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鄉村人居環境研究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人居環境基本涵義
人居環境是由人與環境共同構成的,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聯系、共同作用的有機整體。它不僅包括人們生產生活所需的各項基礎設施,也包括人們的種種社會環境以及自然環境,是一個聯系較為緊密的龐大網絡結構。人居環境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居環境主要由物質、文化、制度、行為四個層面構成。而狹義的人居環境更側重物質層面,主要包括人居環境所必需的空間范疇以及物質要素。人居環境發展理念不僅適用于城市人居環境發展規劃,也適用于鄉村人居環境發展建設。本文因鄉村為研究對象,就國內外鄉村人居環境發展進行了對比分析,以尋求較為合理的規劃方案。
2人居環境的構成
就現階段發展實際來看,目前我國鄉村人居環境建設不容樂觀,總體建設水平不高,農民的各項安全需要和生理需要無法得到充分滿足,具體表現在:村莊道路建設不到位,路面不平,給居民出行帶來了極大不便;鄉村路燈覆蓋率較低,亮燈率不高,村民夜間出行存在很大安全隱患;自來水水質不高,生活垃圾及污水處理不當,村民生命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村莊選址缺乏合理依據,一些靠山村莊容易遭受滑坡、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災害。由此可見,要想構建良好的鄉村人居環境,提升環境的舒適度和滿意度,首先就要解決好上述問題,以保障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時還要積極改善居住條件,滿足村民的生產生活需求。
3研究概述
3.1國外相關研究概述國外對人居環境的研究較早。早在二十世紀初期,希臘城市規劃學者道薩迪亞斯就提出了人居環境學的理念,并進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與探索。根據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我們可將國外的人居環境理論發展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①十九世紀末至二戰前。在此階段,國外學者尚未明確的提出“人居環境學”這一概念,但已開始從社會學、地理學、建筑學等方面展開研究,為人居環境學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國外的人居環境學是在城市環境學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代表人物有霍華德、芒福德、蓋迪斯等。其中,霍華德較為形象地指出了城市和鄉村的關系,他認為城市和鄉村像磁鐵一樣相互吸引,并通過快速交通相互聯系,最終形成理想的“田園城市”;而芒德福則秉承人本思想,主張將城市規劃與鄉村和不同等級的城市結合起來,還強調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蓋迪斯則從人類生態學的角度分析了人與環境的關系。他倡導“區域觀念”,要求將城市與鄉村一起納入城市規劃當中。②二十世紀二戰后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此階段人居環境學作為一門科學被正式確立下來,在理論和實踐層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效。1954年國際建協首次提出了人際結合思想,強調以人為核心,同時在城市形態的發展過程中應以其本身的發展結構為基礎;希臘學者薩迪亞斯自1950年開始研究人類聚居學,并要求通過研究人、自然界、社會、建筑物、聯系網絡五個要素間的關系展開人居環境研究;1977年的《馬丘比丘憲章》對城市人居環境建設中的基本內容及發展目標作了詳細的闡述;二戰后有關社區發展的一系列理論與實踐都極大地豐富了人居環境建設的內容,并開創了人居環境研究的新局面;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學者們紛紛運用現代化研究方式和手段展開未來城市人居環境模式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績;美國政府自1969年國家環境政策法制定后,積極完善與人居環境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同時,政府、學術機構、私人研究組織都紛紛嘗試運用經濟指標和社會指標指導城市發展。③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這一階段,人居環境建設已提升為全球性問題,各國紛紛以提升人居環境為目標,不斷開展相關建設,并進一步明確了發展方向;1980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和1987年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都顯示了人居環境的發展方向,即實現可持續發展;1985年,第40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設立“世界人居日”,規定每年10月的第一個星期一為世界人居日,每年都要確定一個主題;1992年聯大通過的《21世紀議程》中專門設有“人類住區”的章節,共列出有關的八個方面的領域;1996年第二屆聯合國人類住區會議探討的兩大主題是“人人有適當住房”和“城市化世界中的可持續人類住區發展”,提出了綱領性文件《人居環境議程:目標和原則、承諾和全球行動計劃》。
3.2國內相關研究概述
3.2.1人居環境研究的內容。中國對人居環境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儒家的“天人合一”,即強調在建設和打造人居環境的過程中,必須遵循自然發展規律,并在此基礎上積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而到了近現代,我國對人居環境的研究則相對較少,研究水平較低,遠遠落后于同時期的外國;1994年我國在《中國21世紀議程》中明確提出了“人類住區可持續發展”這一發展理念;1997年吳良鏞先生首次在國內提出了“人居環境科學”這一概念,并對此進行了較為系統地研究與分析,以指導其科學發展。同年,楊貴慶研究了大城市周圍小城鎮的人居環境,并就其可持續發展提出了一系列觀點;199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啟動了《可持續發展的中國人居環境評價體系及模式研究》,同濟大學多名教授及教師參與并組織了該研究,及時提供了相關理論和具體實施的指導原則;2001年“城市和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住房與社區發展”成為同濟大學舉辦的首屆規劃院校大會上交流的重要議程。
3.2.2有關規范農村住房建設模式的研究。明浩、陳佳駱等首次提出了“村鎮住宅產業化”這一概念。所謂村鎮住宅產業化,就是指充分發揮村鎮住宅的生產和供應等產業化功能,不斷完善其組織結構,以不斷滿足城鎮的工業化發展需要。而要想在現階段進一步推進村鎮住宅產業化發展進程,就必須根據各地區村鎮住宅的建設規模與特點,因地制宜,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一是大力開拓村鎮商品房市場,充分挖掘市場潛力,以便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二是逐步提升村鎮住宅的規劃水平和設計質量,以適應當前市場發展需求,不斷提高其知名度和影響力;三是進一步發展村鎮住宅部件市場,提升服務品質,增加商品房功能,完善住宅配套設施;四是積極開發新技術,不斷提升村鎮住宅產業的科技水平,打造自主品牌;五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相應的村鎮商品房發展優惠政策,以引導和推動村鎮商品房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六是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以保證村鎮建設質量,避免出現資源浪費情況。馮建平就農村住宅建設質量低的原因作了詳細的闡述,并分析了其后果。而張湛、劉勁提出了“走集約化道路,建設村鎮公寓式住宅”的四項措施,認為應在政策、經濟上引導住宅建設集約化。張文輝闡述了推廣村民公寓應遵循的原則和具體措施。
4小結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在鄉村人居環境研究上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從總體來看,鄉村人居環境建設在實際發展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和缺陷,主要表現在:鄉村人居環境研究多從地理學角度展開,研究標準不準確,研究理論不適應鄉村人居環境建設發展;鄉村人居環境建設規劃落后,直接照搬照抄城鎮發展模式,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發展問題規劃;鄉村人居環境建設過分求快,盲目擴大建設規模,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因此,在新農村建設的大趨勢下,鄉村人居環境的研究和實踐勢在必行,作為規劃者應該結合當地村莊的自然環境和文脈,保護與發展并存,探究出適合中國特色的鄉村人居環境的新領域。
作者:馬小英單位:寧夏建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