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企業資源管理人力資源開發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對人力資源開發途徑的建議
人力資源管理涉及因素眾多,其通常與企業的現存體制、規章制度關系密切。因此,在上級單位深化企業體制改革、進行產業結構升級的背景下,需要各單位通過分步實施、日積月累的工作方式,堅持不懈地推進人力資源開發管理工作。為此。筆者歸納提出4個方面15項方法或建議,以供參考。
1.人力資源開發管理的一般準則
一是人才隊伍的可用性和匹配性作為重要的評估標準,是型號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進步的最明顯標志。所以在這個前提下實現員工的個人發展目標,對于人力資源的管理非常重要。二是努力實現員工和企業的雙贏,即在實現企業既定發展目標的同時,使員工的個人價值得到體現。這就需要企業對員工進行定期的績效評估,并使其職業發展計劃和企業目標保持一致,通過對員工職業發展計劃的審視、追蹤和改進,幫助員工實現職業發展目標。三是人才隊伍的專業能力清單和每名員工的職業發展計劃書,都是非常重要的參考文檔。要與型號項目管理相匹配、相印證,不能出現“脫節”問題。四是要出臺相應的政策,以使所有員工都能定期接受培訓,具體形式包括課堂培訓、各種專業認證、相關研討和會議等,也可以是本科、研究生教育等。五是所有的辦事流程必須與國家和企業現行的法律法規相匹配、相兼容。
2.型號人力資源建設
一是各型號項目應本著按需分配的原則調配員工資源,如遇沖突則通過協商或談判解決。堅持以型號任務需求為目標導向進行人員調配,同時將人力成本控制在預算范圍內。二是各型號項目要善于利用較為寬松的項目間隙時段來儲備、挖掘和培養人才,以避免資深專家、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的短缺。三是各型號項目應積極考慮使用集成開發團隊模式,組建跨部門、多學科研究團隊,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型號項目重要崗位的變更次數,也能使每一個團隊成員都參與到型號中。針對新入職的員工引入師徒式的輔導計劃,不僅有利于新員工的成長和成才,而且有助于吸引更多優秀的應屆畢業生加入。四是型號項目人員要避免過于固定,鼓勵人才的合理流動。這樣可以有效避免人才浪費,做到才盡其用。
3.靈活開放的用人策略
一是建立靈活的選人用人通道,必要時可以使用正式或外聘等多種方式,特別是要關注那些具有型號項目經驗、技能或專項特長的人才,做好招聘、培訓、自留和返聘等工作。在對擬選用人員的評估過程中應著重審視其工作動機、團隊意識以及再培訓、再分配、再調動的需求。二是可采取短期租賃的方式引進滿足使用要求的人才,即根據企業發展戰略進行人力資源方面的內包或外包。例如,對于非核心業務、低值業務或臨時性業務,為降低企業人力成本,可以考慮進行適當的外包;為了尋求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除了業務的外包以外還可以考慮進行適當的內包。在內部尋找新的責任主體,實現多勞多得,可以充分調動員工積極性,這也是一種用人制度上的創新。三是鼓勵員工參加各種外部交流活動,不僅可以保持其對新技術、新事物的敏銳度,而且可借助這些活動為企業吸納更多的人才,進而實現員工與企業的雙贏。
4.新技術帶來的新機遇
一是根據知識管理戰略,在企業范圍內實現專業信息在各個部門之間的共享。二是建立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系統,這是一項企業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對于任何一個50人以上的單位或部門,都推薦使用此類人力資源信息系統。三是留意行業內的變革趨勢,這將會給型號項目團隊組建和工作模式帶來新的變化。
二、基于并行工程的人力資源管理
人力資源管理的首要目標是為企業提供合格的人才團隊。這項工作的復雜性在于需要理清各種紛繁的人才需求來源,平衡單個型號的預算與整體資源占用消耗比,以保持對人才建設相關的新政策、新法規、新技術的關注。當前,型號項目高度依賴于系統工程和團隊協作,團隊成員間的有限溝通將有助于快速地解決型號研制問題。通過并行開發的工作模式可以更快地完成工作,釋放員工潛能,最終達成型號項目的圓滿成功。這也是并行工程近年來日趨興盛的現實原因。需要說明的是,并行工程不僅是適用于型號科研生產的一種行之有效的系統方法,其同樣適用于型號項目人力資源開發管理。基于并行工程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能夠極大加速型號團隊人員的知識共享,可使年輕設計師快速地汲取團隊智慧及經驗,長期來看將有助于緩解型號對稀缺人才的矛盾,實現企業和各型號系列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國內多個軍工企業均已開展實施,效果甚佳。要建立基于并行工程的人力資源開發模式,則需組建一支多學科的研制團隊,這是一種新型高效的型號項目人力資源管理模式。事實上,系統工程的基礎也是多學科共同努力取得成果的有效集成,需要工程師做到一專多能,既要做本領域的“專才”,還要做熟悉其它專業的“通才”。因此,從并行工程和系統工程的角度出發,只有堅持與時俱進的科學發展觀,密切聯系型號和企業的實際需要,才可使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煥發出新的活力。
作者:溫躍杰趙晟楊維垣單位: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