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音樂教育實習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目前師范類音樂生實習的基本現狀
1.從組織環節上看
沒有形成統一規范、互動多贏、卓實高效的“一體化”體系很多學生的教育實習是私自或半私自行為,高校和實習單位沒有溝通和聯系,也沒有分派指導教師或委托實習學校相應的監管權益,使接受單位對學生的實習內容、要求、評價標準不了解,較難把握對學生實習的指導和評價。目前,我國高師音樂教育實習普遍存在實習時間短,內容空泛,形式單一,隨意性強,難以雙邊互動,缺乏有效指導和合理評價的現象。
2.從學生實習中的表現看
不利于實習生教學能力的提升實習中,顯現出有關教育理想、教育機智、教學設計、課堂組織能力、教學手段運用等方面的問題,顯露出高師音樂師資培養的某些偏頗或缺失:一是學生有應付過關心理,有“為實習而實習”、“不得已”被動應付的想法。多數實習生沒有當一輩子中小學教師的心理準備,還都心存夢想。實習中,急功近利、一蹴而就的意識較強,作為教師循循善誘、潤物無聲、傳道授業、教書育人的意識淡薄。二是教學基礎知識儲備不足,沒有掌握足夠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手段。主要表現在相當一部分實習生對音樂課程標準不了解,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目標不明確,講解、傳授基礎理論知識明顯缺乏條理性、系統性,不能整合相關知識,達到融會貫通,更不能深入淺出、游刃有余。三是組織教學能力弱。主要表現在對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鮮有解決方法,往往是面對一群沒有專業技能的中小學生,顯得手足無措。在指導實踐活動中,活動設計、組織、預設、指導方面的經驗與能力欠缺,特別是在鋼琴伴奏、合唱指揮、樂隊排練等方面,還與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距。
3.從學生實習的效果看
沒有達到應有效果出現以上問題不是偶然的,從根本上說,是高師音樂教育沒有與中小學教育形成一個完整統一、融合互補、相互促進、共贏共生的有機整體,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能力培養等環節缺乏與時俱進,與義務教育新課標銜接,與學校學生實際需求相一致。首先在培養目標上,相當一部分師范類音樂生從入學起就一直沒有解決好“方向”和“出口”問題,并沒有把報考該專業同一生當中的追求、事業掛鉤,只是為了考取高校,取得文憑,作為高一級工作去向的敲門磚。學校缺乏長期一貫的師德教育引導,混同了一般普通高校。其次,師范音樂教育沒有很好地注重學生的出口需求及實用效果,在課程設置上與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的銜接還有一定的差距。很多學生被傳統模式所框定,沒有真正接觸和了解中小學的音樂教育現狀,對中小學音樂教學情況不熟悉,所學專業比較盲目,選學課程也相對較窄,沒有與需求掛鉤。義務教育和高中音樂新課程標準已把教學內容擴展為四個領域和六大模塊,含括:欣賞、表現、歌唱、創造、舞蹈、戲劇、音樂與相關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對教師的專業技能要求一專多能,并具有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和學科整合拓展能力。對廣大中小學生而言,所需要的主要是基本音樂知識,通過對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的學習,學會“理解”和“感知”音樂的審美教育功能,而這些恰恰是高師音樂教育所沒有注重的。再次,沒有足夠重視教育實習,停留在“走過場”、完成“環節任務”、缺乏統一組織、嚴格標準、規范管理。這種有其形式而無實質的實習,只能讓學生了解上課的過程,并不能真正地得到教學指導和進行課堂實踐,完成學生與教師思維、心理及能力的轉換。
二、解決這些問題的主要途徑與策略
1.調整課程重心
重建知識結構,做音樂教學的主人要走進基礎教育向中小學教師虛心求教,豐富教學手段,積累教育智慧。如對課堂上學生臨時出現的問題,要有化解的方法,有能夠把臨時出現的難題,生成教學資源的教學機智,提高課堂駕馭能力。因此,要做到以下三個轉變:
(1)轉變重“技術”輕“文化”的現象,成為專業技術過硬、具有廣博知識的人才。學習音樂的學生,大都有重視專業技能,輕視文化學習的特點。一方面學習專業需要大量的練習,擠占了文化課學習的時間和精力;一方面高考文化課分數線比較低,使學生在思想上有所松懈,造成文化課的學習成績不理想。然而,新課程體現出的鮮明深刻的人文性,以美育人的審美性,學科內容的綜合性,給音樂教育者提出很高的文化素養要求,只有提高文化的全面素養,才能真正理解和領會音樂課程標準的要求,挖掘和拓展教材的內涵,成為課改的推進者與踐行者。
(2)轉變重“獨唱(奏)”輕“合唱(奏)”的教育模式,成為合唱訓練與指揮、樂隊組織與指導、鋼琴伴奏能力都兼備的人才。音樂是合作和交往的藝術,合唱、合奏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集體觀念,與人合作意識的有效途徑。音樂課程標準對此有明確要求:“要更加重視并著力加強合唱教學,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豐富表現力,盡早積累與他人合作演唱的經驗,培養集體意識及協調、合作能力。”“欣賞優秀的器樂作品,感受器樂的豐富表現力和美感,積極參與合奏、重奏、獨奏等實踐活動?!睆娬{了“合唱”“合奏”的重要性。高師音樂學生合唱、合奏的演出、排練經驗,將有助于今后指導學生實踐活動。
(3)轉變重“學業”輕“教學”的觀念,成為學業優良,學養深厚,潛心研究教學的專業人才。高師音樂教育的性質決定了它培養出的學生,不僅要具有規范、高超的專業技巧,更要有世界先進的教學觀念,有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有豐富的教學設計和預見能力,善于發現教學中的問題,成為善于思考,研究型的教育人才。在當今教育中,心理學原理與教學研究相結合,已成為教學理論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必然趨勢。
2.采取多種策略
提高課堂教學能力建議重視《高中音樂教材分析與實踐》、《中小學音樂課程設計》、《中小學心理研究》等課程,采用多種教學形式,走出去,請進來,互為師生模擬中小學課堂形式,做好教育實習的知識儲備和教學準備工作。策略一:邀請中小學優秀教師上示范課,介紹備課的準備過程、設計理念、活動意圖、提問技巧、理論依據等,了解來自教學第一線的教學情況,對中小學的音樂教學有一個真實、直觀的認識,掌握第一手資料。策略二:借鑒微課程的模式,把課堂化整為零,選取有針對性的環節進行模擬與研討。改變傳統理論傳授的教學方式,用大約十分鐘的時間模擬教學片斷,以自由發言和小組討論的形式,對不同內容、形式的教學片斷,探討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的作用,論證教育理論的實效性,從實踐的層面入手再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使教育理論的學習不再枯燥,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策略三:采取同課異構的教學形式,對每種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和課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比較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分析每一種教學手段的優點及效果,說明采用的設計理念、教育原理、活動安排和教學方法的理由,彼此相互討論,各抒己見,對比各自的教學效果,借鑒它們的不同之處。這種方法,能夠使學生簡便而高效的掌握教學的基本規律和法則。通過這幾項的學習,相信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掌握基本的教學理論,提升教學能力。經過相互之間的上課和探討,也鍛煉了心理素質,有效地避免了忘詞、遇到臨時生成不知所云等現象的發生,使他們有了走上實習講臺的自信。
3.改變教育實習模式
全面真實的了解基礎音樂教育的現狀加強實習指導,合理設置教育實習課程,積極探索教育實習模式,是有效提高音樂教師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借鑒、學習中外教育理念,分析和了解教育課程對教學能力提升的作用。美國近代教育家、思想家杜威曾經說過:“如果用過去的方法來教現在的學生,那么我們會奪去他們的明天”。因此,關注國內外教育教學的新理論,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因地制宜地選取適合中小學實際的教學手段,在教學中發揮它們的作用,對提高我國音樂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升中小學音樂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1)借鑒國外的實習教育,增加實習時間,采取分散、集中相結合的方式。很多高校的教師也都主張改變以往單一、簡單的實習模式,使學生明晰大學應掌握哪些教學能力,隨時窺察自己哪些知識缺乏,使學習更加有的放矢。如龍亞君在《高師音樂教育實習的探索》、黃立凡在《談高師音樂專業教育實習改革》的文章中,提出了高師教育實習應把時間相對集中的“集中式教育實習”改為時間較為分散的“分散式教育實習”的觀點。時間安排上,主張從大二開始直至大四,分為到基層見習聽課、觀摩學習、畢業前集中實習的三大步驟,逐步增強學生從師任教的能力。
(2)城市與農村相結合,建立穩定的中小學實習基地。高師音樂教育必須走進中小學教育,使學生對中國的音樂教育狀況有一個真實、全面的了解。筆者有在省規范化中學執教二十多年的教學經驗,也曾經到農村學校進行過援教,對城市與農村音樂教育資源的差別有比較清楚的了解和深刻的體會。因此,建議創立城市和農村兩種學校的實習制度,一方面可使學生在不同的教學環境、教學資源中得到鍛煉、提高教學水平,一方面也能夠走入農村,全面了解不同地區、不同層次學校的音樂教學環境,鍛煉更強的適應性。在城市學校中學習成熟、規范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經驗,增進課堂教學實踐;在農村較差的資源環境中了解城鄉音樂教育的差別,提高對教育環境的適應能力,使先進的教育觀念得以傳播,教學方法得以傳授,帶動農村學校音樂教學水平的提高,可謂一舉多得。
作者:楊芳單位:山東省泰安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