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城市煤炭資源管理綠化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可持續發展與經濟轉型是煤炭資源型城市必須解決好的重大課題,本文針對我國煤炭資源型城市存在的共同問題,從適度開發,兼并重組集約經營,漸進式多元化發展、依托優勢,打造特色實施綠色發展戰略五個方面闡述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煤炭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對策
有關資料表明,煤炭資源按目前的開發利用速度計算,還可以利用200多年,以煤炭資源為主的煤炭資源城市,早晚都將面臨資源枯竭問題。我國建國以后形成的煤炭資源城市有63所,有的已經資源枯竭,有的即將枯竭。國家發改委2009年3月5號公布確定的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又有山東省棗莊市、安徽省淮北市、黑龍江省七臺河市、遼寧撫順等一批城市位列其中。不僅煤炭資源枯竭型城市面臨資源趨于枯竭,經濟社會發展嚴重滯后、產業結構單一、產業層次較低、自我發展能力較差、生態環境惡化、社會文化觀念落后等問題。屬于青壯年期的煤炭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也大多數主要依賴資源的開發,而且面臨著資源利用效率較低,環境污染較嚴重等共性問題。因此,無論是從解決當前煤炭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還是從長遠來看,解決煤炭資源型城市,煤炭最終枯竭帶來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問題,都必須把煤炭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經濟轉型擺到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這是實現我們黨和國家提出的到本世紀中葉建成中等發達國家宏偉目標的客觀要求。
要解決好煤炭資源城市可持續發展和經濟轉型的問題,總體上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煤炭資源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轉型納入到科學發展的軌道上來。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和重大戰略思想,也是煤炭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和轉型必須遵循的科學理論。根據這個科學理論,煤炭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必須以此為指導,處理和解決好當前所面臨的煤炭資源有限與經濟社會發展對煤炭資源的需要,產業結構單一與多樣化發展滯后,煤炭資源利用率較低與煤礦布局不合理、集約化經營不夠,煤炭資源型城市潛在優勢發揮不足與缺少特色產業,礦區環境破壞最嚴重與生態保護矛盾大等諸多關系和問題。
要處理解決好煤炭資源型城市面臨的這些矛盾和問題,重點遵循以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
一、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實行適度開發的戰略
煤炭在我國的能源消耗中約占75%左右,國民經濟發展對煤炭消費的依賴性比較強,在保證國民經濟健康協調發展的基礎上,調整、優化能源消費結構,發展風能、水能、太陽能等能源,降低煤炭、石油等能源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對于延長煤炭資源的可利用時間,保證國民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和子孫后代長遠利益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從國家層面上來說,要通過對我國能源開發和利用的科學評估和論證,制定優化能源開發和利用的發展戰略,對煤炭實行適度開發。對一個省區和一個煤炭資源型城市來講,也要加強對煤炭開發活動的科學論證和評估。在保證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提下,通過對煤炭資源儲量的大小,埋藏的深淺,品位的高低,開采強度和環保等問題進行科學論證,制定區域性和礦區合理開發的規劃。把開采量限定在一個合適的水平上,通過實行適度開采戰略,既能保證煤炭資源開發恰當的服務年限,保證經濟和社會對煤炭資源的消費依賴,又可以為替代產業的發展贏得時間。煤炭主管部門要加強對煤炭企業科學適度開發的指導,把礦區煤炭生產的科學接替規劃制定作為對礦區領導集團考核的重要指標,與領導集團的政績掛鉤。防止煤礦企業在開采時,片面強調產量增長,不合理的加大開發強度,造成丟肥揀瘦的短期行為,忽視煤炭回收率的提高。
二、深入推進兼并重組、大力實行集約經營
在各礦區都不同程度存在資源利用率較低、環境壞破較嚴重、安全生產條件差的小礦,雖然從上世紀末以來,國家對煤炭企業實行了關閉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礦的政策,使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的煤礦數量大大減少。掠奪性、毀滅性、破壞性開采的狀況得到有效遏制,合法經營的小礦,通過兼并和資源整合,生產規模擴大,單井生產能力和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有的省區煤礦生產布局不合理和生產效率低下,資源浪費嚴重、環境破壞大,安全生產無保障的小煤礦還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以山西為例,到2007年底,礦井數量2840多,30萬噸以下的小煤礦還占70%,煤炭粗放開發的模式沒從根本上進行改變。據測算,小煤礦資源回收率15%左右,僅相當于先進水平的四分之一,按小煤礦年產35億噸計算,每一年仍然要浪費10億噸左右的資源。除山西省以外,其他省、區還有一些礦區不同程度存在布局不合理和管理落后的小煤礦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
(一)要深化改革,深入進行煤炭資源的整合和煤炭企業的兼并重組,通過政府主導和宏觀調控相結合,實施煤炭企業“大進小退、優進劣退”,有計劃的組織管理先進的大型煤礦兼并中小煤礦,關閉不符合條件的小煤礦,讓優質煤炭企業做大做強,讓資源浪費、管理落后的小煤礦退出,從而實現煤炭產業的升級,從體制上保證煤炭資源的高效回收和利用。
(二)實行集約經營管理戰略。首先,要推進資源的集約化開發利用,國家在煤炭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在有效保證煤炭資源安全供應的前提下,重點考慮礦區的合理布局和重心的科學轉移,相對提高煤礦資源開發的集中度;其次是扶持、鼓勵發展大型礦業集團,提高煤礦企業的現代化綜合管理水平及煤炭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能力,相對降低環境污染程度和環境保護成本,提高企業規模效益和社會效益;第三,在煤炭資源型城市打造集約經營平臺。山西晉城市在推進城市轉型中,立足集約發展、優化布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該市著力打造集約經營平臺,規劃建設了15個工業園,總面積達16.5萬畝,累積投資5.39億元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以園區為平臺,加強軟環境和硬環境建設,通過筑巢引鳳吸引了包括臺灣富士康、丹尼斯、香港豪德、華潤、聯盛、中海油、中石化、國投、中煤、華能、魯能、雨潤、保利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入駐,使園區的擴散和輻射效應顯著提高:第四,在煤炭企業大力推行集約化經營模式。努力推進采煤工藝改革和技術改造,大力推行采掘機械化開采,科學布置采煤工作面,提高工作面單產水平。科學進行運輸提升系統改造,大幅度提高運輸提升能力,積極引進吸收先進的洗選設備和技術,提高洗選能力。結合煤礦實際,進行信息化改造,提升煤礦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為集約經營提供保障。
三、實行漸進式多元化發展
單純依賴煤炭資源發展,產業結構單一,煤業獨大,是煤炭資源型城市的共同特
征和弊端。煤炭資源型城市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未雨綢繆。從礦業開發開始,在發揮主導產業的同時就要制定和實施多元化的發展戰略,青年和中年礦區更要把多元化發展擺到重要日程,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和經濟轉型。培養新的產業支柱,在這方面,一些礦區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如淮北礦業集團公司,大力推行產業結構調整,由單一的煤炭產業結構發展模式向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多元的發展模式轉變,實施“煤、焦、化、電、鹽”一體化。一個以煤業為主,多個支柱產業逐步成長起來的格局初步形成。撫順是著名的煤炭資源型城市,產煤已有百年歷史,由于該市調整產業結構動手比較早,在可采資源逐步減少的同時,大力發展替代性產業,現在形成了以石油、化工、電力、冶金、機械、電子、建材等重要產業支柱,形成了新的綜合工業體系,成為遼中南的綜合性重工業城市,順利實現了經濟的轉型,其成功經驗為其他煤炭資源型城市轉型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漸進式多元化發展,一方面要利用現有的資源條件,另一方面要考慮到礦區和資源型城市自身的情況,可采取產業鏈延伸、新型產業植入,新主導產業扶持多種方法。產業鏈延伸就是要拉長煤炭產業鏈,發展深加工產業,從而帶動區域產業的轉型。對那些資源儲量大,開采成本比較低的礦區,這種轉型方式優勢明顯。如山東濟寧市在煤炭資源開發正處盛期時,利用其優勢建設煤化工產業基地,利用煤炭資源的龍頭帶動作用,整合本市煤炭、企業等生產要素資源,圍繞煤焦化、煤氣化、煤液化三大產業鏈主攻“醇、苯、酸、烯”等產品的開發,逐步形成了煤化工產業群。新型產業植入就是對適合本地發展并有發展前景的產業,政府通過制定相關政策,鼓勵新產業的建立和發展,這種“外生型”轉型方式對于資源枯竭及開采成本比較高的資源型城市比較適合。新主導產業扶持是指煤炭資源型城市通過從現有產業中遴選出發展前景廣闊,產業帶動大的產業,大力給予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和必要的資金支持,這屬于“內生型”轉型方式。這種方式對那些除資源開采優勢產業以外,其它產業發展具有明顯優勢的企業比較合適。
總之,漸進式產業多元發展,從礦區建設開始、資源型城市雛形階段就要把多元化發展擺上日程。長計劃短安排,在煤炭資源枯竭之前就形成可替代的產業和多元化格局。同時產業多元化還要根據資源型城市的實際情況和條件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新興產業發展模式。
四、依托優勢,打造特色
煤炭資源城市要實現持續、穩定、協調、健康發展,發展特色產業提高產業競爭力十分重要,尤其是具有特色的新興產業,對于順利實現產業替代至關重要。特色專業打造應揚長避短,充分所發揮自己的傳統優勢、煤炭資源優勢、技術優勢和自然環境優勢等。實踐證明,這是順利實行產業替代可持續發展的一條正確路線。
六盤水市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他們未雨綢繆,依托優勢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實施特色產業戰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們的具體做法是依托生物資源多樣性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依托地方特色食品加工資源,大力發展特色食品,培育出一批品牌。依托氣候優勢,打造中國“涼都”,大力發展旅游業。使其旅游產業、食品加工產業和特色農業成為了新的經濟支柱。
依托優勢,打造特色產業,一是注意運用發散思維,全面審視和善于挖掘本市具有的優勢資源。既包括物質資源也包括非物質資源;既包括自然資源也包括人文資源;既包括有形資源也包括無形資源;既包括硬資源也包括軟資源;既包括已經開發的顯現性資源也包括潛在隱形資源。在全面分析、審視的基礎上,找出可以依托的優勢,為特色資源開發奠定基礎。二是在特色產業培育中要注意品牌打造。既要樹立產業品牌意識,強化產業品牌打造理念,又要對品牌打造提前謀劃,制定方案,分布實施。使產業品牌從一出生就實現優生優育,健康順利成長。三是特色產業培育,要發揮政府職能作用,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政府要著力為打造產業品牌創建平臺,為企業品牌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資金環境、輿論環境、社會環境,為產業品牌成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五、實施綠色發展戰略
綠色經濟是以經濟與發展環境相和諧為目的發展起來的新的經濟形式,是以維護人類生存環境,有效保護資源,有利于人的健康和發展為特征的經濟。金融危機背景下的綠色經濟發展已開始受到了全球各國的重視。煤炭資源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實現人與自然地和諧,不以犧牲子孫后代的利益和生存為代價,因此,煤炭資源型城市要把綠色經濟發展作為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實現煤炭資源型城市經濟持續發展與自然生態平衡相統一。為此,資源型城市和煤炭資源型企業都要把綠色發展作為一個戰略,貫徹始終。
首先,要著力解決煤炭資源城市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把改善生態環境放在重要的位置,投入必要的人力、財力、物力進行生態環境治理,做到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二要樹立“城市礦山”開發的理念,發展循環經濟。用創新思維開發“城市礦山”,變廢為寶。“城市礦山”是指資源型城市中形成的廢棄的煤矸石、發電廠形成的粉煤灰、排放的瓦斯、污水以及煤礦生產經營中廢棄的各種廢舊物資,實現廢物利用,變廢為寶。通過煤矸石發電、粉煤灰造磚、礦井瓦斯利用、可燃氣和廢舊物資回收利用等形成既保護環境又促進經濟增長的新亮點。通過節能減排創造綠色財富。三是積極倡導綠色投資新模式。煤炭資源城市在招商引資、開發新的產業、投資新的項目中,不僅要把投資項目能否給區域發展帶來豐厚回報作為衡量標準,還要把投資項目能否為經濟帶來好的環境作為項目選定的依據,堅持把新產業的開發和環境保護有機統一起來。把投資項目的選擇嚴格依照經濟利益、社會利益和生態利益三重標準進行全面衡量。使項目一出生就有利于保障和促進生態環境。同時要貫徹減量化、資源化和再利用的“三R”原則,從資源循環利用的角度積極吸引補鏈企業,使區域經濟發展走循環經濟的道路。把發展環保產業貫徹到煤炭資源型城市結構優化和升級的始終。還應該重視綠色投資的科技含量和社會價值,盡可能以少量的資源獲得更多的科技支持,取得更多的價值,使資源城市產業結構的優化體現綠色發展的生態性、融合性、協調性、配套性和技術性。四是要結合煤礦資源型城市的自然條件和開采形成的地理和環境變化情況,實施生態城市建設工程。比如利用塌陷坑建立濕地公園發展觀光漁業,利用廢棄礦山建旅游景點,同時,因地制宜的實行園林化城市、宜居城市建設。為煤炭資源型城市人的發展和居住創造良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