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環境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太原組可分為3段(圖2):①下段(K2砂巖~11號煤)存在3個旋回,發育有砂巖、暗色泥巖和11號煤,沉積了塊狀層理、交錯層理、波狀層理和水平層理等,砂巖成分以石英、長石為主,顆粒磨圓度較高,含黃鐵礦結核;泥巖中見生物擾動構造,含大量植物炭化體,局部發育小規模灰巖,見海相動物化石(海百合、蜓、腕足等);②中段(11~9號煤)底部沉積厚層砂巖,中上部煤層發育,9號煤夾矸0~8層,發育有塊狀層理、斜層理、水平層理等;③上段(9號煤~K3砂巖)下部發育厚層砂巖,上部發育厚層泥巖。太原組中、下段顯示障壁瀉湖潮坪沉積特征,上段受到陸源物質的影響明顯,屬淺水三角洲環境[2-5]。
山西組山西組為一套以河湖相為主的含煤巖系,其巖石組成:砂巖及粉砂巖占43.09%~80.83%,泥質巖占2.69%~29.17%,不含石灰巖,煤占0~11.88%。山西組可分為2段(圖2):①下段(K3砂巖—3號煤)由淺灰色石英砂巖、深灰色粉砂巖,砂質泥巖和3號煤組成,發育有交錯層理、水平層理、斜層理和塊狀層理;②上段由灰褐色砂巖、砂質泥巖夾薄煤層組成,其特征顯示出河流湖泊沉積特點。
沉積體系特征
障壁海岸沉積體系主要發育在太原組中下段,沉積相類型包括障壁島相、潮坪相、瀉湖相、沼澤相等。1)障壁島相。發育于太原組下段,巖性以中、細粒石英砂巖為主,局部含礫石,受海浪沖刷和簸選作用,砂巖分選好,成熟度較高,發育有楔形交錯層理,大型板狀交錯層理和波狀層理等。粒度曲線呈多段式(圖3),跳躍、牽引總體含量較高,懸移總體含量很少。平均粒度Mz=3.42,標準偏差σi=0.71,偏度Sk=0.056,峰度Kg=1.03,根據薩胡(Sahu.B.K.)環境判別公式計算出判別值為-3.67,屬于障壁島向海側海灘砂[6]。伽馬曲線和電阻率曲線呈鐘形、箱形及短鋸齒狀,反映沉積時受潮汐和波浪作用影響明顯[7-9]。發育有潮道、障壁砂壩、海灘沙丘等微相,局部砂壩決口發育有沖越扇。2)瀉湖相。主要發育在太原組下段、中段,巖性由灰色、深灰色粉砂質泥巖及鈣質粉砂巖組成,邊緣泥炭沼澤發育,化石屬種單調,含腕足、腹足類及植物化石碎片,生物擾動構造發育,代表了正常海水介質條件的沉積;沉積物見水平紋理和波狀層理,反映低坡度、淺水、潮汐作用為主的水動力條件,以發育菱鐵質結核或條帶為特征,巖心中見新鮮的細粒黃鐵礦,介質沉積環境還原為主。粒度曲線以跳躍為主,牽引總體缺失,懸移總體含量較少(圖3)。電阻率曲線平直或低幅微齒化,伽馬曲線小幅波動,略有起伏,9號煤發育過程中受到陸源碎屑影響明顯,夾矸層數較多,伽馬曲線波動頻繁,高幅窄頻峰值連續發育。3)潮坪相。分布在障壁島島后及瀉湖周圍地帶,包括泥坪相、混合坪相和砂坪相等沉積微相。沉積細粒砂巖、粉砂巖和泥巖等,受潮流簸選,顆粒分選較好,常見波狀層理,交錯層理等。粒度曲線表現為多段式(圖3),以跳躍和牽引總體為主,一般有2個次總體,懸移總體很少。電阻率曲線和自然伽馬曲線幅值較小,曲線光滑,呈箱型或平緩變化的微鋸齒狀,煤層或砂巖發育時,曲線幅度增大,曲線呈長鋸齒狀,反映水動力條件周期性變化。4)沼澤相。沼澤相主要發育在瀉湖邊緣,泥炭坪隨海退可進一步發展為沼澤,此外淺水三角洲體系和河流湖泊體系內都有發育,巖性以黑色、灰色泥巖和砂質泥巖為主,植物發育繁盛時沉積成煤。
淺水三角洲沉積體系發育在太原組中、上段及山西組下段部分,沉積時極淺的陸表海環境使三角洲前緣發育規模較小,顯示出淺水三角洲典型特征,發育有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緣等沉積相[10]。1)三角洲前緣相。分布局限,巖性以灰黑色粉砂巖和灰白色中細粒砂巖為主,磨圓中等,分選較差,砂體厚度大,內部見多個沖刷面,具大型板狀交錯層理和塊狀層理。測井曲線波動頻繁,一般在潮道沉積底界突變,向上幅度逐漸減小,頂部漸變。2)三角洲平原相。發育有分流河道、分流間灣、泛濫平原、決口扇、泥炭沼澤等亞相。分流河道沉積中細粒砂巖,底部含礫,分選較差,具板狀、槽狀交錯層理,正粒序。分流間灣以灰色、深灰色粉砂質泥巖為主,巖心中見大量菱鐵礦結核和蠕蟲狀黃鐵礦,具水平層理、波狀層理及生物擾動構造。決口扇為中細粒砂巖和粉砂巖,分選磨圓較差,具板狀交錯層理和逆粒序;泛濫平原主要是泥巖和粉砂巖,具水平層理和透鏡狀層理,含豐富植物化石;泥炭沼澤在本區形成煤層。測井曲線高幅窄頻變化頻繁。
河流湖泊沉積體系主要發育在山西組,沉積厚層砂巖和薄層泥巖、砂質泥巖,局部含礫石。受陸源物質影響明顯,沉積煤層夾矸較多,層厚較薄。1)河流相。巖性以砂巖為主,夾薄層泥巖、粉砂巖,發育有板狀層理、楔狀層理、斜層理和塊狀層理。垂向上發育典型的正粒序(圖2),發育有邊灘、河漫灘、河床滯留等沉積微相。分流明顯,間灣發育,沉積了不連續煤層。粒度曲線多為二段式、三段式。例如K3砂巖(圖4)粒度曲線三段式,百分含量曲線雙峰態,標準偏差σi=0.41,分選較差;頻率曲線偏度Sk=0.048,正偏;峰度Kg=1.28,為典型河流沉積,電阻率曲線多表現為鐘形,少數為漏斗形。2)湖泊相。規模不大,水體較淺,邊緣沼澤發育,沉積了較厚砂巖、砂泥巖和泥巖,洪濤山剖面內發現較大云母片,發育有水平層理、交錯層理、微波狀層理等。可見生物潛穴,富含植物炭化體。
摘要:環境監測是幫助人們了解環境現狀的基礎性工作,高質量的環境監測工作能夠打牢環境治理基礎,促進環境治理措施更具針對性,提升環境治理工作效果反過來也會促進環境監測工作取得進步和發展。
關鍵詞:環境監測;環境治理;促進性
環境監測是通過對影響環境質量的物質因素進行代表值測定,推導確定環境質量及其污染變化趨勢。環境監測是環境治理的基礎性工作,幫助人們了解環境質量和環境污染程度的重要手段,對環境治理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1環境監測內容、類別和目的
1.1環境監測內容
環境監測一般包括現場調查、設計監測計劃、優化布點、采集樣品、運輸/保存樣品、分析測試、數據處理和綜合評價等過程。環境監測的對象主要包括監測各種反應環境質量變化的自然因素、各種人類活動與環境有影響的人為因素,以及對環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種成分。具體來說,環境監測的內容主要包括:水、污水的監測;大氣和廢氣的監測、噪聲監測、土壤污染監測、固體廢物監測、生物污染監測和放射性污染監測。除此之外,環境監測還包括振動、電磁輻射、熱、光和衛生監測等內容。
本文作者:王德新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中國環境NGO遭遇的法律困境
自1978年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國環境NGO的社會主體地位得到了承認,并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我國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仍然是當前制約環境NGO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原因,這突出地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環境NGO的成立實行“審批制”,準入門檻過高
目前,我國規范NGO設立的法規主要有三部:一是1998年10月生效的國務院《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二是同月生效的《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三是2004年6月生效的《基金會管理條例》。對于環境NGO而言,既可以依法登記為會員制的“社會團體”,也可以登記為“民辦非企業單位”和“基金會”。它們都不以營利為目的,只存在一些細微的差異。雖然我國已建立起一套登記制度,但實踐中環境NGO獲得登記的還占不到總數的一半。據統計,在民政部門登記的環境NGO只占總數的38.9%,在工商機關登記的占4.4%,另約有56.7%的處于沒有登記的狀態。[1]環境NGO的登記率偏低,原因就在于我國的登記制度不合理。首先,我國實行混亂的雙重審批制。在NGO的設立方面,兩部法規都實行“業務主管部門審查”和“登記主管部門審查”相結合的雙重審批制。從某種意義上說,審批登記制阻礙了環境NGO的登記。一方面,不少地方的政府主管部門仍然保留著計劃經濟時代的思維模式,對NGO抱有高度的不信任感和懷疑眼光。主管部門在審批設立NGO的申請時,如何降低政治風險和規避責任往往是首要的考量因素,而NGO的發展被置于次要的目標上。另一方面,條例雖然對登記機關的工作流程有詳細規定,但對于業務主管部門的審批義務的規定缺乏可操作性。業務主管部門由于肩負對所屬NGO的活動的日常監管職責,但又不能從中受益,故在當前強調“維穩”的大環境下很容易使其滋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對設立環境NGO的申請經常采取“推脫”的態度。這兩方面的原因的綜合作用使得實踐中設立環境NGO的申請很難獲得批準,申請者不得不轉而求助工商登記,甚至冒險不登記。其次,我國設置了苛刻的成立條件。國務院《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第10條設置了苛刻的社團成立條件。比如,在會員數量方面,要求至少有50人以上的個人會員或者30人以上的單位會員,個人會員、單位會員組成的會員總數不得少于50個。在物質條件方面,要求有合法的經費來源,其中全國性社團要有10萬元以上的活動資金,地方性的社團要有3萬元以上的活動資金。《基金會管理條例》雖然沒有會員數的要求,但對原始基金額度的要求高得驚人。根據條例第8條的要求,全國性公募基金會的原始基金不低于800萬元人民幣,地方性公募基金會的原始基金不低于400萬元人民幣,非公募基金會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萬元人民幣,且原始基金必須為到賬貨幣資金。相比而言,NGO的成立條件比公司法規定的公司成立條件還要苛刻很多。對于從事公益活動的環境志愿者來說,在NGO成立之初就要求達到上述會員和資金條件,顯然存在困難。苛刻的成立條件,降低了環境NGO的登記率。再次,我國實行嚴格的年檢制度。無論是社會團體還是民辦非企業單位,都應當于每年3月31日前向業務主管單位報送上一年度的工作報告,經業務主管單位初審同意后,于5月31日前報送登記管理機關,接受年度檢查。年檢主要審查遵紀守法、章程變動的等情況,本無可厚非。但在實踐中,某些地方政府出于政治因素的考量,在審批上體現了從嚴的精神。比如,“不聽話”的不批,從事了“干擾地方經濟發展”活動的不批,有疑問的不批等。年檢審批機關的隨意性,導致環境NGO獲得合法身份的門檻太高,于是越來越多的NGO轉而采取工商注冊的形式;另有一些NGO尋求中國特色的變通方式如通過部門掛靠、媒體報道、領導出席、名人掛帥等方式,以使自身的存在獲得合法性;還有一些NGO干脆游離于法律之外,我行我素地從事環保活動。
(二)實行“限制競爭、抑制發展”的政策,制約了環境NGO的規模效應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社會需求;經濟制度;政治體制;法制環境等進行講述,包括了需求促生供給、中國的績效審計,是在原有傳統審計的基礎上對審計領域的拓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政治體制是影響政府審計行為的最為重要的政治因素、同的政治體制產生了不同的公共權力問題等,具體資料請見:
「關鍵詞」比較環境審計績效
所謂審計環境,是指能夠影響審計產生、存在和發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石愛中、胡繼榮,2002)。審計主體首先要實事求是地認識環境、把握環境,并了解它的各種優勢和弊端,并據此預測實施某項審計的可行性和審計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盡管西方政府績效審計的理論和實踐為我國開展政府績效審計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及啟示,但由于中國審計機關所處的環境與西方有很大的差異,中國政府績效審計也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認識目前的經濟狀況、政治體制和政府管理狀況等諸方面因素的優勢和不利之處,才能使審計能與外部環境協調地運行,從而保證良性發展。
一、社會需求
需求促生供給。所以,社會需求是開展政府績效審計的第一個因素,西方國家政府績效審計的發展歷程也證明了這一點,西方發達國家的立法機構及社會公眾持續企盼績效審計對政府管理產生影響的社會張力,是政府績效審計產生和發展的原動力,并且這種原動力的客觀性較強,有一種不可遏制的勢頭。
中國的績效審計,是在原有傳統審計的基礎上對審計領域的拓展。從根源上來說,是審計機關自身為適應社會發展的潮流而作出的調整。從開始這種調整到激發出廣泛的社會需求尚需時日。就審計機關外部來說,在短期內,信息不對稱的限制使得上至立法機關,下至普通的社會公眾,都不可能向審計機關提出項目建議;作為被審計單位的政府部門對審計的偏見和自身管理中狹隘部門意識使得管理當局也不可能主動邀請審計機關實施審計。就審計機關內部來說,回應社會需求的能力也有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所以,中國的政府績效審計的原動力比較弱,更需要結合中國的國情來開展審計從而激發社會需求,而不能全盤照搬西方的經驗。
一、提高環境保護檔案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徑
1.建立健全相關的管理制度
在當前的新形勢下,檔案管理科學化、標準化已成為必然趨勢,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相應的管理制度予以保障。為此,應當進一步加快標準以及規范的制定,并積極貫徹落實。國家環保總局頒布的《中國環境保護檔案分類規范》為環境保護檔案管理標準化的實現提供了有利條件,各單位應以此為依據,并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制定相關的檔案管理制度,以此來強化對檔案資料的管理,這樣不但有助于檔案管理順利進行,而且還能有效提高管理成效。
2.完善硬件設施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電子類檔案日益增多,這對檔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應當對檔案管理方面的硬件設施加以完善。除了要不斷加大相關方面的經費投入之外,還應當選用較好的檔案管理系統。由于市面上的檔案管理軟件較多,在具體選用上,應當結合實際需求,選取質優價廉的軟件,這樣不但能夠節省資金,而且還能有效提高使用效率,有利于促進檔案管理水平的提高。為了進一步推動環保檔案管理工作的現代化進程,可建立如下系統:其一,計算機檢索系統。該系統的建立不但能夠方便檔案使用者快速查找所需的資料,而且還能在調整檔案時進行檢索,可以顯著提高工作效率;其二,計算機編目系統。該系統可以將各種類型的環保檔案資料以一定的格式存在計算機中,并編成目錄和索引,便于一次輸入;其三,借閱管理系統。其具有快速查找、記錄、注銷數據等功能,檔案管理人員借助該系統能夠快速找到借閱者所需的檔案資料。
3.加大人才培養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