述精神,筆者認為文化館在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中,應當順勢而為,主動針對老齡人群體,開展文化養老服務。筆者認為,可重點考慮做好以下五個服務平臺的搭建工作。
(一)搭建好文化輔導平臺
雖然老齡群體進入休閑生活之后有回歸文化的情結,但是過去的文化愛好畢竟早已生疏,縱然是重拾興趣愛好,也希望能在專業人員的輔導和培訓之下,經過自身的勤學苦練,能夠回到準專業級或娛樂級的社會群體之中,博得老齡朋友們的一番贊嘆,獲得老齡生活中自我價值的再現,從而獲得被社會需要的心理滿足感。因此,文化館應當搭建多個專業(琴棋書畫、唱歌跳舞、插花手工、體育健身等)、多種方式(沙龍、講座、筆會、培訓等)、多種渠道的文化輔導和培訓平臺,采取專業輔導與互教互學的自我輔導相結合的方式,使老齡群體可以學有其所,學有所獲。這樣,既可以滿足老齡人的心理需要,又可以通過多個專業的輔導,實現老齡群體在文化藝術愛好上的人員分流,較好地避免“廣場舞擾民”的種種不快,抑或是因較大社會群體從事單一活動而造成的各類社會資源不足的問題。
(二)搭建好團隊建設平臺
交往交流的需要是老齡群體的重要需求之一,文化館應當利用自身組建業余文藝團隊的優勢,搭建好團隊建設的平臺。支持老齡群體興辦各類文化團體,指導他們開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使參與這些文化團體的老齡群體既能自娛自樂,又能參與社會公益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搭建文藝團隊建設平臺,可以有文化館館辦團隊、指導團隊和輔導團隊等多個層次,使老齡群體的各類不同層次的文化藝術愛好者,較好地在團隊活動中實現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
(三)搭建好文化活動平臺
經過多年的努力,各地文化館都建立了有著自身特點的面向老齡群體的群眾文化活動品牌,筆者所在地也有“幸福家園”社區文藝展演、“幸福家園”廣場舞大賽、“快樂老人”才藝大賽等針對老齡群體的品牌文化活動,每年都吸引了眾多的老齡群體參與。筆者認為,在搭建此類公益性文化活動平臺時,要重點考慮結合當地重大節慶活動傳統,充分挖掘當地民族民間文化資源,使活動品牌能夠與地方傳統文化有機結合,扎根群眾,使廣大群眾更加樂于參與、便于參與和主動參與。
(四)搭建好志愿服務平臺
老齡群體中的文化志愿者,特別是低年齡段的文化志愿者,他們時間充裕,不計報酬,熱心公益,是文化志愿服務的生力軍,這也是老齡群體自我價值實現的重要途經之一。文化館要主動搭建好文化志愿服務平臺,根據老齡群體的文化特長和他們的熱情要求,搭建好各類文化志愿服務平臺,讓眾多的老齡文化志愿者參與到更加廣泛的文化志愿服務中,用他們的文化藝術特長和人生經歷,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傳播者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五)搭建好自我管理平臺
在當今的老齡文化現象中,備受社會廣泛關注和爭議的“廣場舞大媽現象”是中國社會特有的一種群體文化現象。這既是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中符合中國社會學特點的必然文化現象,也是老齡文化活動亟待規范、引導的信號。筆者所在地的文化管理部門主動協調城市管理部門,對參與廣場文化活動的群眾文藝團隊實施免費備案登記制度和優秀文藝團隊評選制度。實施以來,既有效解決了廣場文化隊伍占用道路、無序爭搶場地、噪音擾民等問題,又使廣場文藝團隊在自我管理中不斷進步、不斷提高,成為了城市文明的倡導者和引領者。
作者:張強 單位:四川省遂寧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