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混合實習促動大學生就業探思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提要]由于我們國家正處于社會轉型、經濟結構調整等多方面改革中,就業問題也變得越發普遍,其中大學生就業難現象十分突出。實習是大學生提升自我競爭力的有力武器之一,學生通過混合實習,既參加院校統一實習也參加自主實習來取長補短,完善自身能力已經是大眾趨勢。本文旨在分析實習對就業的促進作用,并為完善學生實習制度與提升學生實習效果提供參考。
關鍵詞:混合實習;就業;“追求-補償”理論
如今,勞動力市場中高校畢業生供過于求的現象過于凸顯的原因是高等教育的擴張和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黨的報告就指出了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這一問題。黨指出的內容體現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時也是國家經濟轉型升級大背景下的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新目標。而實習對畢業生、對高校、對國家來說,是一個能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提升畢業生就業質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影響大學生實習的因素
當今愈來愈普遍的大學生實習現象主要是源于勞動力市場的激烈競爭,實習已經幾乎變成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針對高校學生主要實習決策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宋哲和丁小浩提出“追求-補償”理論,他們指出當學生將實習作為提升就業競爭手段時,高校學生實習的決策會受到成就動機產生的“追求”效果影響,也會受到教育院校教育對求職就業目標實現作出的貢獻缺口產生的“補償”效果影響。
(一)成就動機“追求”效果對大學生實習的影響。成就動機是“追求-補償”理論解釋實習行為的核心因素一,他們主要參考的楊國樞與余安邦兩位學者的觀點,認為成就動機是個體努力追求更高成就的心理傾向。學生成就動機的強度,會影響到其想要實現的求職就業目標的高度。對大多數高校學生來說,在大學生涯結束后能順利進入勞動力市場,取得一份理想工作是他們最重要、最現實也是付出心血最多的目標成就,當個體以更高成就為目標時,成就動機能夠驅動個體為實現目標去堅持不懈地努力。在成就動機較強時,學生會為求職就業設下較高的目標并且付出時間和精力來促進目標的實現,同時學生會把實習作為提升個人就業競爭力的手段,為了更好的求職就業結果,實習就變成學生的主要選擇。
(二)貢獻缺口“補償”效果對大學生實習的影響。“追求-補償”理論認為貢獻缺口越大,院校教育對于學生求職就業目標的幫助作用就越是有限,學生需要通過實習投入填補的“空白”就越大,進而學生加大實習投入來提高就業競爭力的想法就越強烈。其中,院校教育對學生求職就業目標實現的貢獻缺口主要由學生的成就動機與院校教育滿意度間的落差來體現,相對于院校教育滿意度而言,學生的成就動機越高,他面對的貢獻缺口就越大。對普通高校學生而言,他所接受的院校教育和他參加實習的投入都可以在求職就業層面幫他產生收益。因為學生的學習投入可以增進人力資本積累,實習投入可以豐富實習經歷,而人力資本的積累提升的能力和實習經歷都可以幫助學生找到理想工作。隨著學生成就動機越強,院校教育無法滿足求職就業需求的想法就越猛烈,此時學生會明顯感受到增加實習投入的迫切性,就會傾向于加大實習的投入。
二、實習對就業的影響
(一)實習對就業關系影響的研究。最近這些年來,我國的高校畢業生人數每年都在不斷增長,就業結構化的矛盾日益凸顯,于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壓力逐漸加大,且很多就業單位把實習經歷作為學生找工作的必要條件之一。對于實習與就業的關系,已經有研究做了一些探索,卿石松、曾湘泉調查認為與專業相關的實習經歷或者適度的實習時長可以通過促進就業能力的形成來改善畢業生的求職就業結果。岳昌君等人認為實習經歷對于就業落實起到促進的作用。Mason等人指出,實習經歷有助于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在畢業生從學校到工作的順利轉移方面有顯著作用。孫俊華和汪霞認為就業能力加上實習經歷能有效促進高校畢業生成功就業,還可以提高其就業后的月收入。
(二)實習的參與方式。在不同維度,學界對大學生實習進行了劃分,主要有根據地點維度劃分為定點教育實習和分散教育實習、根據在同一單位實習的人數劃分為分散自主實習和集中實習、根據組織實習的主體劃分為學校統一安排的教學實習與學生個人行為的社會實習、根據實習的組織過程和方式將實習劃分為院校統一實習和自主實習等類型。本文主要以院校統一實習和自主學習為對象進行分析。處于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就業體驗型實習普遍化,使得大學生實習不僅僅限于課堂傳授的理論和知識的應用實踐。由丁小浩、馬世妹、朱菲菲對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濟研究所“201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的數據分析顯示,總樣本5,344人中71.4%的學生有過實習經歷,其中只有9.2%的學生僅參與了統一實習,19.2%的學生僅參與了自主實習,而71.6%的學生同時參與了這兩種實習,他們將其稱之為混合實習。根據數據分析顯示,混合實習已經成為大學生當下最主要的一種實習類型。
(三)兩種實習參與方式的特征。混合實習是指院校統一實習和自主實習都參與過的實習類型,這兩類實習參與方式從組織管理、實習效果、學生權益保障等方面的特征分析來看,院校統一實習通常采用集中定點的形式,因為有利于高校根據所掌握的學生信息和社會單位信息,來實現學生和實習單位、學生專業和實習崗位之間的匹配。而學生自主實習能夠有效緩解高校實習經費的限制及組織上的壓力,但實施過程缺乏指導和管理。統一實習的特點是專業對口性強、學用結合程度高,并且通過實習能夠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而自主實習對專業對口性關注較少,學用結合的程度較低,以至于學生通過實習提升的通用能力不易于被識別,但自主實習學生可以通過實習履歷積極地向用人單位釋放能力信號,展示個人勞動生產率,從而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及更高的就業起薪。而從學生權益保障方面來看,一般組織統一實習的學校都會與企業簽訂實習協議,可在自主實習的情況下,因為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的原因,作為弱勢群體的學生很難與實習單位簽訂對等的實習協議,于是在實習期間的權益難以得到保障。同時從實習效果來看,由于信息不對稱,許多大學生在自主實習中存在著盲目跟風、過度實習導致學業受到影響的情況。
(四)混合實習下兩種實習參與方式對就業的影響。如上所述,由于就業形勢日益嚴峻,所以學生參與實習的整體比例增加,并且對于絕大部分大學生來說,實習是他們從校園走向社會、從學生轉向工作角色的紐帶和橋梁,對他們就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又因為院校統一實習和自主實習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大多數同學會為了彌補自身能力缺陷、提高就業起薪、增加就業對口度選擇混合實習。在學者胡東調研的寧夏某高職學校2017屆203名畢業生中,包含自主實習和統一實習學生,一共發出的203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01份。從就業率來看,自主實習對于學生在原單位就業更有效果,其中有38%的學生在自主實習后直接在原單位就業。院校統一實習后在原單位就業的學生占比27%,雖然大部分統一實習的學生在實習期間或實習結束后都選擇更換實習單位,但相比之下自主實習學生的實習單位更能滿足學生需求。周峰、張金體在研究實習和擇業的關系時也得出:畢業生中大多數人會選擇的第一份工作是與自己所學專業相關的或者是自己擅長的,又或是曾經在實習中從事過的。從就業起薪來看,自主實習和院校統一實習的大學生中,自主實習學生的薪酬水平會相對略高于統一實習的學生。主要是自主實習學生選擇實習地點和實習單位更加靈活的原因,由于部分學生選擇在經濟發達的中東部地區的企業來實習,工資收入水平高,同時也有通過親屬的關系,被推薦進入效益較好、規模較大的單位進行實習,福利待遇優厚。相比之下,院校統一實習的學生單位安排大多為本地企業,且許多為體制外經營性單位,受區域經濟發展的限制,除個別效益好且規模大的企業,統一實學生的普遍薪酬都較低。從就業對口度來看,院校統一實習的學生就業對口的概率更高,這與學生就業時考慮的因素和用人單位的專業能力要求等原因有關。丁小浩等人對5,344人為樣本的研究中,統一實習的學生有77.1%的學生認為在選擇和確定工作單位時專業對口這個因素“非常重要”或“重要”;而在自主實習的學生中,該比例為68.6%。此外,統一實習的學生實習專業對口性更強,也與院校統一安排時是通過專業對口將學生劃分進實習崗位有關,從而就更容易獲得專業對口單位的聘用。從就業滿意度來看,實習的參與方式對學生的就業滿意度沒有顯著影響,因為除實習對學生就業滿意度有影響外,能影響學生就業滿意度的因素還包括就業起薪、是否解決戶口、是否專業對口、就業地點、行業、崗位類型、就業單位性質、等就業結果的因素,其中也包括求職花費及時間等求職過程因素和學生個人、學校和家庭社會關系等因素。在眾多的影響因素中,實習參與方式對就業滿意度的直接影響并不顯著。
三、結論與建議
(一)主要結論。在社會經濟轉型和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也在不斷增大。雖然學生不同的實習方式會對其就業效果產生不同的影響,但站在學生個體角度,實習是提高畢業生就業競爭力從而獲得更加理想求職結果的有力武器,實習能夠對學生起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幫助:首先,實習有助于學生積累人力資本。通過不同種類的實習,學生可以積累工作知識與經驗,從而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其次,大學生實習也具有能力信號的作用,能夠向用人單位傳遞出有關畢業生個人能力以及在崗位勝任力的信息。再次,實習也有助于學生對社會資本的積累。他們利用實習這一接觸職場的機會,和用人單位或行業從業者建立聯系,用來豐富自己在求職和工作中的人脈資源。最后,實習還為學生提供了較為有效的職業體驗機會,幫助每一位參與者深化關于職業與自我關系的認知,從而促使學生找到同自身條件最匹配的行業與崗位。
(二)政策建議。完善學生實習管理機制,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統一實習和自主實習會對學生未來就業產生一定影響,這一狀況對學校的實習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學校是學生實習的直接提供者,就需要學校明確自身人才培養目標,為了讓學生不斷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應該強化實習管理、提升實習服務、完善實習制度、狠抓實習質量,學校可以按不同專業為學生指派實習教師指導學生實習來提高學生統一實習的效率,也能有效縮減院校貢獻缺口。以實習帶動學生就業,提高畢業生就業競爭力。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拓寬實習渠道、加強校內外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在此基礎上,探索創新、實際、靈活的實習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選擇。二是合理的規劃學生的實習安排,應該做到早準備、早動手,有效避免因為實習影響學生就業效果。三是靈活實習,學校或老師可以指導、鼓勵學生認識并加以利用自身優勢,去合理的選擇實習方式,同時學校配套對應的管理和評價機制。加強建設專業實習基地,開展創新創業實習。為避免學生在院校統一實習時出現實習崗位不對口等問題出現,各大高校應該加強和所在城市以及周邊地區的大型企業的聯系,與他們組成共建單位,以此來建立起良性互動機制。這樣不僅有利于解決學生的實習崗位對口問題,也幫助學生就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并且各大高校可以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召喚,創新高校學生的實習方式,結合學生所學專業,鼓勵院校學生通過創新創業的方式開展實習,學校亦可指派專門的創業指導教師對學生創業實習過程加以指點。創新創業的實習對學生而言可以因材施教,鍛煉學生的領導力、組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同時可以增強學生與人溝通協調的能力,自我保護意識和抗風險意識。最后筆者認為高校學生實習制度的完善還需要政府、企業和大學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應該從法律和政策方面做好引導,針對就業單位在接收大學生實習態度上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出臺相應保障大學生實習和各方利益的法律法規,并且通過財稅優惠和專項資金保障等多種政策,鼓勵用人單位接收高校實習生;對政府和高校來說,兩者之間也應該加強合作,可以接收適量學生到對口的部門實習。企業應當轉變自身觀念,從戰略人力資源到社會責任等多個角度來完善內部對實習生的招聘和培訓、實習指導、薪酬管理等制度,加強與高校在各個環節的溝通與合作。對于大學生來說,需要及早明確個人專業興趣、把握不同專業的特性、注重自主實習實效,認真參與學校安排的統一實習,努力提高專業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大學生需要盡早對自己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在充分自我認知以及在學業有余的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適量但深度參加自主實習,以此來自我豐富職業體驗,提高就業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抗私,朱晨.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影響因素[J].人口與經濟,2017(01).
[2]丁小浩,馬世妹,朱菲菲.大學生實習參與方式與就業關系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05).
[3]胡東.高職學生實習方式對就業影響因素探討[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8(35).
[4]宋哲,丁小浩.高校學生自主實習投入決策的“追求-補償”理論及其實證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8(05).
作者:戴志彤 單位:哈爾濱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