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環境保護教育有效途徑探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摘要】環境保護是一項利國利民的重大民生工程,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幸福事,基于全面分析我國大學生環境保護教育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高校可通過開設環境類通識任選課、專業課中融入環境保護教育、環境保護實踐教學、環境保護第二課堂等有效途徑加強對非環境類專業大學生環境保護教育。
【關鍵詞】環境保護;教育教學;大學生;有效途徑
當人類發展的歷程進入到20世紀60,70年代的時候,美國科普作家蕾切爾·卡遜編著的《寂靜的春天》一書出版,向全世界展示了人類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引起了人們對環境保護問題的深刻反思,也給人類敲響了警鐘,保護環境刻不容緩。全球各國都積極行動起來一起探討如何保護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已成為最終共識,上世紀90年代我國已確定可持續發展為國家的基本發展戰略,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正成為新的發展方向。進入21世紀,人類不得不繼續面對人口、資源與環境問題,環境保護問題如何有效破解,只有提高人的環境保護意識才能有效地解決環境保護問題,而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必須經過教育這條途徑才能順利解決。黨的十八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已經被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而且最近幾年我國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問題頻頻出現,說到底還是我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很淡薄,環境保護的路還很長[1]。新時代大學生是我國環境保護的絕對主力,如何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成為我們高校必須完成的一個課題,基于此,在全面分析我國大學生環境保護教育現狀的基礎上探討提高大學生環境保護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當前我國大學生環境保護教育現狀分析
(一)大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還比較淡薄。當前我國在校大學生環境保護意識整體明顯比較薄弱,主要體現在校園內一些公共活動場所的不和諧現象長期存在,一是在校園內公共綠化帶經常可以看見有人亂扔生活垃圾,有人無視溫馨提示,毫無顧忌地在下雨天隨意走捷徑亂踩踏草坪,造成大量草坪草死亡,嚴重影響了校園的美觀程度,更有甚者進入公共綠地上樹摘花,草地上搞集體聚會活動;二是在教室上課前很多同學將自己的飯菜攜帶進教室,課后又不能自覺地將這些餐盒、餐巾紙、飲料瓶等其它生活用品及時帶走,更有不文明者隨意在課桌上亂涂亂抹,給后面上課的同學帶來極大的不便,教室樓道內地板上時常可見亂丟棄的煙蒂,給人一種不可想象的場景。三是在食堂可以看見一部分同學浪費糧食的同時,餐后將餐巾紙和餐盒不能自覺地放置在合適的位置。以上這三個方面的不和諧現象很好地印證了大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還很淡薄,不僅影響校園的美觀,而且嚴重影響學校的整體形象。除此之外,大多數學生對環境保護方面內涵需要進一步提升,一定比例的學生缺乏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積累,一旦遇到實際環境問題時往往缺乏一定的解決方法及環境保護的法律意識,對于環境保護方面的國家相關法律、政策的學習了解不充分,環境保護的知識面偏窄,體現不出大學生對環境保護的應有擔當。
(二)當前大學生環境保護教育手段過于單一。目前國內很多高校大學生接受環境保護教育的主要方式仍然是通過課堂教學。而且在很多學校環境保護教育相關課程都被列為全校選修課,意味著有一定比例學生因為不選這門課程而錯失接受環境保護教育的好機會,而且課程授課方式僅限于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學生只能為了修學分而學習,加上教師授課方式單一沒有結合實踐教育活動使其學生不能身臨其境的感受環境污染、環境破壞對人類的危害,不能深刻意識到進行環境保護的緊迫感,責任感,最終使得整個環境保護教育課程學習流于形式,而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并沒有實質性地提高。今后還需要采用多樣靈活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對大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增強學生對環境保護教育的認同感,逐步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為今后參加各類環境保護活動提供強有力的內在驅動力。
(三)踐行環境保護理念的行動明顯滯后。如何踐行環境保護的理念,積極參與到環境保護的各項活動中是當代大學生在內所有人都應有的義務,環境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物質基礎。將環境保護意識轉化為環境保護的具體行為要有一個很長的轉化過程,首先要接受一定的環境保護教育來感化,大學生在學校通過接受專門的系統性的環境保護教育,使其自身的環境保護意識有明顯地提升,只有從個人內心深處深刻意識到保護環境的極端重要性,人人都有責任保護我們的環境,才會把個人保護環境的強烈意識內化為保護環境的具體行動去付諸實施,潛移默化地去感化身邊的每一個人積極參與到環境保護的大潮中。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對環境知識和環境保護方面的普及率還不是很高,大多僅停留在了解和初步認識階段,還沒有轉化為積極參與保護環境的內在驅動力,從上述幾個校園內不和諧現象的出現足以印證大學生踐行環境保護理念的行為明顯滯后。只有每個人付諸實際行動才能使我們的環境變得更加美好。
(四)環境保護教育相關課程設置有一定缺陷。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環境類專業已經形成獨立的學科體系,而非環境類專業學生的環境保護教育明顯滯后,有個高校并未將環境保護相關課程列入全校學生通識課體系中,有的高校僅作為一般的選修課進行設置,沒有起到全面覆蓋,更談不上有效的環境保護教育。
(五)對環境保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在經歷了諸多環境污染、環境破壞的沉痛教訓后,我國已經深刻地認識到保護和改善環境的極端重要性,保護環境刻不容緩。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前沿陣地,擔負著培育國家棟梁的重任,對環境保護教育的宣傳力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同時,對大學生環境保護教育也要引起高度重視。尤其對環境保護教育課程設置方面給予高度重視,使其大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參與行動意識有很大地提高。
二、提高大學生環境保護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概論性的環境課程列入全校通識選修課體系中。并非所有的高校都開設環境專業,因此各個高校按照各自的學校實際情況制定非環境類專業培養計劃的時候可以將概論性的環境相關課程設置在全校公共通識選修課體系中,也可靈活調整放在跨專業選修課中。開設通識選修課的目的就是拓寬學生知識面和視野,通過多學科的交叉和滲透著力培養新時代高素質、強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側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操作能力。具有環境相關專業背景的教師都可申請開設環境保護教育相關課程,這是非環境類專業學生接受環境保護教育的主要途徑。環境科學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學科,涉及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科學等諸多領域[2]。只要具有一定環境專業背景的教師都可積極申報環境保護教育的通識選修課。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充分考慮教學對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釋相關原理,做到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樣,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最終形成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在教學方式方法方面大膽提倡嘗試多樣化教學,例如可以充分利用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中報道的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環境保護成果方面的圖片,視頻等素材進行案例教學,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啟發了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和熱烈討論,最后通過對比、分析、綜合評價得出自己應有的判斷,讓學生將感性的認知通過深度思考升華為理性認知,使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有很大的提高。
(二)在專業課中融入環境保護教育。通過各個專業課與環境保護教育之間的關聯性考慮在專業課中適當增加環境保護教育內容,這是進行環境保護教育的第二個有效途徑[3]。環境科學涉及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各個方面,工程技術、化學、生物、物理、地理、經濟學、管理學、法學、醫藥等基礎性學科為一身,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跨多學科、涵蓋面極廣的學科體系[4]。所以各個學科都與人類共同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性。因此,在專業課的教學內容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將環境保護的相關內容與專業知識深度融合,把相關環境保護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專業課的教學中去,充分結合環境保護理念、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環保、清潔生產等新的前沿科學,著力增強大學生節約資源、合理消費、綠色環保的新理念。除了以上提到的一些基礎學科之外,像哲學、美術、體育、歷史等基礎學科都與環境有一定的內在必然聯系,各相關專業教師結合對專業課和環境相關內容的理解,融入一定的環境保護內容,讓大學生接受環境保護教育。
(三)通過實踐教學進行環境保護教育。對大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一定環境理論學習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人與自然之間相互關系,具備一定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形成環境倫理觀,道德觀,價值觀、責任感和使命感。實踐教學是高校教學體系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它擔負著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創新能力的使命,同時也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一環。實踐教學較理論教學具有綜合性、創新性、直觀性等特點。各個高校在對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調查實習活動,專業實習活動中可以嘗試與相關企業、事業單位對接建立固定的實訓關系,通過協商建立長期固定的實踐教育基地,以這些基地為依托為學生提供一些如環境監督管理,污染治理、循環經濟、低碳經濟、清潔生產等良好的環境保護教育實踐機會,通過學生實地實踐,身臨其境地體驗人類如何與大自然和諧共存,有助于大學生深刻反思人與自然間的相互關系,提高他們對環境保護的認知,激發他們保護環境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最終升華為積極踐行環境保護理念,用實際行動兌現對環境保護的承諾。
(四)通過第二課堂進行環境保護教育。第二課堂作為第一課堂的有益補充,是一種獲取知識和培養能力的教學組織活動,同時也是對大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的一種途徑。環境保護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是一項基本國策,因此,環境保護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具有全局性、長期性、決定性的影響[5]。各個高校可以結合學校自身實際情況嘗試性探索利用第二課堂開展環境保護教育,例如可以以班級為單位值日,每周安排幾個不同班級利用課余時間打掃校園內環境衛生,通過學生切身參加勞動鍛煉,深刻理解愛護校園環境的重要性,實實在在地接受一場環境保護教育;也可以組織大學生對“美麗鄉村建設”比較好的村鎮進行參觀,讓學生親身體會環境保護帶來的變化,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積極參與環境保護的行動;最后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學生社團組織引導大學生接受環境保護教育,比如成立綠色環保之家等大學生社團組織,通過這些社團組織定期開展校園清潔環保活動,舉辦一些環保知識競賽,邀請相關環保領域的專家做環保專題講座,還可以利用相關環保節日如“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等節日開展環境保護宣傳教育,讓更多的大學生積極參與到環境保護的實際行動中來。
(五)自我學習的方式進行環境保護教育。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及時、多樣化,在萬物互聯的時代大學生可以借助各種媒體平臺獲取更多的環境保護知識,是進行自我環境保護教育的一種有益補充,只有努力提高個人的環境保護意識,才能更好地參與到環境保護的行動中,積極踐行環保理念。
三、結語
總之,通過組織形式多樣、豐富有趣的各種環境保護教育活動,讓大學生切身體會到人類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只有保護好人類生存的地球環境才能保證人類的健康發展,把個人保護環境的良好意識最終轉化為保護環境的積極行動才是接受環境保護教育的初衷。
【參考文獻】
[1]孔海蘭.高校加強大學生環境保護教育的探討[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4:20+23
[2]高軍俠,劉蕾,姜靈彥.淺析高校大學生環境素質教育[J].環境教育,2011,10:58~60
[3]高子亭.高校加強大學生環境保護教育的思考[J].魅力中國,2020,39:40~41
[4]章申.環境問題的由來、過程機制、我國現狀和環境科學發展趨勢[J].中國環境科學,1996,6:5
[5]余璐.高校加強大學生環境保護教育的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7,5:36~37
作者:杜建雄 任尉香 單位:貴州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