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工匠精神在促進民俗文化繁榮中作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神出妙處唯匠心,唯有胸懷匠心,才能心無旁騖為民俗文化的傳承書寫不凡的輝煌,傳承精神和榜樣引領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在中華傳統民俗文化傳承中,以煙火氣的表達,講述優秀民俗文化故事,進一步展示民俗文化獨特的魅力與穿越時代的意義。對于大多數民俗藝人而言,傳統手工藝的保護與傳承是一種事業追求,工作榮耀更是一種生命守望,能夠在專業中堅守,在堅守中沉淀,在沉淀中發展,才能開創新篇章,展現不凡匠心風采,通過孜孜以求的精神追求使得文化事業全面發展。從詩意的維度展現民俗文化所蘊含的璀璨文明,以其自強不息、剛毅不屈、開放包容、銳意進取的氣概,傳承民俗文化的古風新韻,感受中華民俗文化的底蘊和獨特的藝術價值,激發對民俗文化的熱愛與深入發掘意識,促進民俗文化繁榮的同時,將文化精神滲透其中,潛移默化地提升藝術修養與審美感知。
【關鍵詞】工匠精神;民俗文化;美術創作;傳承創新;繁榮發展
如何在智能時代、自信息時代,更好地服務于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創新事業,對民俗藝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挑戰,要使工匠精神長成參天大樹,還需工匠們踏實腳下之路,方可行穩致遠,把民俗工藝傳承好,才能在促進民俗文化繁榮中發揮重要作用,才能更好地理解民俗文化的內涵,激發對民俗文化探究的興趣。營造精益求精的濃厚文化氛圍,優化培育工匠精神的基礎,發揮價值導向作用尤其重要。國家對匠心人才高度重視,眾多高精尖技能型民俗藝人獲得了自己所在領域的中、高級職稱,這是社會對民俗藝人的充分肯定與認可。各地對民俗文化資源的傳承、保護、展示都十分重視,東北地區民俗文化歷史悠久,其中不乏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政府應加快推進吉林特色民俗博物館建設、激活文化記憶、服務地方發展需要。對于民俗工藝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如果不能突出主題、獨具特色,往往得不到文化認同和青睞,需要在傳承的過程中有所革新。
一、凝聚“工匠精神”,營造和諧文化生態
如今人們對民俗文化越來越重視,中華兒女用經典民俗描繪著鄉村嶄新的時代畫卷,充分發揮旅游業的獨特優勢,將傳統民俗與鄉村旅游緊密結合,民俗文化即將搭乘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快速列車,為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和新農村建設與發展振興注入新的動力。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是顯而易見的,是未來民俗工匠能夠起到更好的文化引領作用的關鍵。運用工匠精神才能培養出理念正確和能力精湛的手工藝人。為助力疫后雙遼文化事業的發展,打造雙遼民俗文化的風向標,雙遼市針對藝術愛好者舉辦了文化站長及文藝骨干培訓班,開展了百年百藝薪火相傳書畫、根雕、手工藝品展與,來自各地的藝術愛好者及各民族傳統手藝人一起,為雙遼帶來一場民俗文化的饕餮盛宴,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喜愛,而且對傳統民族工藝給予了高度肯定和贊許。通過各種藝術形式展現不同文化內涵,深入挖掘民俗傳統,傳承和弘揚工匠精神。其中以民俗文化+美術創作為例,美術家們用美的眼光勾畫出美好的事物、繽紛的色彩。以一顆豁達的心去面對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難,渲染出心中美好的畫卷。美術作品獨有的親和力,展現出藝術的趣味性、時尚性,不僅裝點美化了我們的生活,而且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讓我們懷著美好的心態去面對工作、學習和生活,為藝術創作帶來全新的元素與話題,也為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注入新的生命力。將民俗文化與農民畫、Q版漫畫、葫蘆畫、創意美術、版畫等藝術融合在一起,從藝術角度梳理一代代美術家的心路歷程,展現出藝術家的使命擔當,以及他們為促進民俗文化繁榮發展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將工匠精神嵌入民俗傳統之中,通過傳統與現代的隔空對話,不僅了解了民俗文化的絢麗與綿延不斷的傳承,也展示了中國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又展現出古樸的民俗文化所具有的獨特魅力,描繪出悠遠的歷史和異樣的文化底蘊,開啟民俗文化多元文化發展的新篇章。互聯網時代改變了原來相對封閉的社會環境,新工具、新技藝、新知識、新經驗、新生產模式,這些都是對傳統民俗工藝的巨大沖擊,但我們要勇于突破,大膽革新,以匠人之心推動文化創新發展,讓具備良好工匠精神的民俗文化傳承人,把傳統的工藝以專業的角度傳給下一代。民俗文化要還原民俗文化經典,樹立對工匠精神的信仰,傳承匠人文化。作為一名文化工作者,也要本著工匠精神,不斷學習,不斷鉆研,力求做到精益求精,以這樣的方式來完善自己的業務細節,讓我們的民俗文化發揚光大。為傳承大國工匠精神,弘揚中國民俗文化,適應全國興起的美麗鄉村發展建設而誕生了許許多多栩栩如生的匠人景觀雕塑,它們矗立在城市與鄉村的各個文化小廣場,具有極高的美術價值!
二、弘揚民俗文化,做好文化表達與傳播
民俗文化的表達與傳播,需要深刻理解文化內涵,準確、科學地提煉民俗經典。如何推動文化創新發展,塑造具有鮮明特色的民俗文化藝術品,如何賦予民俗文化精確的表達,離不開挖掘優秀民俗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間的關系。一方面,要關注傳統與現代的有效連接。運用創意和技術推動中華優秀民俗文化邁向未來,傳承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是各族人民在長期歷史實踐中互相交流融合,同其他文化不斷交流互鑒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另一方面,要構建藝術與生活的關聯。以最鮮活的藝術表達、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向世界講好中華民俗文化故事,而民俗文化的魅力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最終又要反哺生活,不僅有生活細節的提煉,更有對生活細節的理解與提升,對生活中的問題和困惑提供思考的方向與前進的動力。民俗文化的精髓,反映了中國數千年來的生活實踐,蘊含著一脈相承的發展理念、價值觀念。因此,在傳播民俗文化的過程中詮釋現代人的生活理念和民族性格,可以產生潤物無聲的效果。民俗文化的魅力,不僅建立在美和感性之上,更建立在對于世界、社會與人的關系處理的智慧上。這種具備特殊東方基因的文化表達,在傳播中如果能夠有效傳遞,無疑將更有助于中國形象的提升。民俗文化需要構建兼具傳統與現代并存的傳播體系,著力提高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傳統元素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其中,影響力、感召力、親和力、說服力和引導力的挖掘,離不開對優秀民俗文化和現實意境的結合,離不開借助新的傳播技術手段,不斷探索對民俗文化的展示與傳承。當前,匠心與創新的助力,讓越來越多展現中華優秀民俗文化的嘗試不斷涌現,對中華民俗文化的挖掘也充滿無限可能。
三、堅定文化自信,促進民俗文化繁榮
民俗藝術是無聲的語言,也是凝心聚力、促進民心相通的重要載體。城市的發展不僅僅是經濟的高速發展,更離不開古老文化的傳承,對于一座城市的發展建設,文化發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俗文化應與城市發展更好地融合。把傳承、發展和繁榮民俗文化作為自己的責任,把傳承民俗文化事業作為自己的使命,并為其搭建暢通無阻的平臺,民俗文化不僅要有自己的傳承和進步,更要融入城市的發展中去。讓越來越多的人喜愛民俗文化,讓民俗文化成為城市發展的重點品牌之一。厚植文化土壤,全心全意營造民間手藝人生存發展環境,把工匠精神、紅色元素融入手工藝作品當中來。提升民俗文化的滲透力、影響力、凝聚力和感染力,在技術上追求極致,全心全意地把傳統手工藝保護好、傳承好。推進文化繁榮興盛,是的一個新的表述。推動民俗文化繁榮振興,感受民俗文化風貌,領略詩情畫意的內涵,展現民俗工藝之美,涵養文明鄉土風情,激發廣大人民群眾開創美好生活的內生動力,依托文化小廣場,開展各種民俗慶祝活動,讓群眾在寓教于樂中感受中華傳統民俗文化魅力,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我們應該站在時代的高度,基于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發展的理解,去領略中華民俗文化的魅力。未來,我們要組織和動員廣大民俗藝術愛好者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與精神內核,創造出一批反映地域故事,展示民俗文化成果的好作品,為美麗鄉村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注入文化活力和精神動能。我們也要一如既往地弘揚民俗文化、賡續民俗血脈,將偉大的民俗文化發揚光大。
作者:劉麗丹 蔡洪久 單位:雙遼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 公主嶺市桑樹臺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