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鄉村牧區金融市場缺陷及辦法研究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摘要]內蒙古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通過對其金融業支持農牧區建設情況進行研究,發現內蒙古農牧區金融機構雖然采取多種措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實際困難或問題。本文在深入分析了內蒙古農村牧區金融市場存在的問題后,提出完善內蒙古農村牧區金融市場的若干建議。
內蒙古是農牧業大區,全區除盟(市)所在市區以外共有80個旗(縣、市),占自治區全部旗(縣、市)的80%。其中國家級貧困縣31個,自治區級貧困縣29個,占比為75%。人口1700萬,占自治區總人口的73.91%。農村牧區發展狀況是衡量全區經濟發展總體水平的重要標尺,其發展離不開金融機構的支持。
一、內蒙古農村牧區金融市場發展現狀
近幾年,國家先后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放寬農村金融機構準入門檻等政策,內蒙古作為試點地區已取得一定進展。
1.農村信用社改革初見成效。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不但是農村信用社自身發展的需要,對于內蒙古來講更是事關1800萬農牧民和農牧業、農牧區及整個國民經濟全局的大問題。為提高農村金融體系效能,改善農牧區金融服務,2007年以來,內蒙古推進農村信用社制度改革,目前實行統一法人的77家聯社中,有76家向銀監部門提交了籌建申請,已提交開業申請的有51家聯社。經內蒙古銀監局批準開業的35家,其中29家已經掛牌。
2.新型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實現突破。2006年底,政府開始通過各種途徑給農村金融市場造血。中國銀監會《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的若干意見》,對所有資本和金融機構開放農村市場,首批試點選擇在四川、青海、甘肅、內蒙古、吉林、湖北等六省區的農村地區開展。2007年3月16日,由包頭市商業銀行獨家發起設立的內蒙古自治區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包商惠農貸款有限責任公司掛牌開業。此后,內蒙古首家農村資金互助社、內蒙古首家農村股份制商業銀行先后掛牌營業,這標志著內蒙古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第一批試點的三類四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已經全部穩定運營,說明內蒙古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試點工作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3.內蒙古郵政儲蓄銀行已掛牌成立。歷經數年“紙上談兵”和半年多的緊張籌備,郵政儲蓄銀行于今年3月20日正式掛牌,并在今年上半年啟動分支機構,在東、中、西部進行試點,適時向全國推廣。而就在郵政儲蓄銀行掛牌的不久前,內蒙古自治區郵政儲蓄也終止了恢復儲蓄業務二十多年來只存不貸的歷史,存單小額質押貸款業務在全區四盟市于今年3月1日開始試點運行。
內蒙古在農村金融方面所進行的改革雖然已取得一定成績,但未能從開創一個多樣化的有序競爭的金融市場著眼,未能與農村經濟的改革有機的結合起來,仍然存在許多現實的問題。
二、內蒙古農村牧區金融市場存在的問題
1.農村信用社“一農”難支“三農”。內蒙古農村信用社始建于1951年,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市場一直處于壟斷地位。近幾年,隨著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內蒙古國有商業銀行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的,陸續實行扁平化管理,從1998年開始到2006年逐步從縣域收縮機構,全區縣域國有商業銀行及營業網點,由1995年的4745家到2006年減至2917家。農業發展銀行只從事糧棉油政策性收購業務,與絕大多數農戶沒有業務聯系,郵政儲蓄只在農村牧區吸收存款,因此農村信用社“一家獨大”,存在供給不足、農民貸款難的問題。雖然從2007年內蒙古推進農村信用社制度改革,但由于歷史原因,農信社在改革前形成了大量不良貸款和虧損掛賬,資金規模難以支撐農村牧區經濟發展。
2.金融服務網點呈現“斷層現象”。作為農字號的農業銀行,近年來,在內部機構改革不斷深入的過程中,考慮自身的生存及利益,機構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整合,并紛紛退出農村金融市場。與此同時,農村信用社自身也在進行內部改革,在利益的促動下,由于成本高,吸收存、貸業務量小,沒有經濟效益,且不能養活機構員工等因素,所以也對偏遠或較小鄉鎮的金融網點進行了整合。使當地農牧民辦理存、貸業務要走數十里路程,農民存款難、辦貸難的問題比較突出。
3.資金外流現象嚴重。目前,以國有資本為基礎的農業銀行急于從農村脫身進行股份制改造,開始從縣域經濟中實行戰略性撤退,貸款規模逐漸減少。與此同時,農業銀行憑借支付結算優勢廣為吸收存款,這部分存款通過上存的方式大量外流。郵政儲蓄利用網點多、結算通暢、深入農村的特點,大量吸收農村儲蓄并轉存人民銀行,對外不辦理貸款業務,郵政儲蓄的瘋狂“抽血”,加劇了農村資金的“體外循環”。
三、完善內蒙古農村牧區金融市場的措施
1.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農村金融主力軍作用。目前,內蒙古共有農村信用社獨立法人機構1279個、職工18500多人,機構網點和從業人員均居全區金融機構之首。2006年末,全區農村信用社存、貸款余額分別占全區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總量的12%和9%,但農牧業貸款占全區金融機構該項貸款的85%。可以說,農村信用社已經發展成為內蒙古農村牧區最為重要的金融力量。今后農村信用社改革應立足“三農”,堅持以農為本。信用社在繼續保持“背包銀行”“馬背銀行”優良傳統的同時,還應積極運用現代科技工具進行電話預約,開辦“汽車銀行”等,進一步加強對農牧民和農村牧區規模以下企業的金融服務,在鞏固小額信用貸款的基礎上,加快推廣聯保貸款業務,著力解決農牧民和農村牧區規模以下企業貸款難的問題。
2.商業銀行應創新經營制度。作為涉農金融機構中商業性最強、實力雄厚的農業銀行應改進服務手段,豐富服務工具和擴大服務范圍。立足于農村、農業、農民,重點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上規模的技術型、創新型和外向型的優質農業企業,并積極參與農戶貸款的市場競爭,補充農信社的資金不足。各國有商業銀行要通過調整和優化信貸結構,重點支持農牧業產業化項目,扶持龍頭企業發展。要簡化貸款手續,開辟綠色通道,滿足伊利、蒙牛、鄂爾多斯、草原興發等龍頭企業合理資金需求。要積極引導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簽發使用商業承兌匯票。對于龍頭企業簽發的商業承兌匯票,商業銀行應給予貼現支持,人民銀行優先給予辦理再貼現。切實做好農資資金供應和相關配套金融服務,通過不動產質押、倉單質押等多種金融產品創新方式,支持農村經濟發展。
3.注重發揮政策性金融的作用。解決農業和農村經濟主體的融資難問題,必須把金融的市場調節和政府的政策扶持有機地結合起來,拓寬農業發展銀行的業務范圍。雖然農業發展銀行內蒙古自治區分行至2007年1~7月份累計發放糧油貸款53.7億元,同比增加12.7億元,共審批各類商業性信貸業務400筆,審批額度80億元,支持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糧油加工企業和農業綜合開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等貸款項目200多個。但農業發展銀行更要探索經營商業性金融,延伸對糧棉油產業鏈條的信貸支持,在糧食流通領域的基礎上,延伸服務對象和拓展服務內容,由目前的僅支持糧食收購向產前、產中延伸。如巴彥淖爾市發展畜牧林果業具有很大優勢,也是農民增收、地區經濟提質提效的突破口,農發行應給予信貸傾斜政策支持,真正發揮政策性金融的應有作用。超級秘書網
4.穩步推進金融機構多元化。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出現,有效地激活了內蒙古試點地區農村金融市場,帶來新的競爭、新的商機、新的活力,對改進試點地區的農村金融服務產生了積極而重要的影響,但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在我國尚屬新生事物,組建成立只是邁出的第一步,要實現健康發展,今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首先,要強化審慎監管,嚴格防范風險,切實將主要精力轉到監管上來,始終把防范金融風險放在第一位,積極探索新的監管方式,科學合理配置監管資源,增強監管能力,提高監管有效性,防止重蹈農村合作基金會的覆轍。其次,規范試點運作,穩步推進試點,為下一步擴大試點起好步、帶好路。第三,引導攜手發展,促進共同壯大,使現有農村金融機構特別是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直面競爭,及時更新經營理念,積極迎接挑戰,通過相互競爭達到革新體制機制的目的,加快建立分工合理、功能完善、競爭適度、相互合作、共謀發展的農村金融體系。
參考文獻:
1.趙志華:“2002—2006年我區金融工作回顧與今后工作建議”,載《內蒙古金融研究》2007年第1期。
2.荊國棟:“內蒙古郵政儲蓄銀行于3月20日正式掛牌成立”,載《內蒙古晨報》2007年3月22日。
3.王景武:“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幾點思考”,載《金融時報》2007年8月27日。
4.刑仁田:“如何從根本上完善我國農村金融市場”,載《科技和產業》200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