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韌性思維防范應對自然災害事件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今年主汛期,極端災害天氣事件在我國多地發生,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梢钥吹?,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城市現代化進程加快,各種災害風險相互交織、相互疊加,人類越來越頻繁地暴露在極端氣象事件的嚴酷挑戰之中。事件發生后,要認真分析復盤整個過程,全面總結教訓,以“韌性思維”加強防范措施和提升應對能力,以在未來有效應對防范自然災害事件,減少其對人類的傷害。
一、何為“韌性思維”
傳統的風險管理范式是一個靜態的概念,是在災害等應急事件發生之前就進行評估,并在此基礎上對系統進行風險管理。而“韌性”概念更重視災害管理的動態性和復雜性,強調不斷提高自身性能和適應能力。因此,在此基礎上的“韌性思維”,就是一種不斷應對變化的動態屬性,它隨著時間的推移對系統漏洞的變化做出反應。
二、“韌性思維”對現代城市安全的啟發
現代城市人多、物多、管線多、活動多,其風險源也具有多樣性、交織性、衍生性和動態性。城市基礎設施容易受到風險的影響,特別是極端暴雨、洪澇會導致通信、電力、運輸系統局部或整體癱瘓。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分散式的應急基礎設施配置應該更具有韌性,且提高基礎設施的冗余度很有必要。如供電設施、供水管道的備用配置設施,要遵循“不能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的原則。其次,“韌性思維”融入城市規劃很有必要。應對極端災害時,“韌性”關注的應該是功能維護而不是特定的損失,是要確保極端情況下的城市功能運轉有效。一方面,通過脆弱性評估找出城市基礎設施網絡的薄弱環節,并就此作出改進。如,做好城市生態功能區修復,增加城市涵養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濕地,保障自然的水循環系統。另一方面,在新建城市規劃的前期,全面充分考慮歷史氣象、水文、氣候及地理條件等因素,提升城市建設的科學性和安全性。如,做好地下空間的綜合使用,地下停車場、地下車道等功能區在防汛應急時,快速清除人員和車輛后可作為應急雨水調節池。同時,也可以考慮通過發放許可證等方式吸引民間資本參與建設和運營。再者,要暢通公眾有序參與城市安全治理的渠道,賦予社區、居民群體更多的權利和義務,讓其參與決策過程,增強城市災害風險的社會應對凝聚力。
三、加強教育,強化公眾風險意識
隨著城市現代化進程加快,民眾在享受信息化、數字化便利的同時,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危機和憂患意識。當前,面對自然災害的嚴峻挑戰,民眾的防災減災意識亟需提升。一方面,要做好應對的心理準備,培養“極端天氣不出行”的意識,在災害到來時保持沉著冷靜。另一方面,在應對大安全、大應急的全方位挑戰時,家庭應急物資儲備也顯得十分必要,應該做到“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時無備”。還要反復“練習”,實實在在掌握使用方法才是應急逃生的關鍵之所在,要多實戰演練讓更多人真正掌握逃生的本領。
四、完善應急預案,注重防范應對的靈活性
首先,必須增強應急預案的可操作性,明確回答突發事件事前、事發、事中、事后,誰來做、怎樣做、做什么、何時做、用什么資源做。要讓老百姓看得懂、記得住并且要管用。從應急動員時的警報通知,到政府有關部門對公眾預警與公眾撤離的指揮、協調與控制,再到應急公共信息的,全流程必須銜接流暢有序。其次,防范要堅持“以人為本”,任何應急物防、技防都是為了確保人的生命安全。一方面,通過數字化、信息化等新型管理手段,確保預警預測的精準性。通過多頻次、不間斷、多維度發送預警信息,提示公眾有效應對變化,不盲目采取行動。另一方面,日常要加強對市民的宣教。預警信息后,人們接收到預警要有自然的“條件反射”,以確保自身處于安全可控的狀態。再者,災場就是戰場。災害一旦來臨,應對重大突發事件,要有“非軍事作戰”的應對思維。推動社會治理和資源配置向基層下沉,基層社區、黨組織要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第一時間集結應急隊伍,相關專業救援力量“聞令而動”。同時,整合社會、民間多方應急力量,協同推進參與式風險治理,有力增加應對的力量,與時俱進地提高救援隊伍專業化技術裝備水平。
五、結語
要清醒地看到,自然災害防治工作是一項社會工程、系統工程、科學工程、長期工程。隨著技術的發展和進步,人類能夠有效預判未來突發事件的發生,但我們不能有效阻止災害的發生。因此,我們要提升城市建設的“韌性思維”,切斷自然災害發生的“災害鏈”,以應對不斷變化的自然和氣候條件,讓城市更安全、更宜居。與此同時,要不斷強化有效措施,做好超前防范,提升民眾的安全素養和應對準備。那么,在面對自然災害風險和不確定處境時,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其對人類的傷害。
作者:李衛 單位:宜昌市夷陵區應急管理局