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思政網絡輿論環境創建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長期以來,我國傳統的輿論格局是:輿論傳播帶有明顯的壟斷性,國家主流媒體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中心,主導著社會輿論的話語權,引領并傳播社會的主流輿論與主流意識;而其他渠道的媒體則被視為草根媒體,由于缺乏國家的支持,一方面傳播面窄、社會影響小,另一方面信息的傳播方向一旦與國家主流意識相悖,則容易遭到“封殺”,陷入絕境。而近年來,隨著網絡媒體的普及,網絡傳播的非線性、多向互動性、人際傳播、跨媒介傳播等特征,徹底打破了國家主流媒體與草根媒體之間不可逾越的界限。網絡輿論已經迅速地成長為輿論界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之一。2011年12月1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2012年《社會藍皮書》暨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由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祝華新、單學剛、胡江春主筆的《2011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也與2012年《社會藍皮書》一并。報告指出:截至2011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4.85億人,網民每人每天平均上網時間2.7小時,表明互聯網已經成為覆蓋率僅次于電視的大眾傳媒。中國的互聯網普及率攀升至36.2%,持續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與美、英、日、韓等國(均超過70%)相比并不算十分突出。而中國網絡輿論場的強度,放眼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家。2011年網絡輿論力度驟然增強,上網“發聲”的階層更為廣泛,網民自覺、持續、高度警覺地關注著中國現實社會的各種熱點事件。[1]
2網絡輿論的興起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環境建設的領域
網絡輿論的興起,引領著當今社會輿論傳播的新潮流,把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環境的范圍延伸到了互聯網的領域。網絡輿論是在虛擬世界中產生的,但是卻來源于社會、來源于生活,同時也對現實社會產生重大影響。首先,網絡輿論的非線性傳播改變了過去傳統輿論的單線性傳播路徑,開辟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環境建設的新途徑。所謂的非線性傳播,就是任何一個網結都能夠生產、信息,受眾對新聞信息的知情權和表達權在互聯網上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實現。基于各種立場的、不同角度的、不同階層的言論都可以在網絡上得到充分地表達,人們獲得信息的方式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單線性信息傳播。非線性的輿論傳播方式,一方面增加了政府與民間溝通交流的機會,政府可以通過對網絡輿論的調查分析,了解公眾的思想狀況;另一方面也為民間草根力量監督政府、社會組織與公眾提供了機會。網絡輿論強有力的監督,經常使得政府、社會組織或者個人的一些爭議性行為,赤裸裸地曝光在社會的監督之下。近一兩年來發生的一些“郭美美事件”、“盧美美事件”、“尤美美事件”,雖然造成了一定的公眾信仰危機,但是這些事件引發的輿論監督對于我們凈化目前國內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環境提供了一種動力。這不僅促使我們去思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社會物欲橫流的當今社會,頻頻炫富的青年一代的出現,其實是受社會不良環境因素的影響,而國家與政府作為這個社會的總負責人,應該怎樣去構建一個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社會環境?另一方面,網絡輿論的監督作用將促使政府或其他社會組織的運作方式向透明化方向發展,有利于民主,有利于社會公平、正義的推進。其次,網絡輿論的快捷性、廣泛性、多樣性、開放性與真實性等特征,從側面反映了生活在這個時代中的絕大多數階層或者是個體的內心世界,為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環境建設提供了一種參考依據。近年來,隨著互聯網迅速潛入尋常百姓家以及BBS、博客、微博等互聯網交互平臺人數的暴增,各式各樣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問題一經網絡輿論推開,就能在一夜之間成為社會的熱點問題,各種積極或消極的、平庸或有深度的、理性或發泄式的言論在同一個平臺上互相交流、碰撞。由于網絡的隱蔽性特征,在交流、碰撞的過程中,人們敢于說出自己內心中最真實的想法,不管是何種方式的言論,在實際上都或多或少地反映該階層人群或者是個體內心中對社會現實、對道德抑或正義的一種態度或者是我們社會道德建設的缺失。而網絡輿論正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與以往傳統方式不同的觀察人性、社會道德與良知狀況的“新窗口”,通過這樣一個的窗口,可以有效地觀察到社會道德現狀的一個“縮影”,這就為我們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種現實依據。
3網絡輿論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環境建設面臨的困境
網絡輿論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環境建設的進程中,起著比較復雜的作用,不能簡單地用先進或落后、正確或錯誤來評價,而只能說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提供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多樣化網絡輿論即可能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達成某些觀念共識,因而可以求同存異;也可能出現相互沖突、此消彼長的復雜情形和局面。[2]那么,在這種挑戰之下,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環境建設,又面臨著怎樣的困境?首先,網絡輿論傳播的快捷性、爆發性有可能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環境造成破壞。在網絡虛擬社會中,信息傳播的快捷、便利性是互聯網得以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任何信息事件只要在互聯網上一經公布,只要具備一定的爭議性或者是爆炸性,就有可能引起網民的極大興趣,獵奇心理會引發網民對事件本身的爭議性價值不斷深入討論,當具有強大吸引力的討論對象觸動了集體情緒時,網民就會源源不斷地跟帖或轉帖,而這種過程就是意見的集合過程。而隨著事件進一步深入,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網絡平臺的討論中去,就像“滾雪球”一樣不斷被放大,而放大的程度往往不可預測,從而演變成爆炸性社會熱點問題。當最終網絡輿論的呼聲越來越高的時候,某些過激的言論就有可能在一夜之間沖破法律或道德的底線,對社會穩定造成一定的破壞,引起人們思想的混亂。在這種時候,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環境就很容易遭到令人措手不及的破壞。其次,頻頻發生的網絡輿論暴力破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環境。網絡輿論暴力是指某些網友對某些事件發表的網絡言論已經超越了正常理性,不僅由此完成了虛擬空間中對當事人的道德審判,更嚴重的是,當事人甚至受到了現實生活中的處罰。這些處罰也并不是公開的程序,而只是網絡輿論的過分壓力。[3]網絡暴力為何頻頻發生?這其中,網民輿論的匿名性和放縱性心理特征是衍生網絡暴力的主要原因。眾多的網絡個體之所以能肆無忌憚地在網絡平臺上發表各種不負責任的、情緒化的言論,依仗的是網絡匿名性的無所謂心理。網絡暴力的背后,其實反映的在某些個體網民法律意識的淡薄與社會道德的淪喪。2007年發生的“后母虐童事件”,已經成為了解釋網絡輿論暴力的典型例子。這些網絡輿論暴力事件的發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法律、法規被蔑視,當事者人身權利受到侵犯,個人隱私被曝光在公眾之下;社會習俗、傳統道德底線被沖破……面對來勢洶洶的網絡輿論暴力,如何構建穩固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環境,是我們要面對的另外一個難題。
4網絡輿論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環境建設的途徑
網絡輿論條件下的種種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環境問題的產生,以及對社會道德現狀的沖擊,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為了避免這些不利影響因素的進一步擴大,優化網絡輿論盛行之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環境已迫在眉睫。
4.1建立網絡輿論失控應急機制
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導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環境的不可控性,在互聯網條件下,這種不可控性更容易受到網絡輿論傳播的快捷性、爆發性的影響與破壞。因此,建立網絡輿論失控應急機制勢在必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預警機制與反應機制。其中,預警機制要求我們要隨時關注網絡輿論的新動向,從網絡輿論發展的趨勢中迅速地預見某種結果產生的可能性,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主動出擊,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反應機制要求我們一旦突發事件的發展超出了預料變成了棘手的社會焦點問題,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采取及時而有效的措施,明確應對突發事件的而采取的指導思想、部門職責、人員配備和具體的實施步驟,盡量縮小突發事件的影響范圍,減少不利因素對社會道德環境造成的沖擊或破壞。而政府與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該在建立這種機制的過程中充當“家長”的角色。政府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建立應急機制中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非常廣泛,包含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與層次,任何一個階層、社會團體或者個人都無法提供建立這種應急機制所需要的物力或財力,只有政府才能站在社會管理的平臺上、從宏觀的角度為政策的執行提供一種現實可能性;另外一方面,專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從理論上提供建立這種應急機制的理論方案。
4.2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制度建設
加強網絡輿論條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制度建設,從成文法的角度上說,必須從加強立法工作開始。鑒于目前我國對于網絡輿論的監管尚不成熟,一方面,立法部門必須盡快出臺相關的法律或法規,制止網絡輿論暴力事件的發生,按照法律程序追究幕后推手蓄意聚眾鬧事的法律責任并且對一些不負責任的網站進行處罰;另一方面,處理該事件的一些關鍵人物,例如一些法律工作人員務必站穩自身的立場,嚴格依法辦事,從制度層面來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而不能受制于網絡輿論的壓力,保證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將得到更好的實現。從非成文法的角度來說,當前,法律和技術對網絡輿論監督的調控都是有限的,道德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網絡的全球性、多元化、開放性的信息系統既然允許廣闊的個人空間存在,隨之而生的就有許多現有法律無法到達、不能面面俱到的問題,這種法律上不能完成的任務,可交由道德來輔助完成。按照黨中央“以德治國”的理念,結合構建和諧社會的實際情況,進一步弘揚社會正氣,創建良好的社會道德風氣和個人健全的人格機制,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引導網民文明暢游網絡世界,出臺網絡輿論道德守則,倡導網民互相尊重,正確行使公民權利,營造舒適的網絡輿情氛圍,共同構建網絡和諧社會。當大部分網民能夠做到理智上網,網民的主體意識,特別是權利、責任與義務意識逐步覺醒之后,一種高度自主、自律型的新道德形成之后,流言蜚語自然無處藏身。
4.3繼續發揮主流媒體的作用,引領網絡輿論的方向
在網絡輿論條件下,要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環境,減少網絡輿論的負面影響,還必須從優化網絡輿論自身環境做起。互聯網的非傳統性特點,客觀上要求主流媒體必須改變自身的工作模式,當網絡上出現一些可能引起網民圍觀的敏感性社會問題的時候,必須搶先一步在謠言滿天飛之前迅速調查并且事實真相,站在國家的層面上科學、有效地引導輿論的發展方向,防止偏激性、謾罵與攻擊、群體的盲從與沖動式的非理性輿論的擴展、放大。
5結語
網絡輿論條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環境建設是一個非常廣泛并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本文只是從一個比較粗略的角度探討了這一問題的某些方面。本人認為對于網絡輿論本身來說它是一個中性概念,網絡輿論的各種意見性表達可以成為社會發展的動力,但是網絡輿論中的社會不滿情緒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疏導渠道,也有可能成為造成社會動亂的原因。研究如何正確發揮網絡輿論的積極作用,構建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來說,依然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