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營銷體系構建下的農產品營銷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農產品營銷是實現農產品價值的重要手段
農產品的銷售一直是農產品生產經營活動中的重要環節,在過去計劃經濟年代,農產品的銷售任務是由政府統一組織的,農業生產者無需考慮農產品銷售問題,隨著改革開放,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生產經營活動逐漸由市場來決定,市場的功能越來越重要了,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市場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交換功能、商品價值實現功能、市場調節功能、市場信息功能、市場刺激功能等,其中商品價值實現功能是:在場經濟條件下,商品價值要靠市場來實現。當農產品經營者把產品出售后,所得貨幣能夠補償生產過程中消耗的物質和勞動,則產品價值得到了體現,反之,則產品的價值不能或不能完全實現。因此,市場的功能決定了農產品的生產是由市場決定的,農產品的價值實現也是由市場決定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產品是不可能自動達到消費者手中,需要通過營銷的手段才能實現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者的轉移,才能實現農產品的價值。通過營銷手段能解決經營者的經營目標市場,發現和了解農產品消費需求是什么,指導生產決策,并開拓市場。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生產經營者在尊重市場經濟規律的前提下,通過營銷手段,才能使農產品的價值實現,同時也提高了經營者的經營收入。
二、農產品營銷的效果實現難度較大
農產品與其他產品(如:日用品、電子產品、食品等)相比,營銷手段的應用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其難度更大,這是因為農產品本身有其自身的特點:一是農產品的生物和自然性特點。農產品大多是生物性的自然產品(蔬菜、水果、鮮肉、牛奶等)具有鮮活性、易腐性。保存不易,農產品一旦失去其鮮活性,其價值就會大打折扣。同時有些農產品體積大,單位重量的價值較低。二是農產品的供給季節性性強,短期總供給缺乏彈性。許多農產品特別是鮮活農產品的供給在時間上具有季節性而且生產周期長。由于農產品生產是生物生產過程,農業的投入要素相對固定,從而造成農產品的供給缺乏彈性。三是農產品的需求大量性、連續性、多樣性。農產品是人們日常的基本生活品,具有普遍性和大量性,同時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農產品的需求又出現不同的偏好,農產品的需求又會呈現多樣性的特點。再加上人們對每日所需的蛋白和熱量基本不變,農產品的需求彈性較小。四是大宗農產品品種營銷的相對穩定性。農產品生產多具有生命的動物和植物的生產,其品種的改變和更新需要較長的時間,因而農產品在經營品種上具有相對穩定性,在一定的時間里,人們消費的農產品是相對穩定的。五是政府宏觀政策的調控。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產品是有關國計民生的重要產品,農業經營者抵御市場風險能力的有限性,所以政府要采取相關的政策來扶持和調節農業生產和經營。由于農產品生產經營上的這些特點,就帶來農產品銷售中的難度增加。農產品不易保存、銷售的時間相對較短、農產品品質會逐的漸下降,同時農產品生產中的品質和產量很難控制,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還要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所以,對于農產品的營銷與其他產品相比(如:日用品、電子產品、食品等)其涉及的內容要更多、要求更高、農產品營銷體系內容更大。
三、農產品營銷系統構建思考
(1)以農戶和個體經營戶為營銷主體,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作為農產品的營銷主體,無論是生產領域,還是流通領域,或是農產品生產經營組織,其走向完善和成熟的標志就是規模化、組織化、企業化和一體化。這也是營銷主體為節約交易費用,增強在交易和競爭中有利地位的必然選擇。
(2)農產品批發市場數量龐大,但平均交易規模小,檔次不高,功能不完善。從90年代起,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較快,但單個市場的平均交易規模小,許多批發市場配套設施建設落后,檔次不高,還停留在出租鋪面的簡單物業管理模式上,批發市場在價格發現、輻射能力、信息服務、物流服務、檢驗檢測等功能方面較薄弱。
(3)農產品的銷售終端以農貿市場為主,農產品目前主要是通過傳統的農貿市場進行銷售,連鎖店和超市銷售農產品比例還較小。
(4)農產品傳統交易方式為主,現代營銷手段不多。目前農產品銷售方式主要表現為現貨交易,人貨同行,農產品堆放在市場吆喝展賣,結算通過現金收付,而通過批發市場達成遠期契約交易以及采取拍賣交易、信用交易、委托交易、網上交易等現代化交易方式還較少。
2.主要發達國家的農產品營銷體系啟示
(1)以日本和韓國為代表的東亞模式。這兩個國家都面臨小生產和大市場流通的矛盾。為了解決農產品流通難的問題,滿足城市居民的消費需要,在市場和政府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具有一定特色的農產品營銷體系。一是分銷渠道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主導。二是交易方式以拍賣交易和競標交易為主。三是農民合作組織在農產品營銷中扮演重要角色。四是農產品標準化程度高,注重進行分級、加工、包裝以及冷藏冷凍處理。五是農產品營銷過程的信息化程度高。六是有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規和市場監控機制操作保障。
(2)以美國和加拿大為代表的北美模式。其農產品營銷體系具體特點是:一是市場體系相對簡化,流通渠道縮短,批發市場的地位不突出。二是發達的期貨市場對于農產品市場穩定、調節和促進作用顯著。三是農產品營銷組織形式多,合作社的營銷職能突出。四是營銷服務和物流系統非常完善。五是采用現代營銷手段開展農產品促銷活動。六是開拓海外農產品市場的出口促銷支持力度大。
(3)以法國和荷蘭為代表的歐盟模式。以法國和荷蘭為代表的歐洲各國的農產品營銷體系有以下特點。一是發達的農業合作組織。二是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核心的農產品流通體系。三是獨具特色的拍賣交易方式。四是完善的物流基礎設施。
3.農產品營銷體系構建分析通過前面的分析,要想實現農產品的營銷目的(實現農產品價值),達到農產品營銷營銷的效果(生產者、消費者、社會效益的統一),必須在農產品營銷體系構建上重新進行定位,應在三個層次上達到統一。
(1)農產品生產經營者自身因素方面農產品營銷的主要承擔者是農產品生產和經營者自身,在當前的市場競爭環境下,農產品銷售是關系到經營者切身利益,要把營銷工作放在經營活動中重要地位,農產品營銷工作又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營銷工作要放在戰略的角度去認識,農產品生產和銷售相比,銷售更重要,但農產品銷售不是傳統意義是的內容和理解,而要從市場營銷的角度、消費者的角度、市場的角度去認識。作為農產品經營者營銷活動要從認識上突破,理念上更新才能做好營銷工作,才能使農產品生產實現價值。農產品營銷認識上突破是指營銷的內容是全方位的。農產品生產中,營銷工作不僅只存在于產后的銷售中,在產前和產中同樣存在著與產后的營銷工作有關的內容。也就是說農產品銷售是最后一環,但它與前期的工作有關聯的,前期的工作沒有做好,后面的銷售就有困難,所以營銷工作是貫穿于生產活動的全過程。我們必須要從以下幾方面去認識營銷工作。一是產前的信息收集和市場調研。即開展市場調研工作,收集有關的市場信息,并進行整理和分析,這就是需要有專門的人員、通過什么手段獲取信息,為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等工作提供參考。二是組織生產和加工過程中的“產品”整體概念的認識。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不能簡單的就產品本身的生產而生產,在生產時就要考慮到將來是否能賣得出去?因此對產品的認識要整體化,其內容包括:優良品種的引進和培育問題,品牌經營問題,品質與質量問題,安全衛生問題,包裝問題等。這些都要在經營中加以考慮。三是價格策略。價格策略就是指農產品進入市場最后的定價問題,以及價格調整問題。農產品的價格,一方面是經營者獲利方式,另一方面是消費者選購產品所考慮的主要因素之一,什么時候?什么季節?在什么地方采取什么價格水平?其中有許多技巧,需要農業生產經營者認真的研究。四是分銷渠道的分析。分銷渠道就是農產品如何進入市場?采取什么方式進入市場?具體地說就是農產品如何從生產者到達消費者手中所經過的路徑。如:自己找客戶銷售還是銷售給中間商,以及農產品在銷售過程中的運輸問題等。五是推廣與促銷策劃。農產品也需要推廣和促銷,通過推廣和促銷,使農產品等有關的信息傳遞給用戶和消費者,使其產生購買欲望。如何針對不同的農產品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推廣和促銷手段,需要進行分析和籌劃。農產品營銷理念上更新是指農產品營銷不僅要關注具體的營銷內容,而且要有市場競爭意識的理念。服務意識理念。品牌化意識和創新意識。如果把這些理念融入到具體的營銷活動,能使農產品營銷取得一定的效果。
(2)農產品營銷社會化服務系統建立和完善方面農產品消費特點之一是保持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的鮮活性和品質的新鮮,要求農產品在銷售環節上時間要越短越好,在過去,農產品產地和消費者之間很近,基本可以做到提供新鮮的農產品,隨著農業生產規模的擴大,消費者的要求提高,產地和消費的分離越來越遠和分散。如何做到盡快把新鮮的農產品轉移到用戶手中,其難度越來越大,這其中就包括農產品的收購、運輸、存儲、配送、加工、信息處理等一系列環節,在現代社會中它又是保證農產品銷售不可缺少的內容。而這些環節無論從資金的投入、專業人員、技術等要農產品生產經營者自己去解決是相當困難的,甚至又無法做到的,這將會很大程度上影響農產品銷售。這些配套的措施需要整個社會來共同加以解決,即,要形成完備的農產品銷售社會化服務體系,使農產品生產出來后,通過經營者自身的努力和完備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配合,最終使農產品有效地到達目的地。
(3)農產品生產和銷售政府支持方面農業是個弱勢行業,農產品又是人們日常生活必需食物的來源,農產品生產和銷售要達到理想的效果離不開政府的支持,目前我們的農產品生產規模還較小,技術還較落后,農業的抗風性能力較弱。一方面是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不斷地增加和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在滿足程度上還不穩定,因此,農產品要滿足整個社會的需要,政府的支持是重要的保證,政府的支持可以在以下幾方面要加強。一是農業生產技術及應用方面,二是農產品的品牌推廣方面。三是農業產業化方面。四是農產品的標準化方面。五是資金和補貼方面等。
作者:徐國強單位: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