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城市化道路中農民服務探討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摘要:面對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失地農民職業教育需求日趨強烈,職業教育問題日益凸現。本文根據失地農民的特點和失地農民職業教育的現狀,提出了加強失地農民職業教育的對策。
有效的職業教育不僅能促進失地農民就業致富,讓他們真正融人到現代城市生活中,使他們真正享受到城市化進程加快帶來的收益;而且能實現城鄉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推進農村城市化的進程。在順利實現失地農民就業轉移的過程中,職業教育的影響極其廣泛而深刻。因此,我們必須選擇最佳、最合理的失地農民職業教育對策。根據失地農民素質現狀和目前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在職業教育的辦學理念、辦學目標、職業教育師資、職業教育內容、模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要進行重新調整、重新定位或轉變。
(一)職業教育的辦學理念——為“三農”服務
為“三農”服務自始自終應該是職業教育的指導思想,職業教育要以服務“三農”為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切實為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和發展農村先進生產力服務,為失地農民這一弱勢群體服務。職業學校應該切實從主要為升學服務轉變到主要為農業、農民、農村工作服務,從升學教育轉移到為農民增收服務、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和大面積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從以學科、專業和學歷教育培養為主轉變到以適應需求的長短結合的技能培訓為主的軌道上來。加強失地農民職業教育,是解決農村龐大剩余勞動力的客觀要求,是優化農業結構,建設現代農業,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和關鍵所在,是推動農村勞動力到非農領域就業,實現城鄉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幫助失地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需要,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行動,落實國務院有關農民培訓政策的要求,更是新時期國家賦予職業教育機構的重要責任。各職業教育機構應牢牢樹立為“三農”服務的思想,大力開展失地農民的職業教育。
(二)職業教育目標——以就業為導向
“就業是民生之本,擴大就業是我國當前和今后長時期的重大而艱巨的任務。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對擴大就業的支持作用、服務功能、不僅對于國家是一個巨大的貢獻,也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體現。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就能夠為職業教育帶來深刻的變化。所以我們要堅持這樣的信念: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對失地農民的職業教育更是如此。為此,我們在設置失地農民職業教育專業、安排培訓計劃、選擇教育內容、開拓職業教育模式、配置職業教育資源時,首先要找準就業市場的需求,其次要根據市場需求制定有關的職業教育方案,配置教學資源,再次是要針對失地農民的現狀和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大力打造就業市場有影響力的失地農民職業教育品牌項目。堅持以就業為導向,這自始至終是職業教育的目標。
(三)職業教育師資——以“雙師型”、“復合型”為目標
職業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因此職業教育師資也跟一般教育的師資不一樣,尤其是失地農民的職業教育師資,要求教師必須是復合型和多樣化的。他們不僅要有較高的思想文化專業素質、教育教學理論水平,而且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不僅要有極強的市場意識、商品意識和服務意識,還要有開拓、創新意識和能力。首先,我們要按照“能者為師、按需聘用”的原則,面向社會公開選聘有一技之長、教學和實踐經驗豐富的技師、工程師和科技人員到校任教;第二,要按照“校企聯合、帶職鍛煉”的方法,有計劃的選派骨干教師到企業學習鍛煉,使他們開闊眼界,提高專業技能和教學實踐能力;第三,要鼓勵在職教師盡可能的接觸社會接觸實踐,主動與企業、用人單位保持緊密的聯系,并不斷的學習、補充新知識,完善自我,充實自我,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技能。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方式,努力建設一支思想素質好、業務精通、實踐能力強的文、理滲透,農、林結合,專、兼合理的年齡、智力、專業、類型結構多元化的雙師型師資隊伍,這是確保失地農民職業教育質量,使失地農民職業教育工作得以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
(四)職業教育主體——從單一轉向多元
一般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均是由職業學校或職業培訓機構運作和進行的,其培訓主體和教育經費投入渠道均比較單一。失地農民具有牽涉部門廣(農業、林業、教育、財政等),涉及人數多(據有關資料統計,每年全國新增失地農民百萬以上),專業覆蓋寬,培訓內容技能性強,自身素質參差不齊、技能層次基礎不一等特殊性,給職業教育帶來嚴峻的挑戰。如果僅僅依靠職業學校或培訓機構這一單一的主體,就不能滿足社會和失地農民就業轉移的需求。因此,無論從教育經費投入主體,還是從教育培訓的主體或就業安置的主體來說,均需向多元化發展。從職業教育投入來說,應建立政府投入扶持、用人單位補貼、培訓機構減免、農民個人適當出資的政府主導、分級負擔、企業資助、多方籌集的多元投入機制。從職業教育培訓機制來說,應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整合農、科、教等部門的資源,實行農科教結合,產學研結合,充分發揮農業、科技部門的人才優勢,教育部門的基地優勢。建立起以縣級職業學校、成人學校為龍頭,以農村職業學校為骨干,以鄉鎮成人學校為基礎,以村成人學校為幅射點,以各級社會力量辦學為支撐點的縣、鄉(鎮)、村三級實用型、開放型的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失地農民培訓網絡體系。從就業來說,應創建政府引導、社會支持、企業參與、個人努力的就業安置機制。
(五)職業教育模式——從呆板走向靈活
各職業教育培訓機構應該本著實際、實用、實效和因人施教、因地制宜相結合的原則,在始終堅持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勞務輸、勞動預備制度、就業準入制度、創新特色、終身學習相結合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失地農民和當地經濟發展的特點,大膽創新職業教育培訓模式。運用由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簽訂用工協議的定向培養、定向輸出的“訂單式”培訓;根據不同對象提供不同采單的“超市化”培訓;學校下單、企業接單、政府買單的“三單制”培訓;企業+培訓機構+失地農民的“聯動型”的產教結合培訓;依托社區教育的“學校+社區”聯合培訓;采用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長期培訓和短期培訓、就業培訓和創業培訓、引導性培訓和技能性培訓并舉的方式,創建靈活高效的適應市場需求的職業教育模式。
(六)職業教育內容——從“知識本位”轉向“職業能力本位”
掌握一技之能,是失地農民參加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最終目的。所以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該充分考慮失地農民的需求,充分體現失地農民職業教育的特點:堅持以能力為本位,重視實踐教學和職業技能的培養和訓練,實現教學內容與就業需求的緊密結合。教學內容的設計,應該從由職業教育機構單一決定轉向由學校與部門、企業、行業聯合決定,積極爭取行業、企業的參與,使行業、企業或勞動就業部門也成為教育內容選擇的重要主體之一。使職業教育內容真正建立在職業崗位能力需求的基礎之上,并能隨著職業能力的變化及時更新或補充教學內容,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就業導向內容。在設置教學內容時:首先要對崗位能力進行分析,形成能力標準,根據能力標準安排教學內容;第二要引入職業資格標準,堅持職業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在教學內涵上的統一;第三要注意職業崗位能力內涵的廣泛性,即不僅要有技術能力要求,而且還要包括具有廣泛適應性的一般職業能力培養,使失地農民既有明確的職業技能,又有一定的職業崗位轉換的適應能力,從而獲得較強的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超級秘書網
(七)職業教育方法和手段——從傳統轉向現代
傳統的職業教育,一般以面對面的知識傳授和手把手的師徒式的技能訓練為主,這種職業教育方法和手段,無法滿足廣大失地農民的職業教育需求。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現代遠程手段開展失地農民培訓,具有面廣、量多、經濟、方便、靈活等特征,而且在網上可以開設“虛擬工廠”、“虛擬實踐基地”,學習者在“虛擬工廠”、“虛擬實踐基地”可以進行仿真模擬訓練,完全具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失地農民職業教育,不僅能為失地農民更新知識、掌握技能、提高素質提供適時有效的服務,而且能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促進農民教育信息化和現代化。
總之,在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大力開展失地農民的職業教育與培訓,是提高失地農民素質、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手段。我們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努力探索適合失地農民特點和市場需要的職業教育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