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景觀水質污染現狀及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了節約和保護水資源,各大城市都已相繼推出相關條例,要求生態環境用水應當優先使用雨水和再生水,禁止使用地下水和自來水為城市景觀水體補水。而再生水水質自身較差,COD,BOD5,TN,TP等污染物的含量較大,即使達到國家所規定的景觀水水質的要求,一段時間后景觀水變渾、變綠[4],將會嚴重影響景觀水質。
魚類養殖、水生植被的影響城市水景中,水生植物、動物都是構成景觀的重要元素,設計師往往也盡力通過水生植物、動物的合理搭配形成小生態環境,以期能夠創造更好的景觀,如花港觀魚、菖蒲河公園的天妃閘影等都是杰出的代表。但在很多城市景觀水體中,尤其是景點中水體面積小、流動差,投入的過多的食料,魚類排泄物無法及時清除、水生植物季節性死亡后滯留在水體中,都給景觀水體帶來污染,導致水體發臭、富營養化。
景觀水富營養化通常景觀水體為封閉型或半封閉型的小面域水體。因其與外界大面域水體缺乏連通,水系統缺少循環,所以水源交換困難,水體靜止且流動緩慢,無自凈能力,受周邊環境污染,水中藻類和菌類大量滋生造成富營養化,加之水體面積較小,水面面域有限,不能形成有效的重力流、風致流,水體自身動力條件較差,往往成為一潭死水。同時由于受場地限制,在水景設計中景觀水體往往出現水體流動性差的死角,死角部分水體易惡化,污染物也易在死角處沉積,成為景觀水體的內源污染,加劇水質污染,從而影響整個景觀水體,見圖1。
管理維護不到位在一些居住區內,我們經常能看見一些清潔工為了方便,直接用景觀水洗拖把或是沖洗地面上的污跡,用完后再直接將水倒回景觀水景中;另有一部分塵土、枯葉和垃圾被風吹到景觀水域中,日常管理清理不及時,導致池底被浮土覆蓋,池水逐漸變得渾濁,
水面懸浮垃圾和水底沉積物增多,也會嚴重污染景觀水。材料工藝不到位在施工過程中,某些施工單位偷工減料,用不合格的材料或是施工工藝不到位,也是景觀水的又一污染源。
城市水治理方法
定期補水定期補水主要針對封閉型景觀水體,尤其是面積較小、流動較弱的居住區水景,能起到稀釋水體中有害污染物濃度的作用,延緩水體水質變壞及水體富營養化。定期補水的處理方法是一種管理操作便捷、積極有效的方法,但此種方法成本較高,同時也會造成水資源的浪費。
機械循環過濾機械循環過濾方法較適用于廣場噴泉、疊水等景觀,在水景設計的初期,根據水體的大小、想要達到的景觀效果,相關專業配合設計配套的過濾沙缸和循環水泵,并且預留預埋循環用的管線,用于以后日常的水質保養。這種方法雖然治理效果明顯,但前期投資較大,機械運行成本也較高。
截斷水污染源截斷水污染源就是通過物理或化學方法將城市景觀水的污染源除去或阻斷污染源與水體之間的聯系,從而保證水體不再受到進一步的污染。對城市內的大型景觀水體應首先考慮用此種方法來保證景觀水體的潔凈。
自然曝氣技術此種方法在中小景觀水域中經常被采用,實質是向水中補充氧氣。可以避免水體發黑、發臭,能延緩水體富營養化程度,曝氣方式可替代增氧機,是一種既經濟又有效的景觀水體治理方法。但此種方法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體富營養化問題。一些城市公園的人工湖體中,由于早期對水體設計考慮不足,缺乏相應的機械循環過濾設施,后期常加入曝氣機等設施進行被動式補氧及增加水循環。
化學方法化學方法通常針對水質污染嚴重,已經發生富營養化引起水質變臭的景觀水體。常用硫酸銅和漂白粉等化學藥劑,直接投放到景觀水體中,然后采用自然沉淀后清除淤泥層的方法達到凈化水體的目的。例如,硫酸銅用量為每升水投加0.3mg~0.5mg[5]。此方法立竿見影,但需注意藥劑投放量,量小起不到殺死藻類的作用,量大也會對水體造成二次污染。
生物方法這類技術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等生物的生命活動,對水中污染物來進行轉移、轉化以及降解作用,從而使水體得到凈化,創造適宜多種生物生息繁衍的環境,重建并且恢復水生生態系統。
生物濾溝法此方法常用于城市廠區附近、水源較差的水體的前期處理。生物濾溝的特點是在常溫下處理受污染的城市景觀水體,能夠很好地控制水中的色、嗅、味等等感官性狀指標。具體方法:將砂石過濾與生物塘床相結合的復合處理方法。原水經格柵除去大的漂浮物后通過水泵提升,然后經跌水盤跌水充氧后由跌水槽進入生物濾溝好氧段,之后是植物床和生態凈化溝,再經清水槽外排[5]。
生物接觸氧化法這種處理方法在微污染水的處理中有廣泛的應用,對微污染狀態的景觀水體而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處理方法。生物接觸氧化法處理是使微生物和原、后生動物一類的微型動物附著在填料或某些載體上生長繁育,形成膜狀生物污泥,污水與生物膜接觸時,污水中的營養物質被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所攝取,使微污染水得到凈化[6]。
生態修復法生態修復技術就是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將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應用于水質凈化中,使之成為穩定的生態系統。充分利用自然凈化與水生生物系統中各類水生生物間功能上相輔相成的協同作用來凈化水質。這種方法目前廣泛應用于城市水景設計尤其是濕地公園及濕地展示園中。但應注意在引進水生生物時應以本地生物為主,避免造成外來物種入侵,如華東地區引入一枝黃花,由于缺少天敵而形成了生物入侵;同時還需要控制水生植物的密度,以防過度繁殖,影響水體質量。
建議
景觀水體污染問題的解決方法應當遵循“預防為主,治理為輔”的原則,在治理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如何預防景觀水體污染。針對目前景觀水體存在的各種問題,提出以下4點建議。
規范行業設計標準城市景觀水體污染問題原因有很多,在規劃設計層面,建議制定水景設計的規范,更好的指導景觀水體行業的發展。規范設計規程,合理有效的指導設計景觀水體的同時,也要在設計初期就把如何解決景觀水質易受污染的情況列入設計范圍內。
加強監管力度城市景觀水質污染是有時間過程的,影響因素較多。建議有關部門建立健全的監管體系,完善監管制度,加強水質監管力度,尤其是從建設初期就對景觀水質進行定期監測,把握水質變化的過程,防微杜漸,一旦發現有污染傾向,第一時間進行治理,避免由于監管不力引起更大范圍的景觀水體污染。
加強環境教育城市景觀水污染很大一部分是使用中缺乏環境保護意識,隨地丟棄垃圾及生活污水所引起的,因此加強社會環境教育,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讓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是重中之重。加強環境教育的形式可以結合社會公益宣傳、科普等重在吸引公眾,培育社會認同感,從而減少城市景觀水污染現狀。
景觀水處理新技術的研發及推廣解決城市景觀水體問題,在明確管理權責、加強水質監管力度的同時,也應重視水處理技術的發展。尋求更加經濟實用、效果良好的處理方法或工藝是未來水處理技術的發展趨勢。城市水景不單是水質污染的治理過程,更應尋求景觀水環境的可持續的生態過程,加強生態學科的應用,開展景觀水處理新技術的研發及推廣,對景觀水體的水質提高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作者:曹旭丁晨旸單位:廣州筑原工程設計有限公司東北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