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地區生態環境現狀及應對方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生態環境問題
水資源極短缺由于地表水系不發育,分布不平衡,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顯得非常突出。近幾十年來,由于氣候趨于干旱和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區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水源地枯竭、植被死亡、濕地消失等一系列災害和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據調查,吉蘭泰、查哈爾灘、腰壩灘等地區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由于地下水的提取量逐年增加,過去20年查哈爾灘地下水位以每年0.3-0.5m的速度下降,腰壩灘地區上世紀70年代平均每年下降0.23m。據多個牧民反映,騰格里、巴丹吉林沙漠周邊地區牧場水井的水位也在不同程度下降。這說明,沙漠地區地下水的補給量在減少。由于水源地枯竭,地區多個城鎮供水日趨緊張。水資源的極短缺及其不均勻性不僅是生態環境惡化主要原因,也是制約著地區經濟的發展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充分認識地區水資源現狀,合理開發與利用水資源是擺在盟前的一個極為重要生態環境問題。
氣候趨于干旱,風沙加劇地區屬于大陸性氣候。總的氣候特點是:干旱少雨、風大沙多、蒸發量大。盟降水量在40—200毫米之間,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遞減,且年際變化大。從近40年來看,地區不同年代降水量以90年代最多,80年代最少,60和70年代相比,70年代多于60年代。蒸發量的地域分布是北部大于南部,年最高值為4170.6毫米。盟全年七級以上大風日數16-108天,其中春季大風約占全年大風日數的70%左右。盟年平均沙塵暴日數為7-26天。地區近40年的平均氣溫呈上升趨勢,特別是80年代以后上升明顯。從大范圍來看溫度升高2℃左右。雖然降水呈波動起伏,變化不明顯,但潛在的蒸發量在增加,氣候總體趨勢是趨于干旱。氣候趨于干旱是地區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野生生物資源過度利用依然嚴峻地區藥用、經濟價值較高的生物資源比較豐富,近幾年由于人為亂采、亂挖現象嚴重,造成甘草、肉蓯蓉、草蓯蓉、鎖陽和發菜等物種資源急劇減少。尤其肉蓯蓉和鎖陽,由于人的過度采挖,幾乎沒有繁衍機會。如果不盡快徹底地制止濫采濫挖現象,將對的野生生物資源帶來極大的威脅。
局部地區土地荒漠化仍在加劇由于近幾年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盟荒漠化速度有減緩趨勢,尤其東南地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速度已超過荒漠化速度。但干旱較嚴重的北部和西部地區荒漠景觀多樣性指數在下降,景觀類型向單一荒漠景觀發展,荒漠化仍在加劇。
蟲、鼠害泛濫嚴重長期以來,鼠害一直是造成地區植被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來,由于受干旱和生態環境惡化等因素的影響,盟鼠害連年發生,使植被遭受嚴重破壞,給當地畜牧業生產和草地生態建設帶來了極大的危害。盟每年鼠害發生面積為13300km2,其中嚴重危害面積為5300km2左右。在地區梭梭林鼠害發生最為嚴重。根據蟲害調查結果,盟境內草原蟲害發生面積達12300km2,其中,嚴重危害面積6200km2左右。如沙冬青、霸王等植物受到灰斑古毒蛾等害蟲危害,并且呈蔓延趨勢。
提高生態環境建設的艱巨性認識
近年來,通過退牧還草、生態移民、禁牧減畜等措施的實施和生態保護建設的加強,地區生態環境質量惡化趨勢基本得到遏制。從地區整體看,年均變化不顯著,且局部地區有明顯好轉趨勢,如額濟納旗黑河流域、賀蘭山及其周邊地區。生態治理面積也首次超過了沙化擴展面積。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生態保護與社會發展的矛盾依然存在,生態環境惡化因素并未徹底消除。例如,過度采挖野生藥用植物、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等人為的生態環境破壞現象依然很嚴重。此外,隨著氣候的變化,干旱、風沙、鼠害和蟲害等自然因素仍然威脅著生態環境。因此,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依然任重而道遠。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提高生態環境要性的認識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前提。生態環境保護也是一項需要全民參與才能取得成效的公益性事業。從職能部門、社會團體、企業到農牧民都要充分認識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并采取多種形式開展保護生態環境的宣傳教育活動,尤其面向青少年廣泛開展生態環境的保護宣傳教育,不斷增強公民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的意識,使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將會得到全社會的支持,并取得顯著成效。
繼續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
近年來,地區已開展了多項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項目,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在以往生態建設成效的基礎上,以應地制宜繼續加大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在極干旱地區,通過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力爭生態環境自然恢復。沿河流或降水量較好的地區多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的同時,通過林草建設加以治理。
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無論研究生態環境惡化原因,還是生態恢復和重建工程是否合乎自然規律或取得的成效,必然通過及時、準確、科學的生態監測數據,揭示該地區生態環境變化過程。要得到及時、準確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目前,地區尚缺少一個較完善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另外,生態環境保護涉及林業、農牧、環保、水務和氣象等多個部門。生態環境監測中各部門彼此之間缺少必要的協調和溝通,科研或監測計劃相互銜接不足,導致信息不能共享,缺乏可比性。應匯總農、林、牧、水利、氣象和環保部門的調查、監測及其它生態保護活動或科研項目中的數據資料,并進行統一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以便預測和對照判定生態環境變化趨勢,為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更好的科學依據。
本文作者:達來周蕓李德軍作者單位:阿拉善盟環境監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