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碳交易市場分析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北京市碳交易市場特色分析
目前七省市碳排放交易試點方案各具特色,深圳首家明確允許個人投資者參與碳交易,上海率先出臺碳排放核算指南,采用“歷史排放法”和“基準線法”測算配額,北京首先了場外交易細則。場外交易是北京碳交易市場的一大特色。為了規范北京市碳排放交易行為,維護交易市場秩序,制定了《北京市碳排放配額場外交易實施細則(試行)》,細則規定,關聯交易、超過一萬噸的大宗交易和經相關主管部門認定的其他情形需采用場外交易方式。交易參與方通過協議交易,并需在交易協議生效后辦理碳排放配額交割與資金結算手續。
1.1納入的行業將部分非工業部門納入交易體系中,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化、工業化較發達地區開展碳交易的做法。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產業結構得以不斷調整和優化,高能耗產業的逐漸退出,傳統行業的地位隨之被第三產業中的新興產業代替。北京第三產業在繁榮首都經濟、擴大國際交往、服務市民工作生活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北京產業結構調整對節能貢獻率達80%,取得了較好的環境效益,隨著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三產比重大于70%,工業部門與非工業部門同時納入到試點范圍。納入的行業包括汽車、公共建筑等行業。
1.2核算邊界和核算方法學邊界內排放源產生的所有直接溫室氣體排放,排放源包括固定源燃燒、移動源燃燒、過程排放和逸散排放。在北京市2013—2015年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期間,參與北京市CO2排放權交易試點的企業只核算其北京市行政轄區內固定排放設施化石燃料燃燒、工業生產過程、廢棄物處理的CO2直接排放,以及北京市行政轄區內固定設施電力消耗隱含的電力生產時的CO2排放。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制度下的企業CO2排放核算方法采用基于物料平衡計算的方法學和基于排放因子的計算方法。企業可自愿采用實時監測辦法測量其CO2排放,其測量結果的不確定性不能高于采用基于物料平衡或基于排放因子的方法學的計算結果。
2北京市碳交易市場的發展現狀
既然是試點,“試”是關鍵,通過嘗試不同的方案,不斷積累,在實踐中獲取經驗。北京試點工作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基本原則,以活躍的市場機制為手段促進北京形成“制度完善、交易活躍、監管嚴格、市場規范”的區域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實現“十二五”單位地區生產總值CO2排放下降18%的目標。
2.1北京市碳交易試點工作進展2011年10月,北京市被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批準為國家首批碳排放權交易試點。2012年3月28日北京市啟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2013年11月28日,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在北京市環境交易所正式開市,繼深圳、上海之后,北京成為我國第三個正式啟動碳排放交易試點的省市。開市首日,總成交量達4.08萬噸,成交額204.1萬元。北京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啟動,不僅標志著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以實際行動表明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和行動不會改變。2.2北京市碳排放權線上交易情況自開市至2014年4月底,北京市碳排放權線上交易共產生77筆,成交量共計59950噸,成交額共計約3222420元,成交均價53.17元/噸。開市第一單線上公開交易成交量800噸。北京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北京碳市場首個場內賣家,在開市當天順利出售了300噸配額,完成了北京市乃至全國高科技行業第一單碳排放權交易,在我國高科技行業低碳發展進程中留下閃光的一頁[8]。截至2014年1月10日,全市近300家重點排放單位完成碳排放權交易注冊登記。在這四個月期間,北京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穩步推進,交易規模涌現新高,企業參與的積極性顯著提高。交易市場呈現增長態勢,重點突出在以下幾個方面。2.2.1交易規模穩步上升在起步階段的2013年,成交量比較分散,除開市當天外,僅達成7筆交易,交易均量低于300噸/天。進入2014年,隨著履約期的到來,交易呈現活躍態勢。從2月25日起,北京碳市場線上公開交易量顯著增長;4月18日,線上公開交易成交4000噸,排放權公開市以來單日最大成交,成交均價52.00元/噸,成交額208000元。自3月25日以來,北京碳市場已連續26個交易日有成交。期間,日均線上成交1048噸,均價54.98元/噸,最高價57.29元/噸。北京碳市場交易量價齊升,繼續保持穩中增長態勢。
2.2.2企業參與的積極性提高開市初期,控排企業不了解如何參與碳市場交易,企業對碳交易本身的認識程度和所掌握的知識有所缺乏,這直接影響企業快速做出決定,從而產生觀望的態度。當前,碳排放權交易進入到實際操作階段,參與碳排放交易已經成為企業必須去做的事情。一些排放量比較大的企業,將面臨碳排放的限制,這會讓企業更加積極地研究交易規則。以市場機制使企業認識到,過度占用環境資源需要償付代價,利用低碳技術等途徑減少碳排放,則可以通過碳交易市場出售碳結余獲益。隨著控排企業對碳交易制度和相關政策的了解逐漸加深,以及對交易流程及碳價影響因素的研究,更加理解政府推出碳市場的目的和意義。
3北京市碳交易市場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是北京市“十二五”時期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一項重要工作,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機制創新,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引導和鼓勵企業、公眾等共同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
3.1北京市碳交易市場存在的問題北京市雖然率先邁出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第一步,但面臨許多艱巨的任務,監管難題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個難題。碳排放權交易涉及的行業眾多,規范碳交易試點監管的難度非常大。當前全球碳交易試點最成功的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只是將能源供應(包括電力、供暖和蒸汽生產)、石油提煉、鋼鐵、建筑材料(水泥、石灰、玻璃等)、紙漿和造紙五個行業涵蓋在碳交易試驗的第一階段,放棄了將眾多排放量大的其他行業涵蓋在內,這樣將有利于減小監管碳交易主體的難度。
3.2政策建議隨著北京市高能耗企業的遷出或關閉,淘汰重工業的潛力降低,低碳產業的發展應基于能效改善和碳排放控制?!笆濉睍r期,北京市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需下降17%,在這種情況下,通過關停并轉來實現以退促降的空間已經越來越窄,在現有行政手段和措施基礎上,需要更多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研發創新先進節能低碳技術,完成由“以退促降”向“內涵促降”的轉變。建議面向全社會各領域開展節能低碳技術和產品征集,研發創新節能低碳共性關鍵技術,制定北京市節能環保產品技術推廣目錄,加大重點用能領域的新技術、新產品推介力度??赏ㄟ^組織技術論壇、召開產品推介會和編制項目案例等方式,推廣一批先進適用的節能低碳技術。梳理北京節能低碳發展的技術需求和技術供給資源,促進節能低碳技術供需雙方有效對接,完善技術研發應用推廣配套政策,促進“內涵促降”取得實質性突破。
作者:付萌章永潔葉建東蔣建云張帆單位:北京市可持續發展促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