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環境藝術與精神生態問題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環境藝術設計需體現出文化精神的生態化要求,故而設計師在設計的時候要考慮如何讓環境與生態和諧共贏。由于我國文化范圍廣,內容豐富,如果能結合古典文化理念,能更好地創造出適應時展并保有原文化的提升藝術。
關鍵詞:環境藝術;精神生態;問題探討
伴隨社會發展,工業文明程度日益加大,人們的生活變得更為便捷,這也帶來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故而人們心理、生理、心態方面都處于敏感變化時期,甚至很多方面出現嚴重的生態失衡。為了解決當前出現的問題,需開展環境藝術設計,并將生態設計看成設計的基礎,設計過程中融合文化內容,最終達到藝術設計生態化的要求。
一、環境藝術設計中融合精神生態的意義
(一)環境藝術設計的要求
現代化建筑風格中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封閉的鋼筋建筑雖然符合現代化要求,但是人們隔離自然環境,在鋼筋或建材營造的“偽森林”環境內生存,缺失與自然對話的機會,人們總是在鋼筋水泥內做著對自然單項的告白,說著我喜歡自然,想要感受自然,想要生活在自然的環境中,但實際感受到的日光均是透過窗戶上玻璃獲得的,不能真正地呼吸日然的空氣和感受陽光的照射,甚至在恒溫空調中都已失去對“春夏秋冬”的感悟。外在生活場景中人們需面對刺目的廣告色彩,部分廣告商為了讓自己的廣告更為醒目,選用濃烈的對比色讓色彩的光感度更好,但是這在無形中破壞原本的城市或者日然顏色,繁忙的人們更難看見清新的顏色平復內心的生活和工作壓力。
同時商業中心繁忙和嘈雜的人群,讓人的心情更不能平靜,人們每天為了生活勞碌和奔波,在“物”的豐收中讓“心”逐漸迷失。其實當前出現危機的誘因一方面不是外在環境中充斥著的浮躁因素;另一方面是人的內在精神危機,對物質的極速追求,每天忙碌地對著電腦和手機,收發郵件聯系業務,沒有真正地空余出時間看看生活的環境,看看藍天、看看大地、看看小區里面嬉笑的孩子,每天用賺來的金錢將自己包裹在鋼筋水泥中,現代化冰冷的建筑內唯一的綠色植物是裝飾的觀賞植物。人們目前生活的環境是人們自己創造的環境,這種環境已經越來越背離日然城市環境,人與人間的關系變得日益疏離,人與人的內心世界也日益疏離。環境藝術設計主要歸屬于藝術范疇內,發展中要求精神主題在藝術主體之上而存在,即說明環境藝術設計可調節人的精神世界,通過不同的設計改變人的心境,故而設計時可以從文化精神方面考慮設計出發點,考慮人們當前的精神需求,重新審視環境對人的影響作用,摒棄設計理念中哪些現代化的構想,通過自然元素的融入,讓人們重新接觸自然、感悟自然。
(二)環境藝術的出發和歸屬地
若必須從環境設計角度考慮生態失衡,那么唯有探究人類設計的目的所在,設計時我們是為了設計而設計,其實設計的本質是在不改變外在形態的基礎上,做小的變動讓整體呈現效果最佳,但是現在設計顯然沒有遵循這一原則,而是將原有的內容全部摒棄,開始新的創造。就如同北京老城區設計是將原有的建筑元素全部拆除,現代化的建筑藝術融入到北京中,失去北京原有的“京腔京味”。出現這一現狀的原因是,我們沒有真正地從根本上考慮“文化精神生態化”這一設計訴求。故而在快速發展中,出現各類問題接連出現。其實設計是讓自然與人文相和諧,但是現代的設計更看重效率和速度,忽略設計的主體性,即人們通過設計可以更好地欣賞自然,或者從全新的視角欣賞自然,但是現代設計更是將成型的設計元素堆砌在一起,看似很時尚,但是沒有太多的人文內容,有的是時尚的浮夸,因而失去設計的過程,不能把握好不同因素之間的平衡關系,特別是不能掌控好自然、生態、綠色、人文和個性的統一和諧。文化生活的生態核心是平衡,更追求詩意生活,生活中不僅有物質更要有精神,現代人更追求復古理念,主要是復古物件中的東西雖然不能滿足現代設計的便捷,但是可以在操作中體會到生活的樂趣。例如中國的茶道,現在雖然有茶包可以快速喝到茶,但人們仍愿意在閑暇之余靜靜地享受整個泡茶的過程,體會到“浮生若茶”之感。人作為環境藝術設計的主要操作者,因而設計時需要秉承精神美和物質美這兩項,故而文化藝術不僅將成為環境藝術的主要出發點,更要將其看成主要歸屬點。人在設計時借助精神理念,融合更多的人文警示,逐步將物質設計轉化到精神層面,進而能滿足不同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并能在情感溝通中形成新的審美認識,進而滿足物質平衡。
二、當代文化精神與藝術設計的聯系
(一)時代聯系社會
現代化的社會發展,讓人們的生活有了巨大變化,目前個人的心理感受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關注點,社會更重視人文主義情懷的發展內容。在此大背景下,環境設計的藝術性將面臨更高要求,西方的文化以及思想的融入,讓設計師有更多可借鑒元素,設計師為讓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相融合,需在了解東方文化的前提下融合西方的設計理念,并在設計過程中將人的心靈感受放到首位。例如在房屋格局設計中,西方人通常將主臥與客廳分開,考慮因素是西方人希望有自己的獨立空間,所以會客廳多單獨陳設,即使房間整體格局較小也會割出會客空間,中國人則習慣熱鬧,因而可以在房間原有格局上設計出大面積的會客區域,便于會客以及家庭聚會,這種設計秉承中西理念,并結合中國人的習慣,故而更容易獲得認可。在環境藝術設計的過程中,由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到的重視逐年提升,故而在經歷經濟全球化沖擊以后,中國的傳統文化仍保持著常年屹立不倒的態勢,由此獲悉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也能認識到環境設計的同時,文件警示是設計的核心部分,也是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
(二)簡單富有禪意研究
現代化設計理念獲悉,簡答是現代人追求的重要因素,現代化的家庭裝修中更需要通過簡單體現室內的整潔和清晰,讓人有一種放松的感覺。特別是在環境藝術以及室內設計等領域內,極簡主義更為盛行,我國受到傳統中國文化影響,所以更喜愛“禪宗”的美學思想,受此思想影響,將“無即是有,一即是多”看成設計的理念,這也是某個極簡主義思想,融合極簡和禪意,讓環境設計更有藝術氣息。
(三)自然與人文統一
我國無論是古代的園林設計,還是皇家的宮殿設計,設計師都秉承一點,即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目前環境設計是設計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也需秉承這一理念,在設計的同時融合自然生態的綠色景觀設計思想,讓設計更為清新。設計初期需要了解當地的自然環境,將自然環境看成是設計活動的基礎要素,其他的各類要素都要圍繞此要素開展。這樣設計出的作品,才能“原汁原味”保有原有理念,加入新的創新思想,既能看到原來的影子,又能有新的想法融入其中。就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的設計為例,設計上為體現中華文明,將主道設計成龍的形象,大道沿用原本的道路,兩邊通過綠色植物做出造型,這樣不僅體現出中華文明,并且不影響道路交通運行,進而起到平衡城市生態的作用,讓人與自然真正地和諧發展。
三、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文化生態化
(一)文化精神生態化、設計藝術化兩者的關系
環境藝術如果能夠融合精神生態化,那么審美價值將會提升較大,并且兩者的融合也是藝術化的最終追求,人們通過觀看藝術獲得對生活或者對人生的啟迪,便是藝術創作的最終目的,藝術首先是外在的美,然后是內在的精神內容,兩者的完美融合能夠讓藝術環境設計更有文化內涵。環境藝術設計一方面需要滿足美化城市環境的要求,另外一方面是為城市中生活的人們創設精神空間,讓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有精神“物品”可欣賞,并提升精神生態化。為緩解人們目前匱乏的生態化危機,需通過藝術的功能性,提升人們的審美理念,讓人們的心理協調能力得到新的發展。現代化文明的發展,充斥著商業化利益,很多設計都是以商業宣傳為目的,但是設計師需明確一點,商業不是設計的最終目的,設計是為了遵循人內心的情感或者想法,不是受到利益的驅使去堆砌或者創造出適應客戶喜愛的作品,這樣的作品只能“熱”一時,經過時間洗禮,將慢慢被人們所淡化。這也是有內涵的物品才能經久流傳的原因,就如同文物和字畫,他們代表的是一個時代的文化狀況,里面刻畫的內容是創造者自身的精神世界,所以值得后人研修和分析,并且一同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和他們對話。
(二)設計人情化市場
經濟發展中,固定的生活方式被打破,區域化市場競爭更為激烈,人才層出不窮,生活在現代,人們更需承受巨大的競爭壓力,故而會經常出現失落感或者不安的情緒。環境藝術設計,就需要緩解人們的壓力,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其實環境藝術設計需要與其他各類因素相聯系,包括心理、生理和文化風俗等內容。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都喜歡或者想要創造出自然空間,例如很多家庭在落地陽臺區域擺放茶幾或者榻榻米,這是由于人們想要在繁忙的生活之余有自己的心靈空間,不考慮外在浮華的世界,給自己營造良好的精神世界,讓環境與自身的情感相契合。
(三)文化精神生態的多樣化
環境藝術設計首先需在社會環境中生存,但是社會環境需要受到城市文化、城市歷史等因素影響,那么設計師在進行環境設計時,要讓環境有多邊性或者呈現出多元化變化狀況,這是適應不同環境影響因素的最佳途徑,使人們在觀看藝術的同時能有較好的藝術感悟,同時也能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給人們營造良好的精神環境。設計時開展設計的同時,應秉承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通過體會人文關懷,讓設計更體現特色和個性,讓環境藝術設計作品最終完美呈現。
四、結語
經濟社會的逐年發展,人們物質生活獲得較大的滿足,故此人們開展對精神世界新的追求,環境藝術設計的開設能較好地滿足人們的生態化理念需求,在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前提下,讓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借助于環境藝術設計,緩解緊張的生活壓力和生活狀態,滿足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并為環境生態建設作出貢獻,讓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參考文獻:
[1]王靜.環境藝術設計與精神生態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05):15-17.
[2]安宇.淺議環境藝術設計之文化精神生態化[J].重慶與世界(學術版),2014,(20):125-126.
作者: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