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型城鎮化農村電子商務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農村電子商務的內涵
截至2013年12月,我國農村人口在總體人口中的占比已降至47.4%,中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201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于“城鎮化”的發展思路有了明確的闡述,即走一條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之路,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應該走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和新型城鎮化和諧發展之路。農村電子商務的內涵有兩個方面:一是指利用計算機、互聯網、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為從事涉農領域的主體提供服務,使其在網上完成產品或服務的購買、銷售和電子支付等業務的交易過程;二是通過網絡平臺拓展農村信息服務領域、聯接各種服務于農村的資源,扎根于農村,服務于三農,使之成為遍布鄉鎮村的三農服務站,真正使三農服務落地,使農民成為平臺的最大受益者。
二、農村電子商務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作用
所謂新型城鎮化,是指堅持以人為本,以統籌兼顧為原則,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推動城市現代化、集群化、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一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建設路子。新型城鎮化發展,實質上是實行區域協調發展讓落后地區經濟起飛。而電子商務讓農村等落后地區有機會以較低的成本參與到大型的價值協同網絡中來,這改變了傳統的經濟空間布局,對于新型城鎮化來說會是一個全新的視角。
1、有利于培養新型農民網商,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據統計,目前中國農村網民占整體網民28.2%,規模達到1.78億。同時,農產品網上交易空前火爆,阿里集團數據顯示,2013在淘寶上的農產品交易市場達到500億,經營農產品的網店突破100萬家,預計2014年交易額將突破1000億。自2009年下半年起,農民創業的熱情就開始高漲,由農民個體擴展到了村、鄉、鎮、縣。在義烏青巖劉村、江蘇沙集鎮、浙江麗水市遂昌縣、四川省青川縣等地,農村電子商務正在以點帶面的態勢涌現。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是擴內需、調結構、發展農村經濟的加速器,是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改造傳統農業、使傳統農業經濟向信息經濟過渡有效途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是實現我省新型城鎮化、建設和諧社會的動力和新手段。
2、有利于實現城鎮化和現代化的統一,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之一是將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集中式轉變為以小城鎮為中心的分布式。而電子商務是分散化地配置資源,涉及的商品實物直接繞過大城市這個中心,通過物流配送,從廠門直達家門。所以,我們說電子商務天然適合新型城鎮化,電子商務改變傳統的經濟空間布局,幫助農民低成本對接大市場,讓農村及經濟欠發達地區,有機會以低成本加入大規模協同價值網絡,從而加快城鎮化步伐。3、有利于減小城鄉收入差距、促進和諧社會建設。農村電子商務對促進我國“包容性增長”提供了借鑒,這種效應使得“農村都市化”的暢想成為可能。過去,年輕人外出打工曾經是農村的常態,導致大量“空巢”家庭和社會倫理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出現。而農村電子商務的崛起,吸引了眾多外出打工農民和大學生返鄉創業或就業,鄉鄰之間的關系更加安定和諧,“留守”兒童的教養問題也迎刃而解。只要選擇合適的途徑,激發農民的積極性,不用背井離鄉地利用電子商務創造財富,人人都可以包容在“兩化融合”的過程中。
三、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路徑
1、加大設施建設、加強市場監管。農業電子商務的開展需要有完善的網絡配套設施及較高的網絡普及率作為支撐。因此需要政府根據農村的自然條件和經濟狀況,采取相應措施,在財政投入上向農村基礎設施傾斜,加大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村村通寬帶,降低農民上網成本,實現至上而下各級網絡的互聯互通,提升網絡質量和在農村地區的覆蓋率,同時,要加強市場的監管,規范市場秩序,建設信用環境,以形成良好的網上市場環境。
2、“授人以漁”,培育電商人才。以各種形式對農民進行電子商務培訓,提高農民素質。第一,定期送知識、送文化,對農民進行上網和電子商務常識培訓;第二,進行遠程教育培訓,讓農民不僅是電子商務的參與者更是其受益者;第三,舉辦農民上網大賽,調動農民學習的熱情,進而利用信息技術改善農業生產。形成以網絡傳播技術、培訓指導農民進行農業生產和商務活動的新型農業技術信息服務體系。
3、打造特色模式、提供多元服務。目前,我國農村電子商務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遂昌模式---平臺型,其核心借助政府的支持和自身體系的聚合力,在一個分銷平臺上集合了當地千余家小賣家共謀發展;二是成縣模式---整合型,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動下,依托淘寶網進行銷售當地特產,80%的銷售額來源于微博、微信等社會化媒體的營銷;三是通榆模式---品牌型,開門見山為當地的“三千禾”的農產品進行品牌化運作,并直接進駐天貓旗艦店。以上三種模式主要聚焦在農產品電商方面,此外農村電子商務服務還包含特色旅游、數字農家樂、特色經濟和招商引資等內容,農村電子商務剛剛起步,應該鼓勵農民探索和創新各種形式的電子商務應用,打造自己的特色。
4、打通“最后一公里”,建設物流體系。目前,對于絕大多數農村來說,電子商務物流體系非常不完善,尤其是偏遠地區,惟一的快遞就是EMS;物流的參與主體主要是中小型企業和個體經營業戶,配送標準化欠缺,物流節點分布不均、業務雜亂。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必須首先解決這些物流問題:一是政府牽頭,物流、電商企業承建,建設農村區域配送中心;二是充分發揮農村規范、有規模代銷店為前段基站,開展農民自提模式;三是利用郵政物流網絡、供銷社和大型企業的物配網絡,合作共贏,實現物流體系一體化,使商品進村入戶。同時,配合阿里巴巴的菜鳥網絡建設,提高農業現代物流的智能水平,引用物聯網、RFID等相關技術,建設農村地區物流配送體系。
5、推廣農村移動電子商務。CNNIC的《第34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調查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6月底,我國網民數為6.32億,農村網民達到1.78億,而在這1.78億農村網民中,85%以上都是手機上網用戶。手機因其使用門檻低、成本低,在農村地區普及率高,手機集交流溝通、信息獲取、社交、游戲、電子商務、支付于一身,一切服務都可在其中完成,已經成為了農民重要的互聯網應用平臺,同時,在這個平臺上,農業企業可以將農藥、種子、化肥、基礎設施等產品快速、廣泛傳播,可以說,未來的農村,移動電子商務具有巨大的商業價值。
作者:楊玲單位:河南牧業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